電子遊戲,科技發展的隱藏發動機
估計很多瓜友一看到這個標題,就Grin一笑:瓜哥,你不能因為自己喜歡玩遊戲,就把電子遊戲拔高到這個高度啊。不是搞笑,我這可是一本正經的在嘮嗑,開始都不想加「隱藏」這兩個字,就是發動機,後來想想東方國目前對遊戲行業的態度比較曖昧,還是低調一些為好。來吧,本系列長文的第三篇,我們聊聊遊戲為啥可以帶動了世界這五十年的科技發展。
01 喬布斯和吃豆人
從事電子行業的瓜友應該知道,集成電路行業的起飛是在上世紀70 年代,那時摩托羅拉公司推出了6502 的處理器,性價比很高,雖然只是8 位處理器,但是已經可以進行複雜的運算了,而且價格非常親民,就是說如果搞一個電子產品,安裝上這個6502 處理器,就可以賣給工薪階層了。
如何把一項新技術轉化為普羅大眾都可以購買到的產品,而且大家樂於購買,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是否能席成交量全球的重要判斷標準,其中包含了三個要素:
技術要是新的; 技術已經可以落地成產品了; 產品足夠便宜;
大家回顧下這幾十年劃時代的科技產品發展,是不是都是符合了這三要素:家用電腦,互聯網,手機,移動互聯網等等。為什麼我們要寫這個系列的長文?就是感覺AI 和區塊鏈都有可能發展成如上所述的劃時代產品啊…
在摩托羅拉公司性價比頗高的8 位處理器橫空出世當年,一家公司和一個人都非常敏銳的發現了這裡面可能蘊藏的巨大商機,於是他們各自選了一個方向花開兩枝:那個人類找了一個好基友,組裝了下面這台醜醜的電子設備:
對了,這就是蘋果計算機一代(Apple I)的原型,那個天選之人是蘋果創始人之一喬布斯,他的好基友就是沃茲尼亞克。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個人電腦就這麼誕生了,那時就是這麼一個醜小鴨,能賣到500 美元一個(按照美國勞工局的保守數據, 1975 年左右的美元購買力等於現在的6 倍,所以類比成目前的3000 美元一台,算是天價了)。更不可思議的是,在第一台蘋果電腦誕生的48 年後,這家蘋果公司的市值達到了2.7 萬億美元,如果把蘋果算是獨立的國別經濟體,它的GDP 在全球排名第五,高於英國,僅僅低於德國,日本,中國和美國。喬布斯建立了個新興科技王國。
停停停,那這和遊戲有啥關係?別急,剛剛說了第一個方向是出現了家用個人計算機,再說下第二個方向,就是一家叫雅達利(Atari)的公司,把6502 處理器加入到一個玩遊戲的設備中,研發了兩年,終於在1977 年推出了Atari 2600 遊戲機,這是第一款家用的遊戲機。
這台遊戲機在1980 年就賣到了20 億美元的年收入(等於現在的120 億美元)。現在的玩家對雅達利的輝煌完全無感,但是它開創的「一個平台,多個遊戲」的模式直到現在還在被應用著:主機公司開發,卡帶裡的遊戲可以交給遊戲工作室。電影《頭號玩家》裡要過的最後一關,就是站在冰面上玩的那個《吃豆人》遊戲,就是在Atari 2600 遊戲機上爆火的。
雅達利的暴富讓很多當時的科技公司突然間看到了科技能力迅速轉化為財富的新方向,於是直到現在還大名鼎鼎的世嘉啊(Sega),任天堂啊就開始入場了。 1983 年任天堂的紅白機(FC 遊戲機:Famicom)如一股龍成交量風,席成交量了全球的遊戲市場,也給我們這代人帶來了最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水管工:瑪麗兄弟》。紅白機直到2003 年才停產,總共賣了6000 多萬台。我們東方國所熟悉的小霸王學習機,就是紅白機的仿盤。
這裡再八卦下,上文說的第一個方向也是喬布斯從Atari 公司偷師學藝學來的。做了一輩子老闆的喬布斯,唯一一份打工的履歷就是在Atari 公司的遊戲機團隊工作過,他在打工期間了解到了6502 芯片的強大功能,這才出去創業搞出了個蘋果。
在1980 年代末,世嘉和任天堂競爭白熱化, 8 位的處理器運算能力不夠了,那就搞16 位的就這樣,在終端產品和市場需求的倒逼下,芯片技術研發突飛猛進,誰先搞出來,誰就有錢賺,畢竟這條轉化路徑已經通了。
所以現在大言不慚的說,在1980 年代,是電子遊戲帶動了芯片和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應該不為過吧?還有後續任天堂的掌機Game Boy(賣了超過1 億台)發展了硬件的適配技術,索尼的Play Station 推動了光盤和光驅技術。這些都是遊戲行業對於科技新技術的重要貢獻,遊戲行業提供了最大的民用消費場景,而市場需求才是新技術的衣食父母。
02 神奇的英偉達
隨著這波AI 熱潮的興起,英偉達(NVIDIA)的名字頻頻被媒體報導出來,有過攢機經驗的小伙伴們,還有各位挖礦致富的大V 們,對於英偉達應該不陌生,它是全球最大的顯卡廠商。高端的3 A 遊戲需要顯卡,挖礦也需要顯卡(其實需要的是顯卡上的GPU,GPU 在某方面的計算能力超過CPU),但是它又和AI 有什麼關係?我們就來簡單梳理下。
電子遊戲發展了快五十年,玩家們對於遊戲圖像和視頻的需求越來越高,於是顯卡上GPU 的計算能力就不斷地迭代和進化;後來一些外延產業,比如視頻捕捉和加密貨幣行業發現了GPU 高計算能力的特點,又給了顯卡新的賦能;在2000 年左右,AI 進入深度學習階段(具體可以參考本系列長文的第一篇,辛頓創造了一種描述神經網絡的方式——深度學習),科學家們發現顯卡的計算方式特別適用於神經網絡的學習,就是投餵的信息和數據越多,效果越好。據說OpenAI 的突破,是來源於某一次用了上萬張英偉達GPU A 100 的內部測試,然後就像上帝的金手指一點,一個新世界開始揭開了神秘的一角。
於是乎,顯卡成為了AI 公司成長道路上的必備糧草,大家看看英偉達這二十年的股價,真正起飛是在2016 年左右,而上一篇文章中大家知道OpenAI 成立是在2015 年,英偉達藉著AI 這波大潮完成了逆襲:目前的市值約6800 億美元,遠超其他的芯片公司英特爾和AMD,成為了僅次於蘋果、微軟、谷歌的神奇科技大牛股。
當前為AI 大模型提供算力的主流GPU 就是英偉達生產的兩個型號:A 100 和H 100 。一些分析師甚至把AI 公司所擁有的A 100 和H 100 數量作為企業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含英量」,含英量高就像是吃了偉哥,很快就能發達… 這是我詮釋的「英偉達」定義,哈哈哈,亂哈拉的啦。
最近連馬斯克也宣布了Twitter 已經採購了大約1 萬張英偉達GPU。就在所有人都在羨慕英偉達的好運時,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就是,早在2016 年,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就向OpenAI 捐贈了一台AI 超算機DGX-1 ,以展示英偉達的GPU 在AI 算力上的獨特優勢,這台特製機器的算力已經可以把OpenAI 一年的訓練時間壓縮到了一個月。因此可以看出英偉達也早就在佈局AI 賽道了, 6800 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不會是天上掉餡餅得來的,幕後的戰略決策和商業談判應該很精彩,不是簡單的上帝金手指就能詮釋的。
那麼英偉達到底是怎麼來的?為啥它可以從橫跨電子遊戲,工業視頻,加密貨幣挖礦和AI 算力幾個行業?我們繼續八卦下去:
其實和互聯網一樣,集成芯片這個東西一開始也是因為軍用需求而誕生的,在1950 年代,美國國防部希望給導彈等武器加個控制單元,能更精準打到目標,於是就找了幾個大學實驗室懸賞做研究,其中麻省理工的大牛科學家肖克利(肖克利被稱為晶體管之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帶著一群青年才俊就搞出了芯片這個概念。
肖克利早就功成名就了,搞出了點成績後最大的愛好就是天天出去AMA,享受著鮮花和掌聲,對外說「項目方在做事」,其實一直花的是投資人美國國防部的錢。但是他手下的青年才俊們是真的想做事實現暴富夢啊,他們一直要求要加大研發,降低成本,規模化生產,這樣才能突破到大大的民用領域挖啊挖啊挖,賺大大的錢,但是肖克利就是壓著不讓幹。
後來肖克利實驗室就出來了八個青年人裸辭,新成立了一個公司叫仙童(Fairchild),號稱「仙童八叛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定義了摩爾定律的摩爾。
八個人的盟約也特別夢幻,拿了一張美元簽署了大家的名字,意思再明顯不過了:老肖你不要再給我們畫大餅了老子們要的是綠油油的鈔票
其實在科技發展史上,這種團伙作戰經常能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從早期的仙童八叛將帶動了芯片革命,到2000 年初的Paypal 黑幫(成員創立了特斯拉,領英,Youtube 等公司)發起了互聯網革命,再到上一篇我們提到的2015 年OpenAI 的創立團伙。
說回仙童,這個公司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第一,在科技上它定義半導體行業,整個研發思路轉向了以以矽為材料,可以批量生產集成電路; 第二,它定義了「風險投資+孵化公司」的商業模式。仙童八叛將是先找了華爾街的風險投資業之父亞瑟·洛克(Arthur Rock)做FA,介紹了金主爸爸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仙童公司的名字就來自於金主爸爸的名字。這樣跪舔是有效果的,這位謝爾曼·費爾柴爾德大有來頭,是IBM 最大的個人股東,仙童成立後的第一筆訂單就是來自IBM 公司。從此這類風險投資的商業模式大行其道,一直流行到今天,即投資人不是光給錢,而要介入到公司管理和運營當中,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創業者成功,簡而言之,需要更深度的綁定(這也是W Labs 正在做的事兒啊,哈哈哈)。第三,推動了矽谷的出現。仙童慢慢成了半導體行業的黃埔軍校,仙童八叛將和金主費爾柴爾德合作幾年後,後麵條件沒談好,也紛紛出來單乾了,還帶動了其他一批同事出來。大家都新成立了公司,在仙童辦公室周圍去中心化辦公,這個區域就成了現在的矽谷,這些新公司中就有英特爾和AMD。從仙童出走的年輕人共創立了100 多家半導體公司,仙童真的成為了神仙孵化器。
說回到英偉達,仙童出來的人創立了AMD,而英偉達的老大黃仁勳就是AMD 的工程師,後來出來創業做了英偉達。這些公司和人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據說黃仁勳和AMD 現在的話事人蘇姿豐還有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
英偉達創立的思路就是:你們Intel 和AMD 去PK CPU 吧,我專門做GPU。反正電腦遊戲越做越精良,傳統CPU 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吃力,我就專門把圖形處理這一塊分離出來做一個新的芯片,定義成GPU,裝在顯卡上,這在當時還是藍海。
早期遊戲行業貢獻了英偉達100% 的收入,黃仁勳賺到錢後瘋狂加大研發力度,把GPU 拓展到工業等領域,這幾年又搞了AI,始終保持了公司的產品競爭力,這點打法和華為很像:研發先行,市場緊跟。圖形處理這個細分行業現在越來越吃香,除了AI,連戰場上的無人機都用了GPU 做圖形識別處理。
所以拿英偉達為案例,遊戲作為最吃資源的軟件,反向倒逼了硬件性能的進步,同時遊戲是最好的鏈接B 端和C 端的產業,用戶們是願意為了玩遊戲時的爽點去買單的。
至此,再次成功點題,遊戲就是這半個世紀以來科技進步的幕後推手啊。
未完待續。本系列由W Labs「AI 鏈遊研究小組」集體創作,感謝小組成員瓜哥、嘉然、包包、Brian、小飛、華哥的努力付出本篇主筆為瓜哥。
歡迎轉載,原創不易,淚求註明”瓜田實驗室 W Labs”出品
瓜田實驗室Website:http://www.wlabsdao.com/
瓜田實驗室Discord:https://discord.gg/wggdao
瓜田實驗室推特:https://twitter.com/GuaTianGuaTian
瓜田實驗室深度研究長文 Mirror:https://mirror.xyz/iamwgg.eth
瓜田實驗室 Medium:https://guatianwgg.medium.com/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