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人工智能,賦能智慧城市的主戰場


原文:《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

圖片來源:由無界AI‌ 生成

數據之光,燭照前行;技術蝶變,賦能發展。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方面釋放出強勁動能。

數字中國建設是一項橫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安全等多領域的系統工程,理解數字中國建設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對於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贏得歷史主動意義重大。

數字時代的“五全信息”

數據作為一種經濟要素,有其特定的本質和特性,人類通過處理數據形成智慧。通常來說,數據具有六大特性:數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始數據是碎片化的、沒有意義的;數據不可能完全“原始”,其加工過程是由無序到有序的過程;數據可以產生數據;數據在利用過程中產生了價值與產權;數據可以多次轉讓和買賣。由於這六大特性,人類得以在不斷產生、利用和提煉數據的過程中,認知規律、探求真理,創造璀璨的科學文化成果,傳承豐富的經驗技藝,推動文明進步。

信息是認識世界的鑰匙,不同的信息形態和內涵對應的現實世界是不一樣的。農業時代對應的是自然信息、工業時代對應的是市場信息、互聯網時代對應的是流量信息。數字時代對應的則是“五全信息”,即全空域泛在、全流程持續、全智能解析、全價值疊加和全數據解析,具有結構型、動態型、秩序型、信用型、生態型五個特徵。

可以說,“五全信息”是智慧形成的關鍵。原始的、碎片化的數據,通過提煉清洗才能成為“五全信息”,才具備從信息到知識、知識到判斷、判斷到智慧的價值。

從原始數據到“五全信息”的產生必須經歷五個步驟:第一是數字化,要實現“萬物發聲”;第二是網絡化,要實現“萬物萬聯”;第三是智能化,要實現“人機對話”;第四是智慧化,要實現“智慧網聯”。原始數據完成這四步,就有條件進入第五個步驟——數字孿生,通過物理實體和數字模型之間動態、持續、實時、雙向的聯動和交互,將整個系統產生的海量數據轉化成“五全信息”。

綜合上述,支撐人類社會完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智慧化,再到實現數字孿生的底層技術、軟硬件基礎設施,是由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這些數字化技術的多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的數字化平台,而這種數字化平台類似一個人體結構的智能體。

人工智能是數字化平台的靈魂

數字化平台的基礎功能和應用推陳出新,助推人類數字文明一步步走向繁榮。其中,人工智能的發展扮演了關鍵角色。

從上世紀50年代阿蘭·圖靈在《計算機器與智能》中提出“圖靈測試”、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的研討會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開始,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式拉開序幕。在70多年發展歷程中,人工智能演進出深度學習、增強學習、模式識別、數據搜索、機器視覺、知識工程(科普常識、社會共識、專業知識)、自然語言理解、類腦交互決策這八大關鍵技術。

2023年以來,海內外一系列AIGC(內容生成式人工智能)成果的推出,更是代表著人工智能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當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算法和大數據分析,可以從全球範圍內收集、分析和處理海量數據,大型AI模型的應用場景遠遠超出對話聊天的範疇,甚至發展出推理、理解和抽象思考的能力。

以ChatGPT為例,它實現了以下重大突發新聞:一是擺脫了人工規則和統計學,比以前的AI模型表現出更多的通用智能。二是已從對話中發展出視覺能力,一旦裝上四肢工具,就能勝任人類基礎性工作。三是能夠自主學習新知識,在無樣本訓練時模仿人類做出決策。

人工智能應用於各個行業場景,將深度改變辦公、電商、娛樂、教育、媒體等各行各業,並引領人工智能實現從感知理解到智慧創造的躍遷。展望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商業模式將呈現三個新特點:定制化、服務化、生態化。

第一是定制化。系統的私有化部署和個性化定制,將是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大規模安全應用的前提。這意味著,個人的人工智能將和公網的人工智能隔離,組織或者個體在獲得最全面、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服務時,保證自身的數據安全。

第二是服務化。在互聯網時代,科技企業賺錢的方式有免費增值、個性化廣告、訂閱制等。到了人工智能時代,一個人工智能的公司在售賣產品之後,在服務和支持方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賺錢。

第三是生態化。未來科技公司的AI產品要放大收益,必然會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涵蓋從硬件設備到軟件應用、算法模型和數據平台等環節,形成完整產業鏈。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五大件”

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大產品,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對應的“五大件”。每個時代風口都會催生出世界性耐用消費品,這些產品的形態、功能和使用場景各異,但其底層的技術基礎往往是類似的,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場景中最先進的生產力代表。

當下全球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智慧網聯時代,新一代核心技術人工智能將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製高點,而人工智能所賦能的新一代的“五大件”將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主戰場。這些大產品已經初露崢嶸,大體包括以下五種:

一是能夠勝任人類基礎性工作的家用機器人。這類家政機器人擁有類似眼、耳、鼻、舌般的智能傳感器,可以高精度感知周圍環境;擁有可以行動的機械身體,能夠承擔家政等工作。

二是具有邏輯判斷能力的內容輸出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經過大模型的海量預訓練,其功能不在於成為尋找案例的搜索引擎,而在於根據自身學習、提煉得到的科學常識、社會共識、專業知識,根據特定場景做出有效判斷。這類機器人不必擁有機械臂、機械腳的形態,可能就是一個終端,但是可以輸出內容,承擔文秘、助手工作。

三是具備腦機接口的AR/VR頭盔或眼鏡。腦機接口就是在大腦和外部機器之間建立直接通信,配備了這一功能的AR/VR眼鏡或頭盔,將成為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只需捕捉大腦電信號就有可能實現人機互動。未來,這一設備甚至能夠具備類腦交互決策的功能。

四是自動駕駛的清潔能源汽車。隨著清潔能源汽車的發展,以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智能駕駛功能將逐漸滲透融入,實時聯通路面交通工具和交通基礎設施,對複雜路況和交通信息作出迅速反應,提高駕駛安全性和城市交通效率,極大拓展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價值空間。

五是突破材料限制的3D打印。 3D打印賦予了人們任意定制所需工具的能力,當前3D打印在材料環節存在限制,比如將原材料直接合成新的物質,在材料上取得突破是3D打印設備發展的關鍵所在。

這些產品一旦成熟,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級,這些行業將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戰場。對此,我們要積極進行前瞻性佈局,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五位一體的智慧城市系統

城市走向全面智慧化的標誌是對人的智慧的深層次釋放,並形成經濟、政務、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智慧城市系統。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人類正在從技術層面上接近於智慧化。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人類將突破既有感官局限性,進一步釋放大腦潛能,對事物本質有更準確的判斷、更有效的推理與決策,開展更有創造力和發展潛力的工作,進而建設更加智慧、文明、民主、富強的城市智慧發展與運營系統。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指出,數字中國建設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政務、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系統化發展。智慧的城市必須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系統化發展的城市,要基於數據要素、借助數字技術,形成城市五位一體運營的智慧體系。

一是經濟發展智慧化。在AI等技術推動下,城市經濟逐漸走向智慧化發展階段。城市的數據資源將形成穩定的、智慧運行的經濟循環,並在賦能百行千業的過程中持續為城市創造價值。城市各個業態將運行於人類發達的數據基礎設施之上,大量的重複性勞動將由AI替代,人類從事的是充分體現人類大腦創造力的智慧型工作。通過這一智慧運營體系,人類的勞動價值得到空前放大,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二是社會生活智慧化。 AI時代的社會,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不斷創新,全民暢享的智慧生活變成現實。在基本生活層面,人類的衣食住行將變得更加智能,人類可以用最小的個體消耗滿足基本生活的智慧化運營;在數字消費層面,在城鄉智慧系統驅動下,大量的數字需求被激活,不斷開闢新的消費市場;在公共服務層面,城鄉智慧化運營體系初步建立,工業時代面臨的社會發展問題得到解決,城鄉宜居度得到提升。

三是政務服務智慧化。在AI城市整體數字架構下,按照城市數字化發展的多層次需要,建立適合政務系統智慧化運作的製度規則體系。首先,夯實城市政務數據基礎設施,構建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其次,實現政府各部門信息系統網絡互聯互通、數據按需共享、業務高效協同;第三,積極拓展城市數字空間的智慧治理,把政務服務延伸到數字空間中,形成數實融合的政府服務新模式。

四是文化繁榮智慧化。城鄉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都將成為文化的載體,通過智慧化手段和工具,可以幫助大量中國傳統文化走向數字化、市場化,也可以有序引導新文化的繁榮,把數據、算法、算力和人融合在一起,打造中國獨有的、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城市文化大數據體系、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等,為文化的產生、傳播、服務、消費新模式奠定基礎,人類將進一步展現自身智慧的創造能力,產生跨越數實空間的數字文化新業態和全球領先的數字文化企業。

五是生態文明智慧化。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模式開始走向智慧化,並形成全國統一的生態文明大數據體系。基於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城市可以更好地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更好地開發生態文明數據,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自然空間的數字映射,實現更智慧化的水資源、碳資源、空氣資源、林草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模式。

對數字孿生城市的治理

AI時代的城市是由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組成的數字孿生城市,要充分重視對數字空間的治理。隨著城市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企業、個人開始形成多樣化的數字模型,各種構建數字空間的基礎技術開始走向成熟,為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做好準備。

從居民個體來看,未來城市居民將在數字空間中工作創業、辦理業務、購物娛樂、交友學習等,人群聚集的城市鄉村將走向數字孿生,並孕育數實融合的城市新形態。

建設數字孿生城市不是一般意義的智慧城市,而是以需求為導向建立數字空間中的市場體系和治理體系,是開發城市數據要素的重要手段,也是未來城市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實現城市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後,要根據每座城市的生態、文化、產業特色,合理規劃開發城市的數字空間,讓每個主體都能跨越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公平地生活、工作和交易。

從城市管理來看,要充分重視對城市數字空間的治理。站在數實融合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治理模型,建設治理數實空間的基礎規範。比如,誠信是最基本的社會準則,信用體係是兩個空間共用的數據和製度體系,是未來城市治理的關鍵所在。基於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建立一個覆蓋城鄉的更加公平、可靠、安全的信用體系,加強對數字空間的相關立法,規範個體、企業、政府在數字空間的行為,避免壟斷、大數據殺熟、侵犯隱私等現象,讓數字空間成為城市經濟活力的新來源、居民幸福生活的新補充。

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載體,城市正在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發展路徑需要全國人民銳意進取、勇於創造,才能夠順利實現。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城市建設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人為本,應用好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統籌實體和數字兩個空間,規劃好城市的數字化發展路徑,在AI時代力爭打造出引領人類文明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必須兼顧好發展與安全

人工智能既是重大機遇,也有潛在風險,必須兼顧好發展與安全。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存在許多爭議,比如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導致大量人員失業;機器人是否應該具有自我意識;人工智能是否應該具有道德觀念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問題將變得愈發迫切和棘手。

一方面,必須對其潛在風險保持警惕,不斷加強監管和規範。這些風險大體上包括:人工智能具有潛在的逐漸失控的風險;如果沒有政府乾預,人工智能將極大地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帶來更大的階級鴻溝;科學無國界,但是人工智能必須有國界,必須加以全面管控;人工智能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引發巨大風險。

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人工智能投入,搶占未來科技革命製高點。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不少成就,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進一步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從算法、模型、數據、硬件等方面探索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加強人工智能與其他前沿技術的融合,如量子計算、區塊鏈、生物技術等,推動各領域交叉創新和發展。

第一,加強人工智能芯片和核心網的研發,打破美國在AI技術方面的壟斷地位;第二,建立中國的通用大模型,維護國家安全、數據安全;第三,加大AI人才引進力度,支持科技平台加強大模型生態平台的研發。

總之,人工智能是百年一遇的科技產業機會,中國一定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加大資源投入,加強戰略協同,為未來三十年、五十年的競爭打下堅實基礎,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體系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實現中國科技飛躍。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