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為何先發產業大模型?


出品|虎嗅科技組作者|齊健編輯|陳伊凡

圖片來源:由無界AI 生成

國內AI百模大戰打了3個多月。主戰場從最初的實力大廠,打到各個AI公司,又深入到行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一時間,魚龍混雜,群“模”亂舞。

在百度智能雲和阿里雲,兩大雲服務商先後推出文心一言和通義千問之後。其他的頭部雲廠商並未迅速跟進,雖然華為和京東提出了聚焦行業的AI大模型,但並未直接推出產品,而另一家第一梯隊雲廠商騰訊雲,則始終保持低調,馬化騰更是公開表示,騰訊不急於推出“半成品”。

如今,在國內AI大模型首發的三個月後,騰訊雲終於憋不住了。

6月19日,騰訊雲召開了“行業大模型及智能應用技術峰會”,首次公佈了騰訊雲行業大模型的研發進展。

雖然,騰訊的手中早有“混元”大模型,但一直沒有推出具體的對話大模型產品。在這場大模型的狂飆中,作為國內頂流互聯網大廠,騰訊的產品動作卻慢人一步。這其中的緣由,恐怕還要從雲說起。

不管做得怎麼樣,雲廠商必須有大模型

國內云市場目前的格局其實有目共睹:玩家增多、市場增速放緩、廠商開打價格戰。

到了今年上半年,雲市場又增加了一個變量,那就是AI大模型。其實早在大模型橫空出世之前,雲市場的增長重點,已經開始在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和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務)之間發生微妙變化。

IDC在2023年4月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踪》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國內IaaS市場同比增速15.7%,PaaS市場同比增速為31.8%。

2022年下半年中國TOP5公有云laaS+Paas廠商市場份額佔比/ 數據來源:IDC中國

IaaS提供的服務就像是賣電腦,配置表擺在那兒,價格很透明,利潤算得也很明白。但PaaS之上就會有所不同,賣的都是增值服務,給客戶提供軟性產品,算的都是附加值。一般情況下,PaaS的毛利率要高於IaaS,在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也更受雲廠商的喜歡。

目前,各大雲廠商均已開始在PaaS層加快發展節奏,而AI大模型帶來的新概念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務),更是在原本的PaaS基礎上,給雲廠商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故事。

MaaS在PaaS之上,將大模型變成了可服務化的產品,通過API接口調用使用,降低了使用門檻,提高了模型的使用效率。 OpenAI的GPT系列模型提供API接口或定制服務,將模型接口場景化,形成面向用戶的產品和應用。

這種模式或將改變當前產品開發和服務模式,為AI技術的應用推廣帶來新的技術革新,推動“AI大模型+全場景應用”新產業變革的誕生。

目前百度智能雲和阿里雲,都已經在過去的PaaS服務基礎之上,提出了新的MaaS模式,率先開始在雲市場中講起了AI大模型故事。

據某位百度智能雲售前經理透露,宣布推出文心一言大模型產品和MaaS平台文心千帆後,意向客戶的數量翻了幾倍。雖然大模型的這波意向客戶並不是都能真正成單,但百度智能云無疑是憑著AI大模型的這波熱度,在中國雲市場中收穫了足夠的關注。

百度在2023Q1財報中稱,百度智能雲首度實現盈利。雖然沒有公佈具體盈利數字,但在國內眾多燒錢促增長的雲廠商中,百度智能雲是繼阿里雲之後,第二個宣布盈利的。這個盈利表態中,百度智能雲最想表達的含義大概就是,國內云市場對AI大模型充滿信心。

騰訊雲的隱憂

這邊廂百度智能雲的高歌猛進,那邊廂騰訊雲的業務卻並不Optimism。 IDC的最新統計顯示,騰訊雲在國內市場份額在2022年下半年,由11.1%減少1.2%至9.9%,排名也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

雖然排名下跌與國內云市場實力玩家增多,市場“蛋糕”增速放緩關係更為直接。但在市場趨於同質化競爭的今天,一個好的“大模型故事”,很可能成為雲廠商增長的新動力。

“宣布一些AI大模型方面的動作,也是市場和客戶共同推動的。過去幾個月裡,來問大模型的客戶實在是太多了。”某騰訊雲業務負責人告訴虎嗅,騰訊在AI大模型方面已經與大量客戶開展合作,並有了很多的落地技術成果,但在大模型產品方面的戰略與友商有所不同。

除了模型能力以外,AI大模型對雲計算的天然依賴,也成了雲廠商硬實力的最好廣告。畢竟只有如Azure那樣手握足夠算力的廠商,才有可能支撐起OpenAI開發ChatGPT。

AI大模型給國內云廠商提供了新的競爭能力,過去只能比穩定、比服務、比軟件,現在還可以比AI能力,比誰GPU多。

OpenAI發布的一份報告《AI and compute》中提到,自2012年以來,AI訓練任務所運用的算力每3.43個月就翻一倍,大幅超越摩爾定律。 2012年至今,AI算力需求增長超過30萬倍,而摩爾定律估算的芯片算力只增長了12倍。

不過目前看來,大模型能力、GPU算力還不是左右雲市場的全部。虎嗅從多位騰訊雲的產業端客戶處了解到,很多AI公司、雲廠商都向他們推銷過AI能力,但具體落地情況均不Optimism。目前來看,多數客戶認為,能否與雲廠商保持長期合作的關鍵,在於雲廠商的服務能力,穩定性,以及長期合作增持的默契和信任。

搶占B端市場更實惠

與百度、阿里不同,6月19日,騰訊雲的技術發布會中,著重強調的一點是“行業大模型”。

百度智能雲和阿里雲推出的大模型產品,都是通用大語言模型。騰訊雲為何如此在意“行業”呢?一方面大概是因為,很多人認為,B端市場是AI大模型落地相對較短的路徑。

首先,B端客戶更容易買單,運營模式更健康。雖然OpenAI的付費模式廣受好評,用戶數量巨大,但這套模式拉到中國來,會不會受到用戶的認可?國內模型,什麼時候才能做到ChatGPT的程度,足以讓普通消費者買單? OpenAI的收費,是否能覆蓋他的研發和運營成本,這些對於國內廠商來說,都是很難算清的賬。所以,C端尚不明確的付費意願和運營模式,很可能無法快速建立健康的生意模式。

其次,行業大模型更容易研發和應用。 GPT-3是一個參數量1750億的大模型,GPT-4據說有1.8萬億參數,模型的參數量對於通用語言大模型來說,是一道門檻。模型量越大,運行速度越慢,運行的成本也越高。

對於產業模型來說,因為不需要太強的通用能力,所以對參數量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只要通過產業數據對模型進行反複訓練、調優,就可以在很多場景中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這樣既降低了訓練成本,也節省了運營上的開支。

第三,行業大模型全部基於行業數據訓練,生成的內容更加穩定。在很多不需要公開對外輸出內容的場景中,也會降低一部分的監管風險。

騰訊雲會聚焦行業的另一方面原因,或許也與騰訊雲在國內云市場中的定位有關。

對於百度智能雲和阿里雲來說,通用大模型是比行業大模型更重要。

百度多年來在AI方面的投入很大,也是國內在大模型研究領域發力最早的廠商。由此,把AI大模型能力拉入百度智能雲,自然成了百度最大的噱頭和賣點。同時,作為首發模型,自然要對標國際一流的ChatGPT。此外,對於本來市場份額不高的百度智能雲來說,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內云市場依靠AI能力破局出圈,去與前五位的雲廠商扳手腕。

對於阿里雲來說,一方面阿里雲一直被阿里集團視為“明日之星”,連集團一把手都“下放”到阿里雲去帶隊了,足見阿里集團對雲的重視。所以對於阿里雲在新技術投入方面,自然要力爭行業第一。另一方面其主要業務中有大量來自淘寶天貓的需求,這也決定了這部分業務中包含了一些To C屬性。由此,通用語言模型可能會在阿里雲的業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對於騰訊雲來說,首先,騰訊雲在國內云市場中的地位,並不出挑,主要的客戶既有大B也有小B,多數客戶對通用型的AI大模型需求並不明顯,他們更需要的是能落地,聚焦能力的大模型。

“我需要的是能具體應用到業務中的AI大模型,會議助手這類的AI始終只能是工具。”某工業巨頭項目經理告訴虎嗅,B端用戶不會因為釘釘、騰訊會議上的AI助手能力而提高付費意願,只有找到業務場景的AI大模型才能吸引產業。

另一方面,在騰訊集團層面,騰訊雲的業務定調也是“務實”。 2022年底,騰訊雲在To B業務方面提出了“虧損不應該是常態,盈利才是商業本質”的觀點。騰訊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掌門人湯道生曾對虎嗅表示,騰訊CSIG要放棄“不健康、不可持續”的業務。

通用大模型的研發和運營在沒有找到明確的落地場景之前,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燒錢業務,這顯然不符合騰訊雲的業務基調,要選擇一條AI大模型的發展路徑,自然會聚焦更短的商業化路徑。

後記

湯道生在6月19日的發布會上表示,客戶更需要有行業針對性的行業大模型,再加上企業自己的數據做訓練或精調,才能打造出實用性高的智能服務。企業所需要的是在實際場景中真正解決了某個問題,而不是在100個場景中解決了70%-80%的問題。

雖然選擇做行業大模型似乎更符合騰訊雲的戰略基調與商業邏輯,但這與另外兩家競爭對手顯然不在一個頻道上。在沒有具體產品的情況下,騰訊始終很難算是真的入局了今天的百模、千模大戰。

如果始終堅持行業大模型,而在底層模型方面投入不足的話,未來無論是在AI大模型,還是在雲市場中,都會使騰訊雲與阿里雲、百度智能雲走上殊途。

不過,在AI大模型的研發方面,騰訊的混元大模型與騰訊雲的行業大模型,或許也存在著兩條腿走路的平衡戰略。在未來,這兩條腿如果能走得一樣好,騰訊或許也有機會在國內云市場、AI大模型市場裡打幾場翻身仗。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