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嘯虎和傅盛都沒錯


來源:42章經

作者:曲凱

原標題:《朱嘯虎和傅盛都沒錯》

注:本圖源自朱嘯虎朋友圈

最近AI 到底行不行又有很多討論,甚至還有文章cue 到了我。

其實我兩個月多前就和朱嘯虎老闆吃了頓飯,他當時就說他們今年一半的錢會投在AI 上,事實上他們也已經投了幾個這個領域很不錯的項目,所以這波討論和質疑在我看來其實有點無厘頭。

而且那張截圖傳開後,很多人都是站在外圍看這個問題,我從一線視角看,其實兩個人說的各有道理,那我就提供些我們自己的facts and opinions:

1)42章經的FA 業務今年目前為止接了十多個AI 的項目,已經close 或交割中的有五六個,目前手頭還在run 的有三個。這個數量據我所知應該是全行業最多的(之一?)。但我確實感到最近一兩個月市場漸冷了一些,我理解根本原因是最近一兩個月大模型的質變在減少,所以新出來的創業者和能講的新故事都比年初少了一些。

2)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美元基金都在看AI,還有一些人民幣基金感興趣AI,但真正有概率會出手的我們接觸下來大概一共就那麼五六十家吧,其中純人民幣機構估計就十家左右。這裡面還有不少是看的很積極,但其實最後出手並不多的。

3)以我的體感(我們和真正在出手的基金日常保持高頻溝通,所以體感應該還可以參考),今年以來拿到錢的AI項目大概在100 多家,其中主流基金投的估計大幾十家,還有各種水下的,或者拿了小天使,以及擦邊概念的算一起我就主觀拍個100 – 200 這個數。

4)這些項目從階段上來說,絕大多數都是很早期的項目,產品大多也都沒有上線,基本也都沒有公開融資報導,所以可能給很多人一種這個市場很差,沒有人在投的感覺,但其實還是有的。從方向上來說,我的體感是拿到錢的項目中做底層模型的有10% – 20%,做infra/中間層的有20% – 30%,做應用層的有60% – 70%。 (如果把還沒拿到錢的也加進來,做應用的估計至少是95%+)

5)從更具體的賽道來說,其實大多數公司講的事情是可以窮盡的,不外乎是最底層的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AI + 各種2B SaaS(法律、營銷、客服、CRM、BI 等等)、AI + 個人助手、AI + 遊戲、AI + 社交、AI + 漫畫、AI + 教育、AI + 旅遊、聲音生成、3D 生成、視頻生成、中國版Civitai、各種中間層、私有化模型、向量數據庫、算力加速、分佈式計算等等……這個時候該如何做出差異化就是所有團隊都要攻克的難題。

6)目前已經有demo 或上線的項目大概佔拿到錢的總項目的10% 左右吧,這件事確實有點讓人覺得沮喪,但我們同時也接觸了好幾家已經通過AI 落地產品有幾百萬甚至更高收入的公司,而且我們也看到和聽到了一些很創新的很讓人期待的產品和idea。所以我個人仍然對這個賽道保有年初的熱情和信心,如果市場中有人因為沒有看到足夠好的產品而質疑的話,我反而覺得對於相信這件事的人來說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7)每個賽道和熱點都是有起有伏,這很正常。下一波市場的AI 熱點我判斷大概要在兩三個月後左右,因為大量上半年拿到錢的項目,怎麼也得做幾個月才能真的到產品上線那一步,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再看是否能出現更多更好的killer app,也可以看下誰到時會是應用層的帶頭大哥。總之,下一個階段就是要拼實際的落地數據了。

8)與此同時,AI 市場也有一些事情是讓我失望的,比如越了解大模型,我就越發現大模型自身能力的有限,這給很多從業者帶來了極大的落地的挑戰,所以我始終認為大家還是高估了大模型的能力,低估了工程落地可用的難度。 (這個非共識我們講了幾個月,目前似乎大眾的觀點也在轉變了)

9)所以,我理解的AI 賽道目前真正的差異化是:執行力和產品落地能力。在此基礎之上才是很多人在講的數據閉環、行業認知、底層算法等等。

10)從對模型的應用上來說,我們目前看到的最典型的落地做法就是,大模型+開源模型的組合,我懷疑未來大多數公司要成功都會或多或少的變成所謂的“端到端”的公司。即一上來大家先接GPT 等模型,然後在運營中不斷增持數據並通過開源模型去訓練自己的模型,從而不斷調整模型使用的比例,可能會從100% 接GPT,逐漸變成諸如50% 泛化場景用GPT,另外50% 專業場景用自己的模型。

11)模型能力雖然在可見的短期內還無法讓人滿意,但大多數人想的要么太簡單,要么太複雜,大模型實際能做到的事情有限,但要做成一些事情也不非要多模態之類的很複雜的能力。比如大多數人都在嘗試用AI 做生成,做無中生有的東西,但還比較少人在用AI 做分析,做定性的事情,其實後者也是能立竿見影、實際落地的。所以我相信要用好現有的AI 更加考驗的是產品定義的能力。

12)中間層有必要存在,也會存在,也會有超出大家想像的價值。如果未來模型側是開源、閉源多模型共存,且不同場景需要不斷切換和更新、訓練、運維,而應用側又是海量的場景和選擇,那麼中間層可能反而會成為一個最核心的入口,屆時哪怕不會反向威脅到模型層,也可能影響某個生態的成敗。

13)未來幾年裡最好的公司大多就是這兩年出來的,不會等到市場完全清晰成熟了才有機會。歷史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多偉大的公司都是隨著新時代的開始而共同誕生的。

14)我們相信技術是為了產品服務,產品是為了用戶服務,我們相信最好的產品是重新定義已有的技術,而不是去不斷嘗試突破技術的極限。

所以我們是從應用層看起,發現了中間層的價值,再發現了垂直領域模型的空間,而不是反向而行,這給了我們更獨特的視角。

15)我最近幾年感受到的另外一個道理就是:

看到機會如果衝了,可能成、也可能不成,但不衝永遠成不了。這個道理其實阻礙了很多人的大成。如果一件事形成了共識那就也沒太多真的機會了,而以目前AI 的態勢和能成的概率,於情於理總歸是要先沖為敬的,不然元宇宙沒衝、web3 沒衝、AI 還不衝,可能就只能咖啡沖不衝了。

16)最後再放個彩蛋,那天飯局上朱老闆還說了一句話,讓我覺得不愧是朱老闆,他說:

五年後,所有的公司都是AI 公司。

對此我也很認同,就好像當下幾乎所有的公司其實都是互聯網公司一樣。只是看到底是哪些公司會以什麼路徑來達成這一步了。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