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色財經,Climber
7月5日,騰訊新聞《潛望》爆出香港合規虛擬資產交易平台OSL已退出各家機構搶灘香港Web3、爭奪這一新興加密市場的行列,並且早在今年春節結束不久該平台就開始在市場上物色有收購意向的買家,但至今下家未定。
與傳聞不同的是,OSL此前對外披露今年以來平台發展良好,不僅推出人工智能交易機器人,而且在6月1日申請了香港數字資產零售交易許可。 OSL母公司BC科技CFO胡振邦也表示,會跟一些在香港本地的券商合作推廣面向散戶的業務。
那麼作為全球第一家獲得香港證監會頒發第1、7類牌照的合規虛擬資產交易平台,OSL是否真的如坊間所說不再致力於深耕香港加密市場交易服務業務,而是兜售已有業務體系和牌照以獲取市場收益來補血母公司?此外,港府積極擁抱Web3,但新牌照、新市場環境不夠寬鬆友好情況下又給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加碼多少?
下面金色財經就從各方實際情況出發,全面梳理這一事件的可能性。
BC科技集團
BC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主要從事數字資產及區塊鏈平台業務,2019 年由港股上市公司“品牌中國”更名為“BC 科技”。此後,受益於區塊鏈概念以及旗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OSL 獲批,BC科技市值一路走高。
但受困於2022 年的加密貨幣寒冬,其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2022 年BC 科技集團營收為1.16億,同比下降64.28%;淨利潤虧損擴大至5.5 億港元。不過,在今年2月初,BC科技集團就發出盈利警告,表示2021年約有3.69億港元的淨虧損。
此外,BC科技集團股價也從2021年2月以來的高點一路下跌至今。尤其是在OSL宣布升級零售交易牌照後,BC股價更是來到了歷史最低點1.55港元附近。
BC公司業績的持續虧損也讓其第三大股東選擇了減持,6月19日,GIC Private Limited減持BC科技集團19.75萬股,每股作價1.7519港元。
對於公司虧損情況,BC 集團認為淨虧損增加主要歸因於:在其數字資產交易正常業務過程中維持的數字資產以促進交易而產生的虧損;與為合規的機構級數字資產業務分部建設企業及技術基礎設施相關的開支增加,包括科技、法律及合規及保險等。
基於此,BC集團在2022年下半年及2023年上半年就已完成兩次全公司範圍內的組織重組,以提高業務效率。但是,該公司依然表示未來期間經營成本預期將會進一步下降。
持續性營收狀況不理想讓外界加深了BC 集團要出售旗下OSL交易平台的想法,同時由於BC 集團的執行董事高振順曾有“香港殼王”之稱,“炒殼”經歷豐富,再次售賣OSL對於他來說也屬於常規操作。
OSL交易平台
2020 年12 月15 日,BC 科技集團旗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OSL 獲得香港證監會監管框架下第1 類及第7 類牌照,OSL 成為首家母公司上市、在港獲牌、資產有保險覆蓋、經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
2022 年6 月1 日香港虛擬資產新政正式落地後,OSL 也率先成為申請虛擬資產零售交易業務的加密平台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OSL 都是香港唯一持牌且上市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
受益於合規優勢,該平台先後與星展銀行、渣打銀行等傳統金融巨頭在數字資產領域開展業務合作,並得到了新加坡主權基金GIC 5.43 億港元投資。
不過與母公司營收狀況同樣糟糕,2022年OSL的加密貨幣收入為7148萬港元,僅為前一年2.7億港元的約三分之一不到。
此外,OSL 交易所也經歷了多輪裁員。去年6月,該交易所裁員40至6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15%。而在今年1月份,彭博社爆出其又在進行裁員,但拒絕透露人數,另外還計劃削減約三分之一的總成本。
對此,OSL母公司BC Technology Group首席執行官Hugh Madden聲明中表示,削減成本的決定是為了應對“當前的市場狀況”。由此可見,OSL的運營境況岌岌可危,亟需外界施以援手。
政府監管層面
2022 年10 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發布。同年12 月7 日,香港通過了《2022 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的最新修訂。這意味著港府在決心發展虛擬資產的同時也會同時從嚴打擊監管各類加密交易行為。
而今年6 月1 日起正式實施的《適用於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運營者的指引》(VASP 指引)則對新老已持牌和預申請合規的加密從業機構作出了硬性規定,所有在香港經營業務或向香港投資者積極推廣其服務的中心化虛擬資產交易所,不論它們有否提供證券型代幣交易服務,都必須獲SFC 發牌並受其監管。
牌照申請門檻提高,同樣運營要求也大幅提高。在VASP 制度“強制發牌”的背景下,資產託管跟交易所業務不能分開,OSL 需要為零售客戶提供保障── 包括擴展現有的冷、熱錢包設施。
但是要做到這種運營需要有足夠的人員、硬件、軟件、保險、審計,而且客戶資產越多,花費成本越高,每年的支出將會非常高。另外,包括政府以及審計公司,也會經常在區塊鍊網絡上進行驗證,去確保這些資產是真實存在的。
因此,可以說在香港運作加密交易所既需要保持較高的運營成本,又要置於高透明的監督之下。
此外,為符合港府要求,申請牌照花費成本也十分高昂。有兩位正在嘗試申請交易所牌照的人士對媒體表示,他們預計遞交申請牌照之前需要的成本至少在1億港幣左右,這其中除了管理人員的成本外,更多的是對系統技術的要求上。
市場環境
以香港證監會和金管局為首的監管部門積極宣傳香港對Web3領域的開放姿態和政策,主動邀約在港的與虛擬資產有關的金融人士見面。儘管在政府相關部門支持下,有赴港註冊公司在香港科技園落地,但依舊還未能開出銀行戶口,
香港計劃建成國際虛擬資產中心,但銀行開戶難仍然是虛擬資產公司在香港面臨的首要難題。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恆指出,沒有監管要求禁止香港的銀行向虛擬資產相關機構提供銀行服務。
虛擬資產公司CEO韓珊珊表示,過去虛擬資產不符合傳統銀行對抵押物的認證,財務審計等因素影響,香港銀行對初創公司不算友好。
儘管香港政府一直在向港銀行施壓為加密平台開戶,但截至今年6月,香港最大銀行匯豐銀行於才允許其客戶買賣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虛擬資產ETF。而關於渣打銀行已經給香港的某家交易所開戶成功也只是社交平台網友透露而已。
對此,胡振邦表示,傳統銀行一直對這些加密機構有所顧慮,因為在KYC、反洗錢、市場監測、是否挪用客戶資產等方面沒有達到一般券商和部分銀行的標準。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它不一定能從這些加密機構客戶中獲得很多利潤,但要面對很大的風險,其中還涉及開展該業務需要的合規與監測成本,所以在接受加密貨幣相關客戶方面比較保守。
因此,考慮到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企業的接受程度依然沒有放開,這在原本就已經處於加密熊市中的虛擬資產交易所來說就更加難以盈利。
結語
Cobo首席運營官Lily Z King透露,除了OSL和 Hash Blockchain Limited 外,目前還有140家企業在牌照申請隊列中。但牌照申請以及合規運營的成本非常昂貴,“每年的營運成本可能在2000萬港幣左右,初期成本可能在3000萬至4000萬港幣”。
因此,固定成本支出已經列出,而監管條例嚴格、市場環境不佳,那麼在企業長期虧損的情況下,實在沒有必要再拿著這塊燙手山芋,不如早點出手較好。
不過,正如該COO所說,香港開放Web3零售端的舉措,表現的是一種擁抱Web3整個業態的姿態,所以最終有多少機構申請、多少機構得到牌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對香港態度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