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認為以太坊是加密貨幣犯罪的首選地點


關鍵事實:

研究人員的估計比美國機構報告的高出16倍。

以太坊鏈上存在19 類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分子更喜歡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實施犯罪,因為該平台的性質允許多種類型的網絡犯罪的發展。

這是由一群美國學者和研究人員提出的,他們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解釋了以太坊如何為網絡犯罪贏得空間。

專家Lars Hornuf、Paul P. Momtaz、Rachel J. Nam 和Ye Yuan 認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低估了與加密貨幣相關的詐騙。

研究人員回顧說,自2018 年以來,FTC 記錄了至少11.8 億美元被網絡犯罪分子竊取的資金,其中大部分損失記錄在比特幣(70%)、Tether (10%) 和以太坊(9%)區塊鏈上。

根據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數據,在被盜的11.8 億美元中,只有1.06 億美元來自以太坊。該數字與Hornuf、Momtyaz、Nam 和Yuan 的調查結果形成對比。

專家們認為,根據他們的計算,被盜金額達165萬美元,幾乎是美國辦公室預計金額的16倍。調查顯示,這些資金被轉移到與網絡犯罪分子有關的5,644 個錢包地址。

調查人員的報告於上週末發布。作者從各個方面與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Lars Hornuf 是一位金融學教授,也是金融科技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方面的專家。 Paul P. Momtaz 是倫敦大學區塊鏈技術中心商業金融學教授。 Rachel J. Nam 是倫敦經濟學院(LSE) 金融係經濟學家兼研究員,葉媛是新技術研究員。

以太坊比比特幣“更有趣”

據學者稱,以太坊區塊鏈比比特幣“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這是從數字取證的角度來看的。上述情況是因為由Vitalik Buterin 領導的開發團隊於2017 年創建的區塊鏈具有託管智能合約的能力。

根據定義,智能合約是一種可以完成多種任務的程序,例如轉移資金、管理資產和執行合約。

然而,這些程序也可用於不良行為,例如盜竊、黑客攻擊和詐騙。研究人員表示,總的來說,這些合約的性質會導致“更廣泛的網絡犯罪”。

專家表示,這一範圍至少包括19 種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發生的犯罪行為。其中,加密貨幣社區中一些眾所周知的問題脫穎而出:傳銷、虛假贈品、漏洞利用和黑客攻擊。

根據研究人員創建的以太坊網絡犯罪分類法,還有其他犯罪,例如拉扯、惡意軟件、勒索軟件、網絡釣魚和蜜罐。

學者們在報告中確定,傳銷也稱為龐氏騙局,是以太坊網絡上最具代表性的網絡犯罪類別。

專家表示,這種向投資者承諾高回報、風險很小或沒有風險的騙局佔以太坊盜竊案的60%。虛假贈品佔被盜資金的18%,漏洞利用佔13%,黑客攻擊佔5%。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CRIPTONOTICIAS。版權歸作者Jesús Herrera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