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超10億美金? OpenAI 的“賺錢戲法”


原文來源:光錐智能

作者:郝鑫劉雨琦

圖片來源:由無界AI 生成

“我當時見到他不到三分鐘,就在想,啊,19歲的比爾·蓋茨估計也就這樣了吧”

在YC創始人Paul Graham(格雷厄姆)的眼裡,28歲的Sam Altman與19歲的比爾·蓋茨一樣,名校肄業、特立獨行、堅信世界可以被改變,利他主義與極致野心相交織,但Altman更為激進,野心甚至超過了矽谷能容納的邊界。

算起來,格雷厄姆是Altman第一位伯樂,2014年,Altman被格雷厄姆選中,擔任創業孵化器CEO。而眾所周知,Altman成立OpenAI後,找到了他的第二位伯樂:微軟現任CEO納德拉。

事實證明,Altman確實是一匹千里馬,Altman接任YC孵化器CEO的5年裡,開闢了多項新業務,帶領YC總市值沖向約1500億美元,投資網絡覆蓋4000多個創業園區以及1900多家公司。而時至今日,一直在雙向極端評價中的OpenAI,也初步交出了成績單。

8月30日,據外媒《The Information》消息,OpenAI 預計在未來12 個月內,通過銷售人工智能軟件及其計算能力,將獲得超過10 億美元的收入。

消息一出,一片嘩然。

畢竟早在3個月前,OpenAI還掙扎在“生死線”,印度新聞媒體平台Analytics India Magazine的一份報告中稱,OpenAI僅運行其人工智能服務ChatGPT每天就要花費約70萬美元,OpenAI目前正處於燒錢的狀態,若不加速自身商業化進程,很有可能在2024年底不得不申請破產。

這種推測並不是捕風捉影,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OpenAI營收約3600萬美元,但這一年,他們花掉了5.44億美元,也就說,光去年一年,就淨虧5億美元。

一直被喻為“吞金獸”的OpenAI突然開始有了規模化營收,這讓所有人心生疑竇:Altman究竟變了怎樣的生錢戲法?

更重要的是,OpenAI是大語言模型商業潛力的晴雨表,探尋OpenAI營收奧秘的同時,也揭開了人們期盼已久的,通用大模型商業化的“潘多拉魔盒”。

對於整個行業而言,提振信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OpenAI的商業模式跑通,給行業樹立了新的模版,預計很快,便會再掀起一波“百模商業化大戰” ,推著AGI火速進入第二階段。

OpenAI的商業版圖

OpenAI從推出ChatGPT的那一刻,就以獵人般的毒辣目光盯上了商業化。

去年11月30日,GPT-3.5橫空出世。僅兩個多月後,OpenAI便火速開啟收費模式,上線ChatGPT Plus訂閱計劃。

今年5月以後,OpenAI在商業之路上越走越遠,頻放“大招”:

5月15日,推出ChatGPT iOS應用程序。 5月31日,全面開放了GPT-4第三方插件功能(plugins)。 6 月21 日,被曝計劃推出一個類似“App store”的大模型商店。 6 月23 日,被曝計劃推出ChatGPT版“個人工作助理”。 8月29日,OpenAI發布功能完全對標Bing Chat的企業版ChatGPT。

(圖源:OpenAI官網)

據OpenAI官網顯示,目前,其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API為主的產品,其中包括可調用GPT模型、DALL·E模型(文生圖模型);Whisper(語音識別模型)和為開發者提供的Chat(對話)、Embeddings(向量化)、Analysis(分析)、Fine-tuning(微調)功能;一類是以ChatGPT對話機器人為核心的產品,分為個人版和企業版。

基於OpenAI官網資料以及對公開資料的整理,光錐智能發現OpenAI目前主要有兩大收入支柱。

(光錐智能繪製)

首先是ChatGPT誕生以來,OpenAI最依仗的按API調用收費模式。在該模式下用戶幾乎可以使用OpenAI所研發的多模態能力,貫穿底層大語言模型、模型部署、模型開發等過程,且價格也十分友好,每次調用只需幾美分。 OpenAI官方並未具體劃分使用者是個人用戶還是企業,但據外媒報導,除了大量個人用戶外,Jasper、Slack、Salesforce、摩根士丹利等知名企業都是其早期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收費模式之下,OpenAI還向其最大的“金主”微軟提供了包括編碼、GPT-4、文生圖、ChatGPT等多項功能,並融入進微軟雲服務、搜索、辦公軟件等多款產品中。 OpenAI能從中收益幾何尚未可知,但以Azure雲業務為例,微軟使用上述OpenAI功能的成本與報價一致,同時,OpenAI的所有技術還在微軟的Azure雲基礎設施上免費運行。

其次是以ChatGPT產品為主的訂閱收費制。早期OpenAI以免費方式獲取了大量的訓練數據,也憑藉此,在9個月內,刷新TikTok和Instagram的用戶增長數據,成為最快達到1億用戶數的應用。

為微軟“做嫁衣”、給用戶“嚐鮮”,畢竟不是OpenAI的最終目的。想要盈利就要找到提升付費率的方式。 6月,ChatGPT用戶數越過峰值後出現下滑,OpenAI便開始將經營思路從C端轉向B端,試圖“搶”金主的生意。

OpenAI方面表示,不少大型企業對其企業級新品感興趣,自ChatGPT推出以來,已經被超過80%的財富500強公司團隊採用,包括Block、Canva、雅詩蘭黛、普華永道等大型企業也已提前試用了ChatGPT企業版的Beta版本。此後,OpenAI也將針對小型機構推出ChatGPT商務版本,並提供更多定制化選項。

據光錐智能了解到,ChatGPT面世以來,最令人期待的,當屬企業版。在一直被詬病“數據隱私安全”之後,OpenAI對產品做出了調整。

ChatGPT企業版目前有OpenAI最先進的語言模型GPT-4驅動,企業用戶擁有優先訪問GPT-4的權利並取消了使用上限,執行速度相比普通GPT-4提高了兩倍。此外,企業版允許輸入更多的內容,上下文窗口擴大到3.2萬個Token、約2.5萬個單詞。

OpenAI承諾,客戶的提示語和其他所有數據都不會被用於模型訓練,用戶可以控制數據的保留時間,任何已刪除的對話都會在30 天內從ChatGPT的系統中被自動刪除。

另外,在部署方面,企業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管理控制平台,能夠批量化地管理使用人員,包括單點登錄、域驗證以及包含使用統計信息的儀表板等,適合大規模可擴展的部署。同時也增加了向量化工具、高級數據分析工具等全套工具鏈的配套使用。

以此觀之,OpenAI正在試圖從以前低收費、低頻率的按Token收費的API模式,轉向高定價、高粘性的2B訂閱收費和定制化解決方案收費的多樣化收費模式。

越增長,會不會越虧損?

營收增長,也並不意味著OpenAI真正開始賺錢,畢竟10億美元在OpenAI的投入成本中,也只能是“灑灑水”。並且全面開啟商業化後,隨著OpenAI用戶量和GPT4持續研究對算力的需求,成本會隨著用戶規模持續上漲,不少科技公司都難以擺脫“營收越增長越虧損”的魔咒。

OpenAI的高成本有目共睹。據光錐智能梳理,目前OpenAI的成本投入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人才成本:OpenAI在舊金山擁有375名常駐員工,其中大部分都是機器學習領域的大佬,光是每年給他們開的工資就要2億美元。據國外薪酬網站調查,OpenAI軟件工程師工資待遇的中位數是92萬美金。訓練成本:有數據顯示,他們訓練一次GPT3就花費了460萬美元,相應的雲資源成本差不多也是9位數(也就是上億)。另據半導體諮詢研究公司SemiAnalysis數據顯示,如果OpenAI雲計算的成本是差不多1美元/每A100小時的話,那麼在這樣的條件下,僅一次訓練的成本大約是63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所有的實驗、失敗的訓練和其他成本,例如,數據收集、RLHF、人力成本等。推理、運營成本:援引《福布斯》報導稱,ChatGPT的大型語言模型的運營費用或推理成本“在部署任何合理規模的模型時都遠遠超過訓練成本”,“事實上,ChatGPT的推理成本每週都會超過培訓成本”。投資: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導,年初,OpenAI通過微軟和其他投資者支持的1億美元創業基金投資了至少16家公司,其推出的加速器Converge,投資了10家公司。光錐智能也發現,今年上半年,OpenAI以企業名義公開投資的次數達到了3次,在它之前是微軟、谷歌、英偉達一眾老牌公司。收購:8月17日,OpenAI宣布收購了一家名叫Global Illumination遊戲公司,據悉這是OpenAI自2015年創立以來的首筆公開收購。

據公開資料顯示,自OpenAI成立至今,光是被投資就收到了150多億美元,用來填補高成本訓練、開發大模型的“窟窿”。

通往AGI的目的地,OpenAI的確需要錢,但“燒錢”就像個無底洞,“流血”可能也換不來增長,正是因為如此,OpenAI才要加快商業化進程。

但有營收也不意味著扭虧為盈。方正證券曾根據公開數據,仔細計算了ChatGPT的相關指標,分析中指出:OpenAI盈利的總邏輯是提高GPT-4付費比例,降低GPT-3.5成本,後者是OpenAI最主要的成本來源。

在GPT-3.5成本壓縮的情況下,如果日活月活比例達到35%,月活付費率突破12%,或能實現盈虧平衡。對於壓縮成本後的GPT-3.5模型和GPT-4模型,若月付費率每月提升0.5%或能扭虧。

截至2023年7月12日,ChatGPT網頁日訪問量已基本持平,維持在五千多萬。截至2023年6月19日,OpenAIChatGPTiOS端美國地區前30日平均日活躍用戶94.6萬人。

data.ai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19日,ChatGPT iOS端5月21日-6月19日美國地區平均日活用戶量約94.64萬人,累計付費用戶數約為4.13萬人。因此日活付費率(月付費用戶數/日活躍用戶)約為4.36%(4.13÷94.64)。據Questmobile數據,百度APP日活月活用戶比例為37%左右,因此如果ChatGPT日活月活比例為37%時,月活躍人數約為255.78萬(94.64÷37%),此時月活付費率(月付費用戶數/月活躍用戶)約為1.61%(4.13÷255.78)。

以上數據說明OpenAI的商業化仍道阻且長,未來,只有提高用戶付費比率,到達一定水平,才能實現盈虧平衡,單獨的營收無法說明問題。

OpenAI與微軟“搶食”

商業模式跑通固然可喜,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曾經的“隱憂”直接被搬到了台前,那就是與微軟之間微妙的關係。

需要明確的前提是,無論OpenAI與微軟度過了多麼甜蜜的“蜜月期”,這都是兩個獨立運營的機構和公司,雖然相較於收購或投資的關係二者的合作更為特殊,甚至納德拉不惜力排眾議,關停部分業務為OpenAI建設智算中心,但一旦OpenAI開始獨立商業化,就意味著二者要分同一塊蛋糕,也就避免不了戰爭和廝殺。

而與直面競爭不同的是,OpenAI與微軟,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複雜。

2019年,OpenAI從非營利性過渡到混合模式,其中一個名為OpenAI LP負責開放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開發產品商業化。同年,微軟在該夥伴關係中投入10億美元,通過其Microsoft Azure AI超級計算技術,作為訓練GPT模型的基礎架構。而在2022年,這種夥伴關係進一步加強,微軟向OpenAI投資100億美元。

(OpenAI 成立的營利性主體OpenAI LP)

據一位了解雙方合作條款的人士稱,在OpenAI償還其第一批投資者後,微軟將獲得75%的利潤,直到其主要投資得到償還,之後將獲得49%的利潤,直到達到理論上限。同時,據知情人士向外媒爆料,從2025年左右開始,每年將利潤分享的上限提高20%,而不是給利潤分享設置硬性上限–基本上是他們的投資回報。據了解該交易的投資者說,微軟可以有效地擁有該公司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

今年3月至今,光錐智能也向不少企業了解到,想要使用ChatGPT的能力,擺在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是直接調用OpenAI的API接口,按Token使用數量向OpenAI付費;二是在Azure上,基於公有云算力使用OpenAI的服務,相較於前者,Azure的服務更加安全,價格平齊的情況下,配套設施也更為完善,這也是微軟雲的銷售人員一直強調的“差異性”。

但通過調查來看,即便如此,仍然有一大部分企業選擇直接調取API服務,原因之一在於簡單方便,按需付費的模式對於個人開發者和中小型企業來說更為經濟划算,更重要的是,調用API和採買雲服務的邏輯完全不同,前者開發者自己就能決定,而後者則需要向上審批匯報並考慮與業務的結合。

正如前文所說,在外界眼中,雙方是互補的,微軟向OpenAI提供資金、資源和技術支持,而OpenAI則助力微軟一躍再次成為最頂尖的科技巨頭,但這樣的局面,隨著2023年OpenAI的逐步商業化,也發生了改變。

今年六月,根據《The Information》,微軟的一份內部文件指示Azure的銷售人員告訴客戶微軟能比OpenAI提供更多的服務;而OpenAI則在通過延遲授予微軟產品API訪問權限、暫緩提供最新模型等方式,進行防禦。這是首次向外界展示了雙方之間出現的細微裂痕。

當投入到殘酷的市場化競爭中,雙方的利益衝突在所難免,一段銷售話術證明不了什麼,背後的戰略才能真正說明問題。

比如今年3月份,OpenAI在搶先與Snap和Instacart等公司簽約後,微軟雲服務間隔了一周才公佈了ChatGPT功能的預覽;GPT-4語言模型發布後,同樣是Duolingo和Stripe等公司已經直接向OpenAI付費之後,微軟的雲服務才獲得了GPT-4的接入權。

技術掌握在OpenAI手裡,它必須對微軟共享,但共享的時間、節點以及程度,卻沒有具體的說明和規定,OpenAI欲利用這種“時間差”,來搶奪一部分標杆客戶。

不客氣地說,OpenAI如何處理好與微軟之間的關係,雙方劃定界限、制定標準、找尋合作方式和平衡點,一旦處理不慎,很有可能會是雙方共同的危機。

不過,商業世界裡,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利益面前,聰明如Altman和納德拉一般的“鬼才”,人們更期待他們如何再創奇蹟,而非落入“撕逼”的俗套裡。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