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Web3創業的10個Tips:自下而上做項目的紅利期已過,市場營銷更加重要

作者:sleepy.mid

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和做調整,如今的Web3創業環境和我們開始做的時候變化巨大,經過多輪迭代之後我們的認知可能和最開始變得完全不一樣,本文從我的創業經歷出發向大家分享10個Tips,希望對創業中或者想來Web3創業的人有所幫助。

TL; DR :

(1)想賺快錢不如當黑客或者炒幣,別來創業;

(2)自下而上做項目的紅利期已經過了;

(3)別想抓熱點,要有前瞻性;

(4)行業基因決定了在圈子裡做不成「消費」;

(5)不要迷信任何KOL、項目方、資本;

(6)別把Web3 Native當成充分必要條件,很多時候它甚至都不是必要條件;

(7)市場營銷更加重要;

(8)要根據業態選擇跳出「Web3自嗨圈」或是順應Web3情緒;

(9)減少無效社交;

(10)每天/每週找時間跳出信息繭房;

(1)想賺快錢不如當黑客或者炒幣,別來創業

如果你的目的是賺快錢,那就別來創業。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來說,這個行業的污名太多了;站在你的角度來說,比創業賺錢快的方式太多了。

當黑客或者炒幣是賺錢最快的,難點在於你必須要學習。做黑客不用多說,你要懂技術;炒幣屬於是那種准入門檻很低、賺錢門檻很高的工作。如果你什麼都不懂只是隨手操作就能賺錢的話只能說是你運氣好,但如果你想認真地把它當作一種理財賺錢的手段的話,需要學習一些金融知識、二級交易知識以及對一些項目進行深度分析,做價值投資或者情緒投資都需要依據。

創業是一個複雜得多的事情,你需要考慮合規、組建團隊、發展規劃、資金投入等等,並且你必須要知道創業成功的概率是低於1%的,本來就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件。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不是做成功一個項目,而是想快速Rug-Pull,我認為這篇文章勸不動你,只能跟你說現在圈里大家都沒錢了,沒得割。

(2)自下而上做項目的紅利期已經過了

在我們剛剛開始的階段,行業流行著一個說法是:Web3項目應該自下而上生長,先有社區然後由社區一起決定之後該怎麼發展。

在這裡我可以很明確地和各位讀者講,時至今日,如果還在用這種說法,大概率是團隊本身沒想清楚後續的發展規劃。

其實,我認為當初會流傳這樣的說法是人們對Web3創業公司和DAO的混為一談所致,而且長期以來行業內對於在Web3創業應該選擇公司化運營還是DAO模式運營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如果不公司化運營則會嚴重影響效率,而不採用DAO模式的話又會擔心得不到社區的支持。其實我一直覺得很多在圈內被討論得熱火朝天的內容是已經在Web2得出過結論並且得到驗證的,比如這個問題完全可以拿早期的小米來作為參考。

(3)別想抓熱點,要有前瞻性

這裡指的是在創業方向上的選擇,而非市場營銷方向。

Web3熱點迭代的速度遠超其他行業,牛市甚至可能一天一個新故事,熊市可能比較慘,沒有故事可講。完全虛擬的產業最適合講故事,除非你有一個執行力極強的技術團隊並且你能在每一波熱點的最初期就發現它,否則你不可能抓住熱點推出一個產品,而且你還要考慮到它可能很快過氣,你的投入性價比會很差。

因此你需要對於行業以及宏觀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不要做趨勢創業者,而是要始終堅定你所看好的方向,等待熱點找上門來。

(4)行業基因決定了在圈子裡做不成「消費」

這一點我們共勉。如果你想做消費類的賽道,就別把自己定義成Web3項目,也別花太大精力在這個圈子裡。

其實得出這個結論和我們在做的事情強相關,也正是我們在做的事情推動我朝這個方向思考並得出這個結論。

前段時間發現一家做消費賽道的項目停止運營了,於是便讓團隊小伙伴去取經,得到的反饋是「付費意願低」。這其實也給曾經的另一個圈內很多人講的故事證偽了。

為啥這個行業很難做消費賽道呢?大學實習的時候我曾經在新消費品牌工作過一段時間,簡單和大家做個分享,可能描述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大家Get到我想表達的點就夠了。

一件商品賣出去的大概流程是這樣的:用戶看到-感興趣-點進商品詳情-下單,每一步都會有絕大多數的用戶不會進入到下一個步驟,而從「看到」到「下單」的轉化率如果能達到萬分之五,就說明是一件非常好賣的商品了,從品質、設計再到價格來看這件商品都是非常優秀的。

Web3人也是人,也跳脫不出這個客觀規律,但Web2的大漏斗有上億人,Web3的真實活躍用戶數才有多少。所以與其說是這個圈子的人「付費意願低」,我更傾向於理解成「活躍用戶數太少」。

讀到這裡可能你會疑惑:「不是說Web3更容易讓用戶變成忠實粉絲嗎?」讓我們看看這個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這個觀點最初的意思是說,你可以通過NFT的發售快速聚集起一個社區,理想狀態下社區成員為了讓NFT價格上漲會主動建設社區、主動做宣傳、主動CX,於是有的人便認為這就是「忠實粉絲」。但其實這是Web2詞語在Web3語境下的錯誤挪用。

「消費」是希望把粉絲喜歡的、需要的商品售賣出去,底層邏輯是「喜歡」與「需要」,而Web3一旦加入了金融產品的屬性便很容易讓創業團隊做出錯誤的判斷,你以為他是真的喜歡,可他只是想找人來接盤。而如果你都無法了解到你的用戶最真實的態度,這將會成為一個致命的問題。

所以在Web3方面倒不如就好好發揮其金融產品的屬性,在你實現盈利之後回饋你的社區,無論是合法地「分紅」還是進行Token的回購都可以。

所以讀到這裡我想我們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要在Web3資本化之後去賺Web2的錢。之後就非常清楚了,錢從哪裡來就要做哪裡的市場、就要針對哪裡進行在地化的改變,就像你不能用打日本市場的策略去打歐美市場一樣。如果你要從Web2賺錢,那麼每天參加Crypto的Twitter Space、參加Web3線下峰會就意義不大了。

(5)不要迷信任何KOL、項目方、資本

我個人就是項目方,也是小KOL,也在資本工作過,這一點是從我自己的經歷出發很真誠的建議。

為了自己出貨喊人來接盤的那種太多了,本文不再細說。

而一些比較「正面」的KOL、項目方、資本的觀點也不可以迷信。作為創業者,你需要對於市場現狀及未來有屬於自己的清晰的判斷,你可以把他們的觀點當作補充,但是一定要把這些內容內化成自己的觀點,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你是在給自己創業,而不是給KOL、項目方、資本打工。

(6)別把Web3 Native當成充分必要條件,很多時候它甚至都不是必要條件

之前在一篇文章裡寫過:「我們Web3人是不是太看得起Web3了。」

Web3 Native現在看來還重要嗎?從創業、工作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完全不重要。

以前我們強調Web3 Native(Crypto Native)其實更像是給自己貼個標籤,標榜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是很早就接觸這個行業的,更多的目的是展示自己的不同。

這個我們人為設置的門檻很多時候擋住了想進圈的人,也讓圈內人逐漸與世界脫鉤。

以前見過很多團隊自稱最大的優勢是Web3 Native,而原生性到底給他們帶來了哪些優勢卻又說不出來;也見過很多社區對外BD時講社區活躍用戶有幾百人,而我家樓下的一個火鍋店滿員的食客群就有十幾個;前段時間我們團隊招聘,面試了幾十個人,明顯感覺Web2出身的面試者平均能力更高。

以前圈里人瞧不起「大廠出身」,但能經得起Web2打磨的人大概率是有自己的工作方法論的,成熟的方法論和對Web3的熟悉程度哪個更重要?我希望二者兼備,但如果只能二選一我一定會選擇前者,坦白講我不認為如今Web3有哪些東西是只有Native才能學會的。

(7)市場營銷更加重要

之前看人把這個行業比做一個娛樂圈,我認為很準確。

其實任何行業做市場營銷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只不過由於我們行業的特殊性導致市場營銷難度變得更大,24小時不間斷的交易市場、不停更迭的熱點事件、跨文化的Meme ……創業團隊需要在市場營銷環節下更大的功夫來持續吸引註意力,而且,千萬別把做數據和做營銷劃上等號。

(8)要根據業態選擇跳出「Web3自嗨圈」或是順應Web3情緒

Web3常常自嗨,我想這是個不用論證的事情。

那這個問題應該如何做選擇,其實還是要看你想從哪裡賺錢,這其實並不意味著你選擇A即為不尊重B,畢竟做生意不是做慈善,你總要選一個更合適的賽道作為開始。 Web3獨特的魅力在於,這裡經常迸發出和宏觀相悖的情緒,這句話其實和「自嗨」是一個意思,創業者需要根據自己公司到底是做啥生意的來選擇,是跳出自嗨圈還是順應市場情緒賺情緒的錢。

兩條路都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前者意味著你會進入一個更卷的環境,你需要從Web3這個武器庫裡選擇趁手的兵器打出差異化;後者則意味著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踩准市場情緒,引導情緒走向而非被市場情緒牽著鼻子走。

(9)減少無效社交

這是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做的事情,作為創業者,每天在工作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繁重且瑣碎的,不像打工人可以專注在某個細節,也不像自由職業者(KOL、全職炒幣者等)擁有大段時間自由支配。

你需要確保工作正常推進、公司正常運營,並且你的認知要不斷提升,確保走在行業前端。種種事情疊加在一起,留給你去社交的時間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在公司做大之前,記住你的一舉一動都要為了某個目的。雖然我很提倡為了更可持續發展需要勞逸結合,但是既然來創業就要做好當工作狂的準備。

(10)每天/每週找時間跳出信息繭房

以前我總習慣一直泡在Web3的信息裡,無時無刻不在刷推特、聽Space……生怕錯過哪些消息。

但是一段時間下來我並沒有感覺到有哪些額外收穫,反倒是自己被困在了Web3信息繭房中,Web2的各種事情常常隔一周才了解到,遠遠落後於身邊的朋友。我意識到這其實是個危險的信號,無論是Meme、新聞、經濟形勢、潮流趨勢、商業模式,作為創業者都不能落下,「自嗨」倒是還好,「落後的自嗨」太可怕了。我就有過類似的經歷,團隊討論時有時候會提出一些自認為非常巧妙的想法,會後做進一步調研時就會發現這其實是Web2領域某家公司早就玩過的,或者很多我們認為很有趣的東西從數據角度來看是大眾並不感興趣的。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