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otian 來源:X(原推特)@tmel0211
以前一直有“傳統行業在轉型,互聯網在踢門”的說法,但其實在區塊鏈領域類似“踢門者”的角色也不少。何為踢門,其實就是不走尋常路,用劍走偏鋒的方式尋求彎道超車機會。
最近觀察到,有兩個項目MantaNetwork和dappOS_com無論是切入點、打法都多少有點“踢門者”的角色,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簡單來說,一個在用模塊輕量化ZK Solution的方式試圖和步子雖然穩但走得很慢的ZK Stack分庭抗禮,一個則抓住時下大火“intent-centric”的概念,基於“公鏈增長新範式”的打法,用異構方式深度綁定各個生態的方式跑馬圈地。
這種看似“野路子”的打法,真得能兵行險著出奇效嗎?接下來,基於當下行業生態面現狀,簡單剖析下,可行性:
先說Manta Network,最早接觸該項目時,印像他們在做ZK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其實就是用模塊化的方式為各類應用提供ZK化解決方案。本質上和ZK Stack要做得事情很相似,無非是,ZK Stack是基於zkSync一個成熟的Sample範例,然後再把經過生態實踐考驗的系統組件,比如:Sequencer、Prover等,最終以“共享組件”的方式,成為其他需要ZK落地方案的一種選擇。
而Manta Network則是通過輕量化封裝自己的ZK Circuit模塊,再加上基於Celestia的Data availability模塊以及OP Stack的layer2模塊等組合,匯總這些模塊化為一些想做ZK解決方案的應用提供另一種更模塊化的選擇。
聽上去挺Make Sense的,只需要鞏固自己的ZK殺手鐧服務,然後其他必要組件不用自己孤立去做,就從行業生態裡整合優勢資源好了,Celestia的DA給力就用它,OP Stack框架優秀就拿它,反正只要自己的ZK Circuit系統是標配,其他模塊就任意組裝好了。
從開發者的角度,若有ZK化的封裝需求,一定也會從成本、技術、市場等綜合效應上考量,暫且不管技術底蘊,就外觀組合性的成色,這看起來Manta的ZK解決方案倒比ZK Stack佔優了?但,其實讓我更大跌眼鏡的是,Manta 基於OP Stack做ZK化落地方案,等於披著OP Rollup的外衣做ZK化的事,難道最終目標是基於OP Stack來幹掉“Optimism”嗎?有意思。
再來看dappOS,我在之前科普Intent-centric的系列文章,有介紹過這個項目。它提供了一種弄基於intent構建的多鏈資金整合Solution。簡單來說,它構建了一個dappOS統一賬戶,然後瘋狂組合目前的主流鏈,並鎖定頭部應用進行深度綁定合作,比如:GMX、Perpetual、KyberSwap等。
試想一個應用場景,用戶用GMX完成一筆交易後,剩餘了100USDT,然後突然產生一個intent去Avalanche進行另一筆交易,
走常規渠道用戶得先走跨鏈橋把100USDT轉往Avalanche,然後再接著操作,如果用戶還有其他鏈的操作需求,同樣地又得接著跨鏈。整個過程,拋去跨鏈的資金損耗不說,過程就挺折騰人的。
dappOS給出了自己的Solution,用戶在任一鏈完成交易操作後,可以選擇把資金沉澱在DappOS統一賬戶上,類似於中間間(intermediate layer),這樣再去其他鏈操作,只要dappOS支持的鏈,理論上這筆資產都可以用。它所謂的intent就是一筆交互實現多鏈資產調度。
為什麼我認為這種打法也挺野呢?因為,大家都懂得,熊市背景下,不少公鏈流量銳減都趨於鬼城了,但是一些頭部的應用其實用戶量反倒挺穩定。比如,你可能會因為離不開GMX而去了Arbitrum,同理,你習慣了用Trader Joe而忘不掉Avalanche。 dappOS深知這一點,就把這些頭部DApp整合進來,然後讓用戶可以免跨鏈在各個鏈之間交互。應該講,這種intent的玩法促進了流動性的共享,也為一些相對冷門的鏈提供了一種流量集成方式。聽著是不是也挺新奇。
你看,無論是Manta還是dappOS,論品牌曝光度,用戶關注度很難跟行業頭部的zkSync、LayerZero等相媲美,但zkSync的HyperChain還沒眉目時,Manta整合了其競爭對手OP Stack來狙擊,同樣的,LayerZero的全鏈資產跨鏈方案還未成熟時,DappOS整合了各個鏈的頭部應用來搶奪市場。
整體感覺下來,一個行業不走尋常路的項目越多,意味著一種繁榮,但也暴露了行業的高度內捲。原先一個項目只需要埋頭搞技術做infra就行了,現在一些偏市場、運營整合型的方案也開始活躍在業內了。這勢必會影響原本的節奏和策略,逼著項目逐漸趨向全能化,算不算一種“踢門”呢?
當然,一套有章法的“踢門”打法和只是純花圈繡腿的營銷抄作還是有很大區別,看官們須辨得清。
最後說一點,也巧了,這倆竟都是幣安參與孵化或投資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