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BTC Layer2 六年演化歷程

作者:Peter

提到Layer2,大家立刻想到以太坊Layer2,大機率是因為以太坊Layer2近兩年發展迅猛,讓大家誤以為Layer2是源自以太坊,以為Layer2只是以太坊的擴容方案。但實際上,Layer2的擴容方案最早起源於比特幣,甚至是直接起源於中本聰。而歷年來,都一直有團隊在探索比特幣Layer2的解決方案,而本文將圍繞著一個持續6年專注於BTC Layer2的創業團隊來看比特幣Layer2的演化路徑。

Layer 2的本質是指在主鏈之外(例如以太坊主鍊或比特幣主鏈)建立第二層交易網絡,目的就是將Layer 1的大部分交易打包到二層網絡以減輕主網的壓力。

比特幣0.1版本中包含了一段原始版本的程式碼,這段程式碼支援用戶在交易被礦工打包確認之前更新交易。如果一個用戶的餘額增加,另一個用戶的餘額就會相應減少,一旦用戶完成了交易,他們就可以只向主鍊網路傳輸一個交易結果然後關閉他們的支付通道。

這裡的「在交易被礦工打包前更新交易」就無法在比特幣主鏈而只能在主鏈之外的第二層網絡也就是Layer2上完成,然後「把交易結果傳輸到主鍊網絡」這個動作,就是把在Layer2的最終交易資料打包到比特幣Layer1上。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比特幣Layer1和Layer2的互動過程。

這段保存在比特幣0.1版本的原始版本代碼出自中本聰之手,後來比特幣生態的創業者們繼承了中本聰的意志,開始了比特幣Layer2的探索之路。

我們熟知的閃電網路就是最知名的一個比特幣Layer2之一,但是,閃電網路只專注於比特幣的支付場景,只解決比特幣在Layer2可以實現更快速更便宜的交易體驗,無疑,閃電網路在實現比特幣的「全球支付」這個方向是成功的。但是,既然中本聰認為“在交易被礦工打包前可以更新交易”,那麼這裡的“交易”除了是支付場景外,有沒有可能寫入更複雜的東西呢?例如一個相對複雜的智能合約?

幾乎在閃電網路探索和落地的同時,另一個團隊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在探索比特幣Layer2。

2018年3月,閃電網路開始測試落地,幾乎同時,主打比特幣Layer2的ChainX網路正式上線(那時還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比特幣Layer2,按照當時人們的認知,更多會被定義為比特幣跨鏈網路或比特幣側鏈網路),最終有10萬+比特幣跨入ChainX網路。但是,由於當時整個產業發展和時代認知的限制,ChainX網路當時面臨4大難題:

1.當時,比特幣從主鏈跨到ChainX網路是使用比特幣輕節點,這一步可以實現去中心化,但是,從ChainX跨回比特幣主鏈,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用有限地址的多重簽名地址來實現,但是,依然是相對中心化的解決方案。這無疑會降低用戶規模。

2.當時的ChainX並沒有引入VM,沒有相容智能合約,因此,無法圍繞比特幣建立更多去中心化應用場景。

3.因為,沒有引入智能合約,更談不上像現在的以太坊Layer2一樣,能以ETH作為Gas,因此,ChainX沒有引入BTC作為Gas,沒有為比特幣生態創造直接價值,因此,無法凝聚比特幣社群的共識和支持。

4.雖然有10萬+BTC跨過來,但是,然後呢?這些比特幣能在Layer2上做些什麼呢?

當時的人無法給出答案,基於比特幣真的能發行資產嗎?這個會有人玩嗎?

但是,產業不斷發展,時代不斷進步,整個Crypto產業後來的發展,為不斷探索的ChainX團隊一點點指明方向,並在6年時間內最終演化出了真正的去中心化的以BTC為GAS且相容於EVM的BTC Layer2——BEVM。

我們一起來回顧下這段歷史。

2021年,比特幣迎來Taproot重大升級,本次升級引入了Schnorr Signature+ MAST合約,該組合可以實現1000重門限簽名,意味著可以1000+地址來組成去中心化多簽,可以做真正的去中心化,而且不影響速度和效率。這個升級直接打開了比特幣去中心化多簽的大門,讓比特幣可以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跨鏈。 BEVM團隊(原ChainX團隊,下文將統一使用BEVM團隊)在該基礎上更進一步,結合先前運行ChainX網路的經驗,讓比特幣輕節點直接成為去中心化多簽網路的簽章節點,同時,擔任BTC Layer2網路的運作節點,這樣就直接實現了真正的去中心化比特幣Layer2,打開了用戶放心使用比特幣去中心化跨鏈的大門。

在解決了比特幣在Layer1和Layer2完全去中心化流通的問題後,還面臨問題,比如,比特幣跨過來之後,能否建構更複雜的應用呢?不然,跨過來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2018年當年那個時代,如果你說在比特幣Layer2上構建DeFi、構建GameFi等去中心化應用,這肯定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就連以智能合約著稱的以太坊,在那個年代,也只能用來發發幣,真正的DeFi等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爆發,要到2020年DeFi Summer以及後來2021年的GameFi及NFT。

因此,在2020年後,隨著以太坊EVM被驗證,讓大家看到基於EVM真能做更複雜的去中心化應用,那麼,BEVM團隊就開始意識到,應該在BTC的Layer2上直接相容EVM,這樣就可以直接吸引哪些已經被EVM教育過的開發者直接到BTC Layer2上部署應用,普及成本低、遷移成本低,直接為Layer2上的BTC找到最大的應用場景。

這就是產業發展帶給持續創業家的啟發與思考。

不僅如此,2021年後,2022-2023年,以太坊Layer2的爆發,更讓BEVM團隊看明白一個事實,如果想團結BTC生態社區,想真正賦能比特幣生態,獲得比特幣社區的支持,BTC Layer2的必須以BTC為GAS,任何上層應用都必須使用BTC為GAS,BTC主鍊是Layer1做賬本,Layer2做應用,以BTC為Gas,數據打包到Layer1,向比特幣礦工交稅,向比特幣網路賦能,這才是BTC Layer2能成功的群眾基礎,這也是以太坊眾多Layer2能跑出來的群眾基礎。

因此,BEVM團隊重新完整架構出一個以BTC為原生GAS且相容EVM的去中心化BTC Layer2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東風來。

為何要等風來,因為,無論BEVM技術架構多麼完美,網路多麼去中心化,體驗如何絲滑,用戶的關注點沒在這,熱點沒在這,甚至很多人認為,基於BTC發幣?沒必要吧?發幣的事交給以太坊就行了,在比特幣生態建構去中心化應用?以太坊不做的就蠻好嗎?

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核心是看民心所向,看大部分用戶的選擇。

往往,風起於青萍之末,BTC生態的東風就起源於ordinals等BTC發幣協議。 ‍

在BRC20爆火之前,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原來基於比特幣還可以發幣,原來基於比特幣發幣還真有人炒,而且還炒的這麼高,很離譜,很不能理解,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人們的固有知識往往會形成知識詛咒,讓人們陷入路徑依賴。而路徑依賴、知識詛咒往往是「一代新人能超越舊人」的原因所在,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核心,如果每一波熱點和每一波趨勢都是同一批人認同和支持的,那麼,就不會有新人出現,新人就永遠沒有機會,這世界還能進步嗎?那世界該是多麼令人絕望呢?當下,比特幣這種新物種的出現,不正是依然被老一派力量所抵擋、否定嗎?但是,這才是我們這代人的機會啊?

扯的有點遠來,我們回來,總之,比特幣發幣協議火了,ordi、sats等基於比特幣發幣協議發行的代幣徹底吸引了行業的目光,大把大把的投資者、KOL、專案方、開發者、投資機構、交易所等開始紛紛湧入,這就是趨勢!

熱點和熱錢驅動產業發展。

因此,比特幣生態迎來了第一輪東風,但是,BTC Layer2的爆發還需要一個契機,需要讓市場看到,比特幣生態要崛起,僅僅有比特幣發幣協議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波比特幣生態代幣火熱過後,人們會思考,除了發幣之外,比特幣生態是否還需要更複雜和更永續的應用場景,我們需要基礎設施來為比特幣生態代幣提供各類可持續的賦能。而這一切,光靠比特幣發幣協議是不夠的,在比特幣Layer1上也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得來比特幣Layer2來玩,這就是比特幣layer2的超級機會。這也是BEVM要等的東風。

我們看,以太坊生態的崛起也遵循這樣的規律:

2017年-2020年,基於以太坊發幣成為熱點,大家就是各種發幣、炒幣,很火,引領一波牛市。但是,最終,缺乏真正的應用場景。

2020年-2021年,人​​們已經意識到,只是發幣無法持續,必須得有應用場景,因此,DeFi來了、GameFi來了,NFTFi來了,SocialFi來了,又引領一波牛市。

但是,以太坊主鏈無法支援如此大規模的應用,因此。

2022年-2023年,以太坊Layer2爆發。

而以太坊用近6年走完的路,比特幣將用這一輪牛市週期就可以全部走完,時間大概率是在2024年-2025年底。

但是,聰明的投資者和開發者早已經提前佈局,就如以太坊大部分知名的Layer2項目,早在2018年-2021年就完成了投資佈局。

比特幣生態只會更快。而作為在比特幣生態及Layer2領域持續深耕的BEVM團隊,無疑見證了整個比特Layer2的演化歷史,也掌握這其中最核心最精妙的奧義。

以上,就是我們圍繞BEVM團隊這六年來在比特幣生態持續探索過程而梳理出的比特幣Layer2演化歷程。

以史為鑑,與君共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