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上證指數收在2756之際A股未來的走勢判斷

來源:道說區塊鏈

關於A股,我在去年開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過之後,就再也沒有寫過了。

期間,在每次推特交流時還是會有聽眾問我對A股的看法,儘管我也發表了自己不變的觀點,但真正落筆寫文章我還是沒有寫過。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投資市場留給許多投資人的都是極度痛苦的回憶,而我的觀點卻在唱反調,所以寫這個話題實在是不討好。

對A股,我一直以來表達的觀點都是一致的:

我覺得A股會在2024~2025年間有一個牛市,而且這個牛市恐怕會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不過在A股走到多頭市場之前,我先前的預估是大概會在3000點左右徘徊,最低估計也就是2800點左右。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去年出現所謂的「政策底」之後,股市連像樣的反彈都沒有而是持續下跌。直到2024年的1月22日,上證指數跌穿了2800點,收盤2,756點。

這種跌勢我想是不少人(當然也包括我)先前很難預料到的。

在這種狀況下,我覺得不能再只把A股的走勢當作投資市場來看了,而要當作另一個更基本的趨勢來看待。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當下這個非常特別的時期,再和大家分享我的基本邏輯和想法。

1. 在當下的中國,投資市場扮演的角色超過以往

經歷疫情的這些年,我們見證了太多的「史無前例」。這些「史無前例」導致一方面我們面對的國際情勢日益複雜,另一方面曾經在我們國家經濟領域熠熠生輝的若干產業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緩、崩盤,有些甚至已經徹底消失了。

在一系列外在和內在因素的疊加之下,我們一般人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冬。

這種寒冬已經直接體現在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持續幾年外資的離開、持續幾年大廠的人員變動、每年一千多萬大學生的去向、靈活就業者的增多、連外賣入職的門檻都在迅速提高。

在這樣的狀況下,對不少個人來說,「彈性就業」的收入恐怕是不夠的;對國家來說,作為三架馬車之一的「消費」也是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所以,幾乎只有在其它管道增加個人收入或個人財富才能解決諸多問題。

而這個通路只有投資市場。

因此,在今時今日的中國,我認為投資市場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任何過往時期。

2. 能惠及大眾的投資管道只剩下股市

說起增加普通人除工作之外的收入或財富,在我們國家,可以數的出來的途徑大體有下面這幾個:

A股、房產、理財、貴金屬、收藏品。

在這幾個大類中,收藏品屬於小眾,無法惠及大眾。

貴金屬在多數狀況下只是保值,很難增值。

理財分兩大類,一類是高淨值理財,另一類是普通理財。高收益高風險的高淨值理財這幾年全面暴雷;安全可靠的普通理財多數只比貨幣基金的收益稍高一點,它很難為普通人帶來較大幅度的財富增值。

真正能夠惠及大眾,並且產生廣泛財富效應的只有房產和股市———這已經在全世界被廣泛驗證了。

過去30多年房地產的發展讓無數普通個人和家庭實現了財富的驚人增長,堪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財富效應的奇蹟。

但這幾年房產的崩盤已經實質打掉了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我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內,房地產恐怕很難重現曾經那種廣泛的財富效應。

所以算來算去,普羅大眾僅剩的投資管道基本上只有股市。

而且股市和房產不同,房產有相當高的進入門檻。而股市低到只要有1000元人民幣就可以投資基金。

所以股市也是最廣大的投資市場。

在昨天股市收盤之後,我看到網路上的一些留言已經透露出部分投資人絕望的情緒。坦白說,那些投資人已經不單純是「投資人」而是期望在股市中續命的求生者。

所以說在當下,一部分普羅大眾對股市的期望恐怕不只是資產的升值而更變成了維繫生存的需要。

3. 關於A股

很多讀者或聽眾問我為什麼看好A股時,我除了講一些邏輯和思路之外,還會提到一個更根本的判斷:那就是A股從長期看不僅是經濟的反映,更是國運的象徵。所以如果我們相信這個國家的國運,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A股不會長期徘徊在3000點上下。

我今天依舊持這個觀點。所以我還是從最基本的國運來判斷A股未來的走勢。

這個走勢只有兩個:一個是向南,一個是向北。

假如這個運程是一路向南,那麼不只A股,所有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恐怕都會向南,無一倖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普通老百姓除了把錢存在銀行存定期、活期、買國債以及買一些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之外,恐怕也做不了任何其它事情了。但靠這些是難以實現財富的大幅增值的。

假如這個運程終有一天向北,那麼當運程再次啟動時,我認為在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中也只有A股有希望向北。

我前面說過,我是不大相信房市在近十年內還有機會大幅向北的。

所以上面這個邏輯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

若運程向南,所有人民幣資產無一倖免;如果運程向北,僅有A股有希望。

4.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當下我們面臨的這個狀況,無論是經濟還是各方面的複雜情勢,我估計在短時間內是不容易改變的,甚至大機率會越來越嚴重。

這就更凸顯A股的重要性。

既然我認為A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國運的未來,那麼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判斷這個運程是繼續向南,還是啟動向北呢?

我認為這個時間不會太久。

在此,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我經常和大家分享的一個底線:我總是說我們要留足18個月的生活費,保證我們在萬一的狀況下還能維持自己的生計。

我相信我的讀者大多是有一定風險意識的。但即便是這樣,我們有多少讀者真的能留足18個月的生活費呢?

我的讀者是如此,不要說更廣大的普羅大眾了。

也就是說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未必為這個底線做好了準備。

這是對個人而言,其實對大到國家的實體而言,很多基本的戰略儲備也是大體上以這個時段來規劃的。例如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大概是維持國內需求139天(4 ~ 5個月),我國的糧食儲備是大概200~300天(半年~ 一年)。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熬過了艱難的2023年;我們恐怕還能咬牙熬過一點也不會輕鬆的2024年;可2024之後呢?如果2025還是如此,我們能有多少人堅持下去?

所以我覺得能夠顯現運程的時間點不大可能晚於2025年,也就是說A股的分水嶺最晚就是2025年。

如果2025年前A股能夠起勢,那我依舊相信它會進入一個我們想像不到的牛市;可如果2025年年末A股依舊沒有起勢,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考慮的恐怕就不是在A股投資賺錢的問題了。

這就是我最底層的邏輯和思考。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