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is的「自營店模式」 vs Espresso的「外包模式」:未來的中心化排序器是哪一種?


Metis正在推進Sequencer的去中心化進程,進行社區測試以確保正式上線後能夠正常運行,同時還引入了Sequencer礦池和L2 Ranger節點來保證Sequencer的去中心化以及監控排序出塊行為。同時,Metis也將在生態上線LSD協議,解決Sequencer礦工挖礦後的獎勵在整個中心化經濟體的流通應用問題。與Metis相比,EspressoSys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Sequencer共享,元件穿插插一個Sequencer Mempool流程,並且和Eigenlayer 合作,外包以太坊的驗證器來提供安全。簡而言之,兩者都致力於提供去中心化排序器,但採用不同的方法。

是@MetisL2頂著萬難大興去中心化Sequencer建設一方面,一方面是@EspressoSys基礎上搞共享Sequencer方案大殺四方,也許有人會問,都要實現排序器的去中心化,Metis嘗試的“自建”店”和Espresso的“外包模組”,到底有啥區別?

在我看來,排序器去中心化只是layer2基礎設施的前提,真正的挑戰在於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的建構。來,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的理解。

最近,Metis正在推動Sequencer的去中心化進程,社群測試同時緊鑼密鼓進行中,一度都把Metis主網的TPS拉高到以太坊Top3。

這其實只是去中心化Sequencer技術層的壓力測試,以確保正式上線後能夠正常運行,比如,多Sequencer輪機制換,單Sequencer作惡懲罰設計,Sequencer MEV如何問題,Sequencer礦工生態參與問題等等。

1)POS出塊權:Metis引進了一個Sequencer礦池,Sequencer節點需要質押2萬個Metis輪突破塊,其中的參與節點保證了節點的運作能力,以及出特殊通訊狀況時的修復能力,同時也威嚇來了節點單點作惡的可能性。

2)社區壓力測試:在上線Sepolia測試網之後,1月份Metis推出了社區壓力測試,目前測試網已經進行了600多次循環輪換,超300萬筆交易,初步檢驗Sequencer輪換機制的出塊穩定性性,為去中心化音序器正式主網上線做鋪墊。

3)MEV處理:如果中心化Sequencer可以透過任意排序來搞MEV夾子動作,但去中心化環境下,就需要一個獨立的節點來監控各個Sequencer的排序出塊行為,Metis上有專門的L2 Ranger節點對Sequencer產生的區塊進行污染物檢查,以防止交易隊列被調換。

,純粹靠抽查監督懲罰多少緩衝,在MEV的對抗升級中,Ranger節點完全可以成為類似MEV-Boost一樣的MEV專用管道,以MEV的方式控制MEV的「失控」?

4)LSD質押挖礦生態落地:@ENKIProtocolLSD協議即將在Metis生態上線,其目標解決Sequencer礦工挖礦後的獎勵在整個中心化經濟體的流通應用問題,顯然作為$METIS的主要預言源,礦工們是否願意把Token進行質押比特幣,對整個$METIS生態的後續發展非常重要。

總之,在我看來,中心化定序儀的技術問題並不複雜,不可能是背後一套健全的中心化生態建設、遵循、利益分配和激勵模型。

應該要講,技術問題只是Sequencer去中心化問題的冰山一角,一系列圍繞著市場、生態、營運、使用者等綜合落地的服務和體驗才是Sequencer工程的重頭戲。

以上闡述了Metis去中心化Sequencer推進中存在的挑戰,基於此接下來整理Espreeso的共享Sequencer方案,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了。

簡單來說:@EspressoSys 為Rollups 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Sequencer 共享,元件穿插插一個Sequencer Mempool 流程。

返回使用者呼叫RPC請求發送交易會直接提交給Sequencer處理中心,現在可以先經過Espresso共享Sequencer中心,由Espresso依次批量處理這些交易排序請求,然後批量後返回狀態給layer2。

Espresso 有一套Hotshot 權益證明系統,Metis 的POS 質押系統,旨在確保Sequencer 的中心去化以及對應獎懲機制的設計;而且,Espresso 大概坊率會和Eigenlayer 合作,外包以太坊的驗證器來提供安全除此之外,還有其配備的Espresso DA功能也是一大亮點。

子彈是,若使用者提交的跨鏈需求,都要經過Espresso的共享序列器,理論上Espresso可以在Mempool環境實現交易狀態轉換,從而減少跨鏈提交狀態和主網交易的交易抓取。 (輕量化想像空間會很大)

總之,Espresso 和Celestia 的打法類似,把Layer2 們都需要的去中心化排序器需求抽象化成一種共享排序器“商品”,以定制高度裝備的方式向Layer2 生態持續滲透。

這是一種基於分層想法的討價還價做法,由於擁有成本低、快速高效等優勢,勢必會吸引一戶「一鍵發鏈」的第二層需求。

在我看來,優先是把雙刃劍,適應的適度會大幅降低開發成本,但如果過度則會導致後續的生態發展缺乏源頭活力:然而

1)取消組件的輕量屬性可以加速,Layer2開發者發現快速起鏈,且當DA能力和Sequencer排序器都成為外包商品後,layer2鏈的數量和更迭速度也加速。

我之前撰文說過,當layer2數量批量穩定後,品牌、市場、生態等綜合軟實力將成為layer2的核心。具體一條layer2不是由坊間以太坊提供DA,有沒有獨立可靠的去中心化序列器,有沒有成熟的穩定成長和有潛​​力的生態落地才是關鍵。組件的定價會加速layer2市場的結構波動,頭部layer2和中尾部layer2會走不同的道路;(OP和ZK倒是可以用帶動)其Stack戰略落地)

2)DA能力外包後,若再把Sequencer外包,未來Prover系統也來外包,一條layer2能比拼的底牌唯有市場和運維了。

這裡有一個悖論,DA能力放棄以太坊選址的Celestia還容易理解,若layer2把最核心的定序器收稅權利外包,手續費該如何收,生態項目應該鼓勵支撐,會存在一系列後續維運問題。

這樣的layer2很像一個“空架子”,表面上光亮麗,實際上缺乏一套獨立的去中心化經濟體框架,其市場生態很難有做起來的可能性。好比,用模具可以快速組裝組合出一套活動房,但如果你要建造百米大廈,放棄鋼架結構,再來用模具練習?

當然,我並不否認,Celestia、Espresso這類典型範式給整個layer1和layer2生態帶來了潛在的「標誌」空間,它們降低了技術負擔,可以把市場生態體積做到很大,鏈多了,創新主體才會豐富,市場才會內捲出一些優質的項目出來。價值和意義一定有,短期還是長期的差異。

總歸到底,layer2起鏈速度再快,晚上下來的一定是可以為主網持續帶來用戶、專案、資金等有效擴容的超級大眾採用經濟體。

資訊來源:0x資訊編譯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鏈上觀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