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服務網路BSN:做下一代互聯網的先行者

隨著分散式技術應用的推廣和普及,以及商業場景和資料互動的日益複雜化,多資訊化系統之間形成多方分散式系統的需求越來越明確,未來的互聯網上將會出現無數開放、透明的分散式網路環境(多方網路),而區塊鏈服務網路(BSN)的核心概念,就是在網路上推動建立一個新的公共層,將這些分散式網路環境連結在一起,最終形成下一代網際網路.

我們先後錄製了多期視頻,對BSN的理念和下一代互聯網的內涵加以闡釋,以期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BSN為之努力的事情,並加快推動下一代互聯網的建設和應用進程。以下是最新的一期影片及文字整理,為方便閱讀,文字部分有所編輯修改。

BSN一直在推動「下一代互聯網」的概念。本次討論的題目也是關於BSN如何促進和引導下一代網路的建構。

首先要說明的是,由於下一代網路的定義還在討論中,「下一代網路」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比較抽象。但從技術角度來看,互聯網的本質是非常簡單的。

網際網路的核心功能是傳輸資料。我們日常使用的微信、各種應用程式、人工智慧等都建立在網路基礎上,但這些並不是網路本身。資料儲存和計算其實都是在伺服器、手機、電腦、資料中心等設備上進行的,互聯網實際上就是連接這些設備並進行數據通信,這和電話網路類似,只不過互聯網傳輸的是數據包,而不是語音。

BSN對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定義就集中在資料通訊這個核心。包括當前去中心化、多方運算、廣播式傳輸等技術發展趨勢,本質上都是建構了更有效率的資料通訊邏輯。以BSN的核心理念看來,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仍然是數據通信,只不過數據通信效率和邏輯有了更大的改進,基於這種更優的數據通信邏輯,能夠實現更加高效的多方數據管理和多方應用互動。

回過頭來看,我們認為網路的發展其實可以分為三條主線。第一條主線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的Web1、Web2和Web3,這條主線指的其實是網路上的內容及其生產方式。

Web1是網站產生資料供使用者瀏覽,Web2是使用者生成內容,Web3的核心在虛擬貨幣產業看來是資料價值以及價值的轉移,而我們認為站在內容這條主線上,Web3應該是由AI產生內容。未來網路上的大量數據,都是透過AI產生、匯總、提取,然後再輸出到各種應用端。隨著過去一年AI越來越流行,人們對此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未來網路上的內容發展必然朝著這個方向演變。就技術演進而言,目前看來這條主線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條主線與元宇宙相關。我們一直也講,元宇宙代表著網路上內容表現形式和呈現方式的演進。

網路上最初只有簡單的文本內容,從最初的DOS命令行界面,到1992年瀏覽器的出現帶來了圖片和格式化文本,再然後是各種動態內容,從GIF動圖、Flash、視頻流媒體等,一直到今天,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富媒體內容。

與之一同演進的是互聯網的終端設備,從電腦顯示器到智慧型手機,再下一個階段就是元宇宙。元宇宙的終端設備是3D的,透過頭戴裝置、眼鏡等設備,以裸眼3D或其它形式,使網路上的內容以更接近現實的方式呈現出來,渲染效果像真實影像一樣逼真。所以第二條主線指的是內容如何呈現,幾十年來一直在不斷發展、變化,現在也有比較清晰的演進方向。

第三條主線就是網路的資料通訊邏輯。網路在嚴格意義上被視為一個網路始於1969年,在那之前,雖然早在1945年就有最早的電腦雛形出現,但還談不上網路。 1969年ARPANET的誕生被視為是網路真正出現的開端,當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中心兩點相連,後來又陸續接入十幾所高校,以及一些國防系統。

從1960年代、1970年代開始,各地開始建立自己的區域網,一些大型企業也開始建設內部網絡,到1980年代中期,部分網絡通信協議統一成標準,各個局域網連在一起,就構成了互聯網。 1992年瀏覽器問世後,讓終端用戶也能輕鬆上網。 2010年左右,智慧型手機成為主流,行動互聯網讓更多人能夠低成本上網,全球網路規模和用戶數量開始以幾何級數上升。

可以看出,從1969年誕生開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網路才逐漸成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樣子。但是在這過程中,互聯網的數據通信邏輯一直都沒有發生變化,始終都是兩個數據中心之間的點對點連接,一個作為數據發送方,另一個作為數據接收方。

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比特幣的出現,才發生了重大變化。發明比特幣的初衷是將其作為支付工具,但它最大的意義是模擬了一個高效的多方系統。不同於互聯網到今天為止的點對點通信,比特幣的底層邏輯是一種新型的多方通信網絡,能夠帶來通信效率的極大提高。

這種變化就像從一對一的電話到電話會議系統。如果有10個人,希望透過一對一的電話溝通就某件事情達成共識,就需要打很多通電話,因為每次只能在兩個人之間進行一次訊息傳輸。但是如果這10個人加入到一個電話會議中,可能只需要20分鐘的討論就可以達成共識。

比特幣初步實現了一種IT系統之間的新的數據通信邏輯,打一個形象的比喻,比特幣讓IT系統之間可以進行“電話會議”,仍基於互聯網,但IT系統之間的數據通信方式發生了變化,從點對點傳輸變成了廣播式傳輸。

這種廣播式傳輸在某些場景下能夠提供更有效率的數據通訊網絡,而基於這個數據通訊網絡,能創造出更多的應用邏輯與應用場景。例如整個虛擬貨幣體係就是建立在高效能的多方資料通訊基礎之上的,這樣才能夠有效率地達成共識。

因此,我們認為,互聯網的第三條主線,即數據通信邏輯正迎來重大變革,原有的點對點數據通信變成了多方數據通信。 BSN的核心理念就是,基於多方資料通信,網路上會產生一個新的公共層,它將賦予下一代網路新的定義和更豐富的內涵。

依照現在的主流觀點,可以把這個新的公共層叫做Web3,與現在的Web2區分開來。但我們仍傾向於稱之為點對點資料通訊的互聯網和多方資料通訊的互聯網,或單方系統互聯網和多方系統互聯網,或私有層互聯網和公有層互聯網。無論名稱是什麼,無疑都將拉開網路發展的新篇章。

從整體架構來看,我們認為傳統互聯網和新出現的這一層互聯網是並行關係,它們互為補充,而不是一層取代另一層的替代關係。如圖所示,二者從下往上是類似的架構:

最底層都是雲端平台層,現在大多數IT系統都是搭建在雲端上的,無論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這層主要管理資源、虛擬機器、作業系統等,傳統網路上這一層就是AWS、阿里雲等,我們BSN所做的事情也是在這一層。在傳統互聯網中有一個比較通用的雲端軟體叫VMware,而BSN的軟體就可以類比為是一個服務多方系統和分散式網路的VMware軟體。

第二層是虛擬機器和實例。第三層是實例上的作業系統,在傳統互聯網上就是Windows NT和Linux,它們服務於單方系統;但是在新的這一層互聯網上,一個應用部署在多個實例上,甚至可能分佈在不同國家的雲端上,傳統的作業系統無法處理,就需要有新的作業系統。在BSN看來,目前階段,區塊鏈就是一個最原始的分散式作業系統。

第四層是在作業系統上搭建應用程式。對於傳統互聯網而言就是單方系統,一個IT系統自成體系,可以是一個網站和它的後台系統,或一個APP和它的後台系統,其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是單獨一方就可以關閉整個系統。

而在新的一層互聯網上,相對應的則是多方系統,由權利幾乎完全對等的多方共同搭建和管理,任何單獨一方都無法關閉整個系統,或者任何一方退出,都不會影響系統的存續和正常運作。

最上面一層就是各種應用,在傳統網路這一邊,是基於網站的電子郵件、搜尋引擎等;或基於APP,例如微信上的各種應用程式等。而在新的一層網路上,是基於多方系統的各種分散式應用,目前來說就是各種區塊鏈及相關應用,例如以太坊上的各種應用,包括分散式身分、數位貨幣等。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把目前的傳統互聯網稱為第一代互聯網,新的一層互聯網稱為下一代互聯網,那麼第一代互聯網上有多少個網站,下一代互聯網上就會有多少個我們稱之為「多方網路」的存在,多方網路其實對應著現在的區塊鏈。就像每個網站上都會有很多應用程式一樣,每個多方網路上也部署著許多應用程式。

不同的是,網站是由單獨一方進行管理,而多方網路則由多方管理。可以是兩方,也可以是更多方,甚至可以完全開放,允許任何人加入管理,只要經過當前的所有管理方一致同意。

所以我們預計在下一代互聯網上,會出現數以億計的多方網絡,就像第一代互聯網上有數億個網站一樣。

這兩代網路不會互相取代,而是互為補充,選擇使用哪一個網路完全由業務場景需求決定。單方系統仍然會存在,就像有時兩個人之間打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如果多個機構需要高效協作,那麼加入一個多方網絡將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就像前面的例子中所說的那樣,10個人共同加入一個電話會議。

但有一點要注意,就像第一代網路上不可能只有兩個最大的網站一樣,下一代網路上也不可能只有一個多方網路。對於同樣的業務需求,可能會存在數百個多方網絡,這些多方網絡互相競爭、優化,有的多方網絡會被淘汰,有的多方網絡會生存下來,最後會有各種各樣的多方網絡。

我們之所以把它們稱為多方網絡,而不是區塊鏈,因為區塊鏈只是對應一些特定場景的具體應用。而組成下一代互聯網的,實際上是無數個數據通信網絡,是否需要像區塊鏈一樣使用虛擬機、智能合約、共識機制等,也完全是由業務需求來決定的。

因為下一代互聯網上會存在大量多方網絡,而這些多方網絡都由網絡節點組成,有的多方網絡可能只包括兩個網絡節點,而也可能會有一些多方網絡,甚至包括上百萬個網絡節點,因此未來也會存在無數個網路節點。這些網路節點需要運作在各種裝置上,於是就需要有全新的作業系統、資料庫和雲端管系統,來支援這些網路節點,以及它們所組成的多方系統的運作。

BSN所做的,就是在雲端平台層定義下一代網路基礎架構,同時持續進行作業系統層最佳化。可以預見,未來許多資料會從中心化的單方系統中轉移到多方系統中,因為這些多方系統能夠提供一個公開、透明的公共網路環境,並且能夠保障使用者對資料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我們現在對這一發展方向有近乎100%的確信,而隨著我們不斷推進和實踐我們的理念,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海外的企業,包括一些大型雲端服務廠商,對我們的理念表示認可,這也證明了我們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然而,互聯網從1969年誕生到1995年大規模商用,經過了26年,再到2010年行動互聯網的爆發讓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互聯網,又經過了15年。下一代互聯網什麼時候可以商業化應用仍然不得而知,儘管我們認為不需要再經過20年的時間,並堅持著不急功近利的態度,持續進行大量投入,專注於底層技術的打造,但對於BSN來說,因為目前所做的許多基礎工作未來可能都會開源,無法轉化成商業化成果,因此仍然承擔著很大的風險。

所以今天再次闡明我們的理念,還是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公司和科學研究機構能夠加入我們的工作,與我們一起推動科技發展,共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謝謝大家。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通報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絡微信:VOICE-V。

來源:區塊鏈服務網路BSN 原創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