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erre Rochard;來源:劉教鏈
我們為什麼在意?
比特幣的治理(governance)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比特幣是第一個成功的、流動性最強的、最廣為人知的加密貨幣。用Michael Goldstein的話來說,「健全的貨幣是文明的基礎支柱,比特幣重拾了這個強大的社會協調工具。」 如果比特幣的治理模式有缺陷,就會阻礙比特幣充分發揮其潛力。如果比特幣的治理模式有缺陷,比特幣的利害關係人應該努力修復它。
關於比特幣治理的討論往往集中在誰是最終的決策者,反覆出現的候選人包括礦工、節點和投資者。治理的目的和機制往往只是被暗示,甚至與現實脫節。對過去治理效率的看法往往是誰「贏了」或「輸了」某個具體決策,而不是決策過程本身是否充分。
什麼是比特幣的治理?
比特幣的治理是一套交易和區塊驗證規則的決定、實施和執行過程,個人採用這些規則來驗證他們在交易和區塊中收到的付款是否符合他們對「比特幣」的主觀定義。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採用同一套驗證規則,他們就形成了關於「比特幣」的主觀社會共識。
比特幣治理的目的是什麼?
關於比特幣治理的目的,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治理應該為了哪些結果而優化?
Matt Corallo 認為,無信任(trustlessness)是比特幣最重要的特色。 Matt 將無信任定義為「在使用比特幣時,除了你正在運行的開源軟體外,無需信任其他任何東西」。如果沒有無信任屬性,所有其他正面的結果都會受到損害。
Daniel Krawisz 認為,比特幣價值最大化是治理事實上的最佳化目標。 Daniel 說:「比特幣升級的一般規則[……]是,能提高比特幣價值的升級會被採用,而無法提高比特幣價值的升級不會被採用。 」
在比特幣治理的脈絡下,這兩種觀點分別反映了義務論準則和結果論準則之間的經典分歧。我傾向於Matt 的義務論準則,即關注無信任。縱觀貨幣史,從古代錢幣生產者到現代中央銀行,信任他人生產貨幣的結果就是濫用信任。在無信任度上妥協可能會幫助比特幣價格找到局部最大值,但代價是找到更高的全局最大值。此外,沒有證據表明比特幣的價格與比特幣協議的升級有關。也許比特幣的基本價值會受到升級的影響,但比特幣的流動性和波動性很低,價格並不能可靠地反映基本價值。如果我們無法觀察到升級對比特幣價值的影響,那麼結果論準則似乎就不夠充分了。
在評估目前的比特幣治理程序是否符合維護比特幣的無信任特性或提高比特幣價值的既定目標之前,我們應該嘗試定義目前的比特幣治理程序是如何實際運作的。
目前的比特幣治理程序是如何運作的?
比特幣治理程序維護一套驗證規則。從高層次來看,這套長長的驗證規則涵蓋了語法、資料結構、資源使用限制、合理性檢查、時間鎖定、與記憶體池和主分支的調節、coinbase 獎勵和費用計算以及區塊頭驗證。要不折不扣地修改這些規則並非易事。
這些規則大多繼承自中本聰。有些規則是為了解決漏洞和拒絕服務漏洞而添加或修訂的。其他規則的修改是為了實現創新的新專案。例如,啟用新腳本新增了新的CheckSequenceVerify操作碼。
研究
每項規則的改變都始於研究。例如,隔離見證(SegWit)就是從研究修復交易可篡改性(transaction malleability)開始的。交易可篡改性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它阻礙了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在比特幣上的部署。產業和獨立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最終形成了隔離見證。
批評者指出,研究人員想要研究的東西、使用者的期望和對網路特性有利的東西之間偶爾會出現脫節。此外,學術界的電腦科學家更喜歡“科學模擬”,而不是“工程實驗”。這一直是科研社區緊張關係的根源。
提案
當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時,他們會與其他協議開發者分享他們提出的修改建議。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向bitcoin-dev 郵件清單發送電子郵件、正式白皮書和/或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 (BIP)。
實施
提出提案的研究人員或對該提案感興趣的其他協議開發人員將在節點軟體中實施該提案。如果研究人員無法實施提案,或者提案沒有得到同行的好評,那麼提案就會停留在這個階段,直到被放棄或修改為止。
雖然這可能會給人一種印象,即比特幣協議開發的貢獻者可以否決提案,但研究者可以向公眾說明自己的理由,並繞過現有的開發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研究人員缺乏聲譽和信譽,就會處於不利地位。
實施階段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比特幣協議開發者和更廣泛的比特幣社群普遍認為某個實施方案有爭議,那麼參考實現的維護者就不會合併該實施方案。參考實現的維護者有一個深思熟慮的政策,即遵循共識的變化,而不是試圖強加這些變化。 C++ 參考實作託管在github.com/bitcoin/bitcoin,是中本聰程式碼庫的直接繼承者。由於其成熟性和可靠性,它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比特幣節點實現。
要繞過參考實現的維護者,不顧一切地修改共識,就像複製比特幣程式碼庫並發布提議的修改一樣簡單。這種情況就發生在BIP-148 用戶活化軟分叉(UASF)。
修改驗證規則的提議可以透過軟分叉或硬分叉來實現。有些提議只能以硬分叉的方式實施。從預分叉節點的角度來看,軟分叉實作是前向相容的。採用軟叉後,分叉前的節點無需升級軟體就能繼續驗證分叉前的共識規則。但是,這些分叉前的節點並沒有驗證軟分叉所做的規則變更。從分叉前的節點的角度來看,硬分叉不是向前相容的。分叉前的節點最終將與分叉後的節點出現在不同的網路上。
硬分叉和軟分叉對網路和用戶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軟叉被認為比硬叉更安全,因為軟叉不需要明確的選擇加入,但這也可能被視為一種脅迫。如果有人不同意軟分叉,就必須硬分叉來推翻它。
部署
節點軟體實施後,必須說服使用者使用節點軟體。並非所有節點使用者的重要性都相同。例如,「區塊鏈瀏覽器」也有更大的權力,因為許多用戶依賴他們的節點。此外,交易所可以決定哪個驗證規則集屬於哪個代幣符號。投機交易者、大戶持有者和其他交易所對代幣符號的這種權力進行製衡。
雖然個人用戶可能會在社群媒體上發出訊號,表示他們使用的是某一版本的節點軟體,但這可能會遭到女巫攻擊。共識的最終檢驗標準是,你的節點軟體能否接收你認為是比特幣的付款,而你能否發送對方節點軟體認為是比特幣的付款。
軟分叉有一個鏈上治理功能,叫做具有逾時和延遲的BIP-9 版本位元。此功能以滾動方式衡量礦工對軟分叉的支持。礦工對提案的支持度被用作更廣泛社區支持度的替代衡量標準。遺憾的是,由於挖礦集中化以及礦工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衝突,這種代理衡量可能並不準確。礦工的鏈上「投票」也延續了比特幣是礦工民主的神話,只有礦工才能決定交易和區塊的有效性。只要我們承認並接受代理測量的局限性,BIP-9 就是有用的。
執行
驗證規則的變更由完全驗證節點的去中心化點到點網路執行。節點使用驗證規則獨立驗證其操作者收到的付款是否屬於有效的比特幣交易,是否包含在有效的比特幣區塊中。節點不會傳播違反規則的交易和區塊。事實上,節點會斷開並禁止發送無效交易和區塊的對等節點。正如StopAndDecrypt 所說:「比特幣是一座堅不可摧的驗證堡壘。」如果每個人都認定挖出的區塊無效,那麼礦工的coinbase 獎勵+ 費用就一文不值。
礦工的角色是提供時間戳記功能,並透過工作量證明來確保安全。所提供的哈希率,一方面來自於硬體和電力的成本,另一方面來自於coinbase 獎勵和費用的收入。礦工是僱傭兵,過去他們提供的時間戳功能沒有經過完整的規則驗證。由於挖礦集中化,無法信任礦工自己執行驗證規則。
目前的比特幣治理模式是否導致了更多的不信任?
在我看來,目前的比特幣治理模式已經防止了無信任度的下降。在過去的5 年中,比特幣鏈上交易的急劇增加似乎看不到盡頭。如果比特幣的治理模式沒有抵制去年礦工發出的將最大區塊重量增加一倍的訊號,那麼就會開創將交易吞吐量的價值置於無信任度之上的先例。
目前的比特幣治理模式是否導致了比特幣價值的升級?
我認為不可能建立因果關係。比特幣的價格比兩年前高得多,但這似乎是一個由交易者心理而非技術基本面驅動的內生過程。關於基本面,不可否認的是,比特幣的治理已經實現了共識的改變,而閃電網路的運作依賴於共識的改變。我一直在嘗試建立通道和進行閃電支付:毫無疑問,閃電網路提高了比特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