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lockpunk 來源:X,@blockpunk2077
SOLANA 的小花生 $nuts ,ETH 的 #pandora 和insc+,本質上是基於“創建新資產”的BTC 銘文發行的思路下,從智能合約平臺本身特性出發的,原生的創新。
很多人將其與NFT 碎片化、流動性等舊敘事等同,其實是一種限制。
要知道,加密最最最最核心的創新,就是資產類型的創新,NFT/FT 二象性是這類資產的特性,nuts swap 與綁定轉移,是新的交易方式。
顯然,單純地寫入memo 並不能發揮智能合約優勢,當你無法理解時,想像另一個時間線,如果ECR20 從未出現。
智能合約平台上「類銘文」的探索,恰好又會走到BTC 銘文生態(特別在基於EVM 的BTC L2 敘事下)之前,成為Inscription-fi 的啟蒙運動:這類新資產的交易、流動性、借貸該如何實現?
即使對其資產的特徵有所分歧,就在拋棄舊的既得利益(所謂的defi og) ,探索新增長點上,這類創新也有頗具意義的。
這類資產最有趣的地方,NFT/FT 雙向性,實際上是在選擇這個資產的流動性什麼時候緊張,什麼時候寬鬆,如果出現過於寬鬆或者過於緊張,我們是不是需要調節市場上交易這個資產的方式。
例如,需要暴漲時,縮小流動性,多以NFT 方式交易,等市值大後再轉化FT;如果市場回調,價格長期陰跌,可以從NFT 轉化為FT,提高流動性,等等。
這讓我想起了現代貨幣理論的m1 與m2,如何調控流動性,來保證這個代幣的價值,與生態時同步增長的,不會出現過熱與過冷的情況。
會有人去實現動態可自動調節轉換的NFT/FT 混合資產標準嗎?如何調節?調節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種交易方式?
最後,能不能拿來做演算法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