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特幣資產發行協議與二層方案的比較及看法


比特幣2023年第四次減半後,新資產符文引起高壅塞。 BTCEden聯創Faust對比特幣Layer2等進行技術與觀點分享。 Faust介紹了自己和BTCEden成立背景,強調Web3基礎技術和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以太坊基金會和Bitcoin Core對各自生態的影響不同,重點推薦BitLayer、Merlin、B^Square和Citrea等Bitcoin Layer2項目,並強調學習和技術深造的重要性,而非投機取巧富的心態。他持有CKB、Merlin、BTC等資產,提醒新進圈人士要培養長期願景和專業技能。

盂者|Faust、極客Web3&BTCEden聯創

編輯|脫花

聲明:本文不提供任何財務建議,請讀者嚴格遵守立場法律法規,旁觀者觀點不代表吳說與者的觀點,請讀者響亮辨別。

小Cosmos:https://www.xiaoyu Zhoufm.com/episode/6624dca8c3e09d8f3772f096?s=eyJ1IjoiNjJmOGI3MmZlZGNlNjcxMDRhYTBhYTQxIiwiZ6MX000

Youtube:https://youtu.be/dSWcUhD6y8o

4月20日,比特幣完成第四次減半,符文上線。一經上線,符文的鑄造和打新活動帶來了比特幣網路的高擁堵,網路交易費用一度超過了2,000 sat/vb。 glassnode顯示數據,4月20日,比特幣礦工收入以美元計價達到1.07億美元,其中來自網路交易費用的參與額達到75.444%,均達到歷史新高。而在減半前夕,TVL最高的比特幣Layer2 Merlin Chain也發布代幣並上線OKX交易。

這是一個對比特幣L2 評級網站BTCEden 聯創Faust 的採訪,長度約45 分鐘。包含了對Runes、Ordinals 和Atomicals 等比特幣一級資產發行協議和Merlin 等Bitcoin Layer2 的技術架構和觀點分享。論文訪談於4月20日北京時間晚20時。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Faust:大家好,我是極客Web3 和BTCEden 聯創Faust。極客Web3 現在在做一個針對標Messari 的技術研究和媒體平台,我們也有自己的技術社群;而BTCEden,是針對標於以太坊社群的L2Beat,立足於成為比特幣生態的技術評估與風險視覺化網站。

我個人經歷有點意思,但也比較曲折,相對於大多數Web3創業家來說,我確實比較年輕的——從工作到現在才電腦不到四年。我起初還不是科學(CS),但對背景電腦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曾想成為一流的會計師,但在2020年疫情的時候,我在閒暇之餘開始活躍起來寫作,很快我意識到寫作是我人生最大的樂趣,整個職涯規劃正在轉變。

我曾在OKX、BlockBeats 和Bobcat Miners 辦公。在此期間,我意識到,華語Web3 缺少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專注於技術科普和技術教育的平台。雖然這個圈子裡有很多專業媒體, Web3教育社群也有很多,但真正實現的影響力巨大,而且聚焦在技術和基礎原理的平台屈指可數。

2023年5月從最後一家公司解散後,下定決心正式開始創業之旅,這是極客Web3最初的起源。

當時我關注的比較多的是以太坊Layer2,在學習以太坊Layer2 知識的時候,被L2Beat 這個網站癱瘓了。在這個一站式的以太坊Layer2 資訊庫中,無論是偉大的Rollup 的技術方案還是安全風險視覺化,都有非常戲劇、系統和聲音的顯示。

L2Beat我讓看到的,Web3評級機構這個東西是可以跑得通的。而2023~2024年,恰逢比特幣生態如日中天、各種項目魚龍混雜的時間點,比特幣生態非常需要有類似L2Beat的東西。

今年3月份,我和某位建立技術大咖合作,開始正式啟動比特幣生態的L2Beat-BTCEden,向以太坊社群L2Beat看齊,該網站專門專注於比特幣Layer2的評級技術、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視覺化等功能,同時還有TVL、TPS、費用等關鍵的數據展示,將會上線各種功能預覽程度的評測指標。

比特幣完成減半,Runes(符文)誕生,怎麼看待Runes這種新的資產發行協議,以及它跟原有的Ordinals和Atomicals又有什麼區別

Faust:先從技術層面來說,銘文、Ordinals 那種BRC-20 資產跟符文Runes 以及Atomicals 是多元不同的。單從資產在比特幣鏈上的存在與轉移方式來看,Runes 和RGB 在資產中的寄生與形式上的距離更近,Atom學上的染色幣,序數詞則更獨特一些。

Ordinals 和Runes、RGB,都是把鏈下產生的交易數據,發送到比特幣鏈上,首先使用了taproot,之後則使用op_return 操作碼。任何人只要執行一個索引器的客戶端,就可以搜尋並解析這些數據,可以知道現在或最近又發生了哪些序數協定或符文協定相關的交易。

Atomicals在此之上,與Ordinals和Runes還有RGB都有所不同。 Atomicals資產與比特幣鏈上的UTXO之間存在著染色幣式的綁定關係,這使得他和其他幾種資產協議估值然不同。

也就是說,用戶想要觸發記下Atomicals 的交易,通常會染色了Atomicals 資產的比特幣UTXO 直接轉移給別人,客戶端可以透過比特幣監測幣UTXO 的轉讓,識別出Atomicals 資產轉移給了誰,轉移數量是多少,但是像Ordinals 和Runes,其工作原理就有所不同。相較於Atomcials,Ordinals 和Runes 對索引器的依賴性可能會更嚴重。

我們可以認為符文、序數和Atom數各自有各自的特點,而符文本身就是序數針對創始人銘文協議給出的升級版本,不知序數更重要;Atom的玩法要更具多樣性,還有更多的可操作性落地場景。

Runes 會取代現在更常見的Ordinals 和BRC-20 成為比特幣資產發行協議的終局嗎?或者你認為未來比特幣一層上面的資產協議格局探討

Faust:這是一些人的觀點,認為符文和Atom火起來之後,序數可能會涼,因為符文其實就是進化版的銘文。

Ordinals的話,從去年銘文火起來到現在已經有半年或大半年了,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到BRC-20之後,Ordinals也沒什麼奇怪的聲音,就現在大多數人關注的基本上都是符文或RGB++這些東西。

接下來,Ordinals的熱度和風頭可能會被Runes蓋過去。無論是從技術角度上,還是從現在整個市場的熱度上,還是敘述上,我認為Ordinals的話對Runes都沒有優勢。 Runes、Atomicals和RGB++這些可能是未來比特幣衍生資產協議的必然趨勢。

符文沒有可能去承接一些其他敘事的能力,像是遊戲之類的

Faust:我覺得是完全有可能的。相關的遊戲或類似的事情,可能跟技術的關係不是特別大,更多的是生態建設。像符文那些東西,只是代表自己的資產流通、資產發行協議設計好,就把關於資產的業務邏輯處理好就好。

憑現在符文這個熱度的話,接下來完全有可能出現鏈遊現象之類的,或者說一些層次的應用。 Vitalik解釋過「低垂的蘋果」理論,如果同樣東西成為了顯學,關注度足夠高,那麼圍繞著這些東西的周邊事物,必然會有人去祭祀。開發一個和符文協議有關的遊戲,一定會有人去做,只是不知道哪一個能跑出來。

《比特幣雜誌》對比特幣L2 的標準定義是使用BTC 作為現貨資產,使用比特幣作為結算機制來執行交易,以及需要展示對比特幣功能的依賴。你怎麼看待《比特幣雜誌》對這些比特幣L2 標準的定義? BTCEden有沒有一些自己定義的標準?

Faust:比特幣雜誌標準六套是挺引人注目的,但帶有強烈的濃鬱色彩。大家可以看看,他說的利用BTC作為結算資產、利用比特幣作為來執行交易和對比特幣展示機制的功能的相信,這些東西其實是以太坊和以太坊Layer2 之間表現出的特徵。

我覺得《Bitcoin Magazine》似乎是把很多以太坊Layer2 和以太坊之間的一個關聯關係給了一番,然後說底層關係應該是Bitcoin Layer2 也滿足的,認為是Layer2 的必要條件。

我個人覺得說Layer2和比特幣有功能依賴,就跟廢話一樣。現在但凡是能和比特幣Layer2沾邊的東西,對比特幣都有功能依賴。

那麼用比特幣作為交易機制結算,這點比較重要。結算機制是什麼意思?首先這個Layer2它應該能夠繼承比特幣的安全性,就跟以太坊Layer2繼承自以太坊的安全性一樣。

把比特幣當作一個結算平台,目前交易的安全性最終肯定是由比特幣來的。這塊的邏輯,其實跟以太坊Layer2 比較類似。以太坊基金會對哪些技術方案、哪些產品類型屬於Layer2 有明確的定義。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從安全性的角度來考量,狀態通道、Plasma 和rollup 都是Layer2,這種截然不同的技術方案在理論上能夠保證使用者資產永遠安全。

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講,如果是實踐的話,現在的以太坊Layer2 基本上都有各種各樣的風險。我認為Bitcoin Magazine 把這條拿來當作Bitcoin Layer2 的必要條件,也沒有錯,至少我個人不反對這種行為,當然我也不支持,但我絕對不反對。

BTCEden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從安全風險層面去評估各個比特幣Layer2。我個人對安全這條非常看重。現在很多比特幣Layer2的專案方不是很負責,對於他們資產安全這個事情很敷衍,甚至連一個靠技術文檔譜和類似的童話點都沒有。

比特幣雜誌可能是想透過自己所謂的「約法三章」來改變比特幣生態的亂象。我個人對於他們提出的三個標準並不反對。但我認為如果要嚴謹的定義什麼是比特幣Layer2、什麼不是,比特幣雜誌現在簡單的三個定義肯定不夠用。

要提出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比特幣Layer2 標準框架,會比比特幣雜誌所說的複雜。

當然這種事情可能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所以BTCEden現在的做法是,我們先不考慮什麼是Bitcoin Layer2、什麼不是,但凡是一個項目,它只是聲稱自己是一個Bitcoin Layer2,然後它只要和Bitcoin之間但凡有那麼一丁點的功能依賴,我們都會將該專案的資訊和安全風險評估發佈到我們的BTCEden 網站上。

我們現在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態度。但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什麼是、怎麼定義比特幣Layer2,這件事可能會讓市場和社群來決定。我覺得這件事至少要再花一年時間,大多數人才能有一個想法。現在討論這個問題太早了。

MerlinChain的技術架構是怎麼樣的

Faust:Merlin Chain 技術架構還是比較清楚的。我認為Merlin 和現在的某些以太坊Layer2 比較接近,他們在官方網站上明確強調說,自己有「中心化的預示機」。其實這個去中心化預示著機,某種程度上說,是給所謂的數據可用性委員會起了一個新名字,即梅林現在用的實際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可用性委員會」。

我先說一下什麼是數據可用性委員會。很多Layer2不會把自己的完整資料全部發到以太坊或比特幣鏈上,那樣成本做的太高了。於是他們把資料發佈到Layer1鏈下,就是自己在鏈下搞一個稱為DA層。

資料可用性委員會是鏈下DA層的實作方式,它有一個簡稱DAC(Data Availability Commission)。 DAC委員會充當了人的角色,他們要檢查Layer2的排序器有沒有在鏈下發布完整的DA資料。如果他們偵測到排序器確實把資料在鏈下發佈出來了,這個時候DAC的成員會產生多簽,把這個多簽上傳到以太坊或比特幣鏈上。這告訴了我們,我們檢查過排序器了,它並沒有把資料發佈到以太坊或比特幣鏈底層。

但是,許多以太坊Layer2的資料可用性委員會,走KYC形式,必須得到官方的欽點,才能加入資料可用性委員會。這麼一搞的話,跟官方自己設立的幾個節點沒有本質區別,是徹頭徹尾的鏈聯盟形式。

很多以太坊Layer2 的DAC 節點只有那麼幾個,他們每次搞多簽都是3/5 或2/5 或2/4 那種,很不靠譜。

還有一個更要命的事情,很多Layer2 的DAC 都有壟斷的權力。壟斷說的是Arbitrum?排序器只把DA 資料發給這個DAC 節點,而其他人根本看不到這些資料。如果有一個人,他想取得排序器最新發布的出來數據,得先向數據可用性委員會節點申請。

如果委員會節點不會讓你取得DA數據,那你就什麼都得不到。這赤裸裸的裸露為聯盟鏈那一套。以太坊基金會的Dankrad對這一點是深痛惡絕的,在去年8月的這時,他在Twitter 上噴了很多項目的DAC 都有問題。

當然,Merlin的話,雖然也使用了DAC,但是他們是去中心化的DAC,也就是說它這個資料共享委員會的准入權限是開放性的。只要質押資產,就可以成為DAC的成員。透過質押一定量的資產,以PoS的形式,就可以加入到DAC裡面,讓DAC達到高度的去中心化。

這是Merlin的數據可用性委員會和一些以太坊Layer2的數據可用性委員會之間最大的區別。這種形式,就相當於我在比特幣鏈下,自己做了一條鏈,然後這條鏈專門用來接收排序器發布的DA資料。任何人想要取得數據,可以向Merlin自己做的一條鏈去索取數據讀取權限,或者自己運行一個節點加入到Merlin Chain的數據可用性委員會群體裡面。

這種方式是比較中心化的,像B^Square現在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用這樣的思路,只不過他們用的不叫去DAC,有點重視Celestia。

綜合下來,大家可以理解為,Merlin 的大體構造跟以太坊Layer2 比較類似。這裡面也不需要我再多介紹了,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像Merlin、B^Square的架構跟一些EthereumLayer2是比較像的,為什麼他們沒有和Ethereum上的LST/LRT互相支持呢,這是一個什麼原因

Faust:這裡面我覺得涉及到他們屬於一個不同的體系,他們屬於一個不同的基礎設施,或者說白了,他們在一個不同的生態裡面,這裡面尤其依賴於各種資產的全鏈交易,現在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間的全鏈互通設施是很不完善的。就說LST,如果想支援多鏈,例如讓Merlin、B^Square,跟以太坊Layer2或跟Avalanche這些全都互相相容,首先有一個必要條件下,需要這個全鏈互通的場景比較成熟。但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比特幣生態才剛起步,它相關的基礎建設還很不完善,這可能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RGB++是解決什麼問題,跟原有的RGB是什麼關係

Faust:RGB++其實是CKB官方在原始的RGB協定基礎上實作的改良版本,與CKB進行改裝。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RGB。 RGB雖然也是Web3基礎,但其實它是一個沒有共識的網絡,是一個純粹P2P的東西。

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是Web1的時代,就是網路剛出現的時候,不同的主機,不同的電腦之間都是P2P通訊的場景。 RGB沒有共識協議,每個人各自為政、是鬆散的P2P網路。

如果想保證任何兩個人之間的資產對接是可靠的,那該怎麼辦?這其實回退到了人類最原始的資產對接場景。作為資產接收方,你得想辦法驗證資產釋放方的資產狀況,以及他出示給你的資產歷史來源沒有問題。

RGB的P2P網路沒有輿論,你看不到陌生人的數據。比如說,在一個菜市場裡面,有很多人以物換物、錢以換錢,假設有人拿出一沓子鈔票,他說這些錢都是真錢不是假鈔,你怎麼相信他?

有一個方法是,讓他說明白,錢是從哪裡來的,錢首先是從哪家銀行發行的,誰印出來的,以及這個錢經過了多少人的轉手。如果你能把來龍去脈給查清楚,可以判斷出他的這筆錢是不是假鈔,是不是自己印的。

RGB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這個樣子。當你不知道其他人的資產數據、資產狀況和來源的時候,就需要追加記賬地去查清楚他的資產首先發行在哪裡、流通於哪裡、經過了多少人的轉手;待最終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他這個資產是沒有用的,資產餘額也不是真的像他所說的。他說自己有5,000 個BTC,但他可能有這5,000 個個BTC是他憑空捏造出來的,你需要保證這種情況不會出現,這就是RGB。

RGB++其實是CKB他們針對原始的RGB協定做了一個改進。剛才我也提到了RGB是一個P2P沒有想法的這麼一個東西。如果說有人想轉錢給你,你得自己去驗證,這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假設這筆錢經過了幾十萬人的轉手,這個時候須要一筆去查的話,不知道查到什麼時候,就很慢。

RGB 協定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它沒有辦法很好地支援DeFi 和一些複雜的智慧合約。這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原因,它沒有意見。意見會保證一個相同的數據,會在很多方面被網路化成員接收。如果是在以太坊上部署一個合約,這個合約的程式碼會第一時間傳播給以太坊所有的節點。但如果把共識提出,在RGB 裡作為智能合約發布者,根本無法要求其他的RGB 用戶在本地去備份一份智能合約的全部資料。

怎麼辦呢?然後RGB官方搞了一個很狗血的事情。他要求智能合約的發行商可以隨便找一個平台,像是Twitter、Github或隨便一個論壇之類的,告訴大家說這個一個智能合約打算設計成什麼樣子,應該包含哪些功能,讓大家自己去下載備份。假設後面有人想要使用智能合約的一個功能,他得先找到同樣認可該智能合約將其下載到本地的人,才能進行後續的交互。

大家一聽就會發現這很扯淡。顯然上述方式不利於智能合約的推廣,再者,如果是Defi 智能合約這種公共專案的東西,你不相信協議如何維持運作?就像以太坊一樣,它就是把所有帳戶裡面的資料全部匯總,然後複製備份發送到以太坊所有的節點裡面。透過走協商的這種方法,可以讓許多複雜的智慧合約在全網備份。每次這個智能合約發生什麼變化,所有人都知道。

但在RGB裡面,類似公共物品的無主契約,很容易破損為私人物品,這是因為它沒有共識協議,最後可能只有極少數節點來安置Defi無主契約的核心數據。如果極少數人有公共物品的控制權,或者只有少數人能夠及時同步項目公共發生的變化,東西不叫公共了,其他物品是私人的。

RGB 官方後面想實現DeFi 的話,會有點麻煩,容易搞的沒有一個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樣子。這本身就是RGB 不利於DeFi 的場景。現在它其實沒有發展出太多真實用戶,表面看起來敘事很有吸引力,但從產品角度來看,會面臨很多問題。

RGB++是把RGB 的資產資料與資產變更記錄,發佈到CKB 鏈。這樣的話,每次RGB 資產一旦發生了轉移,發生了資料變更的話,CKB 網路就會自動地去備份,自動地讓所有節點全部都同步這個東西,就跟大多數公鏈裡面的方式差不多了。

RGB++和RGB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RGB是發行了一種新的符文的資產,然後發行的想要的資產獲得比特幣的安全保障,然後這個資產跟比特幣鏈上的某個UTXO綁定起來,建立起一對一的映射關係。假設比特幣鏈上的那個UTXO沒有被消費出去,那麼這個UTXO綁定的RGB就不會被憑空消費掉,通過這種方式來防止雙花(雙重支付) ,部分繼承了比特幣的安全性。

RGB++也有這麼一個容器屬性。把CKB 上面的一個RGB 資產,跟著比特幣鏈上的某個UTXO 給綁定起來。比特幣UTXO 出不了事,那綁定的CKB 資產容器中的資產也不會出事,透過這個方式來部分繼承了比特幣的安全性。

兩者的大體上就是這個樣子關係。 RGB++在產品的操控性和對一致性的支援上都與RGB有很大的改進。而RGB的生態建設,後面可能會很慢。

你認為BitcoinCore和以太坊基金會哪個對各自的生態幫助(影響)會更大一些

Faust:這是一個很震撼的問題。我先說一下以太坊基金會吧。我覺得現在的以太坊生態某種程度上是被以太坊基金會塑造的,有點像是君士坦丁和天主教的關係。其實之前就有人說過,以太坊基金會建立了一個教會,就像天主教一樣。整個以太坊生態某種程度上是被以太坊基金會,尤其是Vitalik那一群人塑造的。

這個生態裡面出現了哪些東西,非常符合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會的想法,當然,像Restake 和EigenLayer 實際上超出了以太坊基金會的預期。

回到上面的問題,以太坊基金會對自己生態的幫助到底有多大,我覺得不能用「幫助」這個詞,而是用「影響」到底有多大。以太坊生態的現狀很大程度是由以太坊基金會親手打造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排除掉了很多東西,同時也幫助長了很多東西。很難說這件事到底對一個生態的幫助是大還是小。

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以太坊生態,體積這麼大,跟以太坊基金會一定是息息相關的。我覺得,他們對自己生態的一個影響肯定非常大。

像Bitcoin Core對比特幣生態的態度,首先是自由放任,它對比特幣生態的影響力要小倍數。它不像以太坊基金會那樣經常去介入自己生態裡面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只是提供一個技術平台,完善比特幣客戶端的程式碼,只是負責去幫助比特幣網路更好的運作。但是網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比特幣核心那群人的影響力是遠遠沒有以太坊基金會大的。帶來一個好處是,它更自由。

大家都明白一件事,很多時候要更自由,才能出現更多創新。雖然以太坊生態的創新也非常多,但所有者可能會承認現在的比特幣生態遠比以太坊生態更自由。

一個自由和開放性的世界,對於生態建設的幫助肯定更大。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比特幣核心的模式和現在比特幣生態的兼容方式,可能是人們更喜歡的。這也是為什麼說是的很多人認為比特幣生態的機會和朝氣以及繁榮度可能已經沒有現在的以太坊生態要好。我個人也比較喜歡比特幣核心這種治理方式,或者說是比特幣生態這種模式,而不是以太坊基金會那種模式。

分享一些你看好的願意去投資的比特幣生態計畫或BitcoinLayer2,以及理由是什麼

Faust:我說一下我比較看好的幾個吧。我比較看好的Bitcoin Layer2,BitLayer、Merlin 和B^Square 這些其實都不錯;還有Citrea 也非常好。

我個人認為,接下來,比特幣生態裡面可能只有個穿戴的項目能夠真正跑出來。這一點跟以太坊Layer2 有點像,真正能跑出來的、體積非常大、真實場景非常多的,可能只有5-6個或是不到10個。剩下的可能根本就跑不出來了。

我為什麼比較看好上面那些Bitcoin Layer2呢? Merlin首先已經有自己的生態了。不管說它是靠財富效應還是靠什麼所謂的敘事也罷,至少它是有生態的,是有真實使用者的。它沒有很多項目,搞的技術很複雜、很屌、很厲害,但到最後一個用戶都沒有。

梅林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說我這個東西已經跑出來了。然後接下來,上面的許多技術上的坑,他們可以慢慢一步一步填完。這就是我看好他們的理由:他們是第一個真正的意義跑出來的Bitcoin Layer2。

B^Square 現在在數據上表現也不錯,這也是我看好的他的一個理由。 BitLayer 和Citrea 是我個人比較了解他們,從技術實現角度、團隊成員履歷、融資方的背景和他們的技術方案以及白皮書完善程度的各個角度來看,Citrea 和BitLayer 都是技術上最硬核的幾個團隊之一。說他們的技術路線的完善流程圖,對Bitcoin Layer2 這件事的認真,以及他們對安全性的重要性編程,至少可以排進前十或前五名。

這是我更看好的他們的理由,他們的態度是比較認真的,是真的在嘗試點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比特幣Layer2乾脆就想蹭個噱頭,投機倒把一波。

我覺得,一個專案方如果連技術文件都搞不出像樣的東西,連貿易文件都沒有,黃皮書遲遲發不出來,對於自己的安全方案和技術方案都沒有一個深入的解讀,這樣的專案的話,態度就非常敷衍。

我們在比特幣生態裡看到了非常多的這樣的項目方,而且有一些是融了非常多錢的明星項目,居然官網連個技術文檔連個PDF都沒有。

我個人認為,一個專案到底能不能成功,創辦人的態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創辦人沒有格局的話,那個創業計畫本身也不會有多大的格局。

彩蛋

Faust:現在個人投資都是在二級上投一些升級大所的幣種,或者說是二級在Binance和OKX上面投一些比較藍籌的資產。我的持股有:CKB、Merlin、OP、Worldcoin 、STX、SUI、TIA、Arbitrum、Starknet 和BTC。

這些我都是長期持有的。我現在鏈上基本上不交易所,主要精力都放在日常工作上面。我這個人做事有一個特點,就投資上,如果沒有什麼準備工作的話,乾脆就不去做,不會沖掉一些我根本不是什麼東西。

像比特幣鏈上資產,我在這方面沒有做準備,全世界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去採集情報,我最近任何符文都沒碰過,打銘文也只是去年12月花了2000U去打,基本毛都是毛雨。

給新進圈人士的建議

Faust:建議年輕人或剛加入這個行業的人少去繁榮投機取巧富的心態,更應該花時間去學習各種Web3知識,尤其是加深自己對科技、對金融、對各種產品的理解,包括對DeFi、資產協議或其他金融產品,以及區塊鏈的底層技術的理解。

很多人進入這個圈子之後,圍時間都在沖土狗搞投機倒把的事,既不去好好學習,也不好好去長進,就想著走狗屎運暴富,這個心態是很病態很扭曲的,不要這樣。最後十有八九既賺不到什麼錢,然後還沒有任何成長。最穩定最可靠的事情,就是多學習各種知識去,完善自己的技能樹,讓自己變得更強。

其實Web3是一個非常適合創業者的圈子。沒有哪個圈子像Web3一樣有那麼多的創業項目,而且很多盤創業活起來。在Web3創業的門檻和門檻其實比傳統產業低很多,大多數人都適合活得比較體面。

我會建議那些新踏入這個圈子的人多花時間學習,然後找一份體面的工作,磨練自己一段時間,找到好的機會去創業。人們一定要聞長期的願景和激勵的時刻著自己的目標,不然人生會很無聊的,那種百無聊賴的倦怠,可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

資訊來源:0x資訊編譯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吳說區塊鏈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