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OP Stack的可客製化Gas Token?

撰寫:Haotian

最近關於layer2 未來趨勢的討論比較多,大方向@VitalikButerin 已經定調了:一個以layer2-Centric 為重心的多元化生態系統(潛台詞:layer2 孩子們得自我拼搏了,以太爸已經帶不動坊了),而Gas Token 正是支撐起layer2 獨立經濟體的關鍵。接下來,簡單說說看法:

1)以ETH 代幣為layer2 二層的Gas Token 和依賴以太坊主網DA 能力等一度被視為laye2 是否具有「正統性」的關鍵,如今專屬DA 領地已經被攻破,Gas Token 的地位也出現動搖了。 layer2 正脫離原先附屬於以太坊主網的預設擴展路線,成為更自主、靈活且更像「獨立公鏈」的路線。

DA 功能性脫離是因為OP Stack 提供了「一鍵發鏈」的基礎,許多偏好低成本的開發者會選擇以太坊以外的DA 元件服務;Gas Token 脫離則是因為以太坊layer2 生態經濟體陷入了「成長乏力」的窘境,需要原生Token 的築底激勵。

2)最先以layer2 原生代幣為Gas Token 的是@MetisL2,作為一個以太坊新銳layer2 項目,Metis 一直都不走尋常路,比如,搞去中心化Sequencer、做混合Rollup、以$METIS 為原生Gas Token 等。現在回過頭來看,Metis 這些路似乎逐漸趨向「尋常」。

事實上,從目前Metis 主網TVL、交易費、DApp 應用部署等數據情況來看,當去中心化Sequencer 上線,LSD Staking 挖礦機制上線,LRT 再質押平台湧現,Metis 的原生DeFi 經濟體就表現出很強的成長後勁。

顯然,和Metis 已經實踐的路線別無二致,OP Stack 推出可定制化Gas Token 目標也正是基於自主Token 來激勵生態,比如:補貼平台應用的交易運維成本,補貼用戶的交易費用、捐贈或給Grant 來激勵開發者佈局生態等等。這些都是自主的Gas Token 會有的優勢。

3)很多人擔心,layer2 都使用各自的Gas Token,ETH 的應用場景就少了,layer2 對以太坊主網的「賦能」價值就少了,其實,這種顧慮大可不必。

因為,只要layer2 要batch 交易到主網,就要以ETH 作為結算代幣。只有layer2 自身的經濟體係被盤活之後,大量的Batch 交易和結算行為產生,以太坊主網才能真正受益,而並非簡單的讓$ETH 作為Gas Token 在layer2 消耗掉為目標,做大用戶基數和交易量,靠自身的Gas Burn 銷毀來豈不更有效?

換個角度來看,讓原生ETH 流入layer2 來流通,需要走跨鏈橋,用戶得到也只是一個Wrapped 版本的ETH,這時的ETH 很難被作為絕對信譽資產為layer2 的借貸等DeFi 協議產生價值,畢竟多了一層跨鏈強信任成本,使用者顯然更偏好在主網進行這類DeFi 互動。

而如果以layer2 的自身的Gas Token 為主要流通介質就未必了,像Metis 一般,給去中心化Sequencer 激勵,給DeFi 項目額外補貼,讓Seuquencer 的挖礦和DeFi 產生飛輪效應等等。無論怎麼看,做獨立layer2 的Gas Token 似乎成了盤活layer2 生態系的必然選擇。

4)以太坊自坎昆升級後,Rollup layer2 們能得到以太坊主網奶爸的扶持就已經「到位」了。一方面,坎昆升級後的DA 成本確實下降了很多,Blob 空間的使用負載和費率目前都還在可控範圍內,甚至潛能還沒挖掘到最大;另一方面,以太坊分片升級對Rollup 帶來的增益效果會很弱,更遠期ZK-SNARKs 和以太坊DAS 以及輕客戶端等也很難直接利好layer2。

layer2 不可能再透過主網升級預期來給自己增加預期Buff 了。 layer2 們到了背水一戰,爭取一切有利條件自主、靈活、多元發展的轉折時刻了。

在我看來,這才是Vitalik 探討layer2 多元化系統的真正目的,未來的以太坊layer2 只有走出功能和商業模式差異化,探索出一條自驅動的成長生態系統,才能真正不落後成為以太坊大生態的一部分。單純靠吸血主網和短暫的治理代幣激勵刺激,而本身無任何內核成長驅動力的layer2 發展路線注定難以為繼。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