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Web3 究竟行不行?

香港,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下。

上一次的聚光燈,還是4月引發傳媒轟動的虛擬資產現貨ETF,要是再往前看,回到一年多以前,香港首次官宣虛擬政策宣言的振奮人心與緊隨其後的活動狂歡還猶在耳邊。但可惜的是,每一次的關注,多是從萬眾期盼的高開起始,以不盡人意的低走告終。

6月1日,香港虛擬資產新規實施達一年,香港證監會更新了虛擬資產平台的發牌名單。伴隨著過渡期的尾聲,未獲得牌照的平台將再次揚帆遠航,離開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華人Web3聖地。

另一出乎意料的是,在牌照公佈的前夕,OKX、Huobi等組團進軍的原生平台不顧申請的高額沉沒成本大範圍出走,雄厚的加密原生背景在香港似乎並無任何加成。

在延綿不絕的討論聲中,問題再一次響起,香港Web3,究竟行不行?

01

證監會名單出爐,本土機構取得先機,原生平台出走

6月1日,香港證監會正式公佈發牌結果,原有的兩家1、7號持牌平台,HashKey Exchange和OSL Exchange成功取得VATP正式發牌。 HKbitEX、PantherTrade、Accumulus、DFX Labs、Bixin.com、xWhale、YAX、Bullish、Crypto.com、WhaleFin、Matrixport HK 等11家平台被「當作獲發牌的申請者」;而BGE、HKVAX、VDX、 bitV、HKX、bitcoinworld 共6家平台未被當作獲發牌申請者。

值得注意的是,當作發牌不代表就一定發牌,但的確離發牌更近了一步。當作發牌的平台後續仍需經過證監會政策、程序、系統和監控措施的一系列檢驗,通過後才可正式發牌,而若中間出現問題,證監會也有權撤回或取消其的合規牌照。

至於為何要刻意點名為當作發牌,核心原因是根據先前發布的《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5月31日是申請平台過渡期的最後一日,在此後,未獲得牌照的平台需停止在香港營運,8月31號前,需完成香港客戶資產清退,否則將追究其刑事責任。而當作發牌的平台可以在過渡期結束後繼續運營,香港證監會會同步進行審查。

事實也如出一轍,6月3日,為避免大眾對於被當作發牌申請者的誤解,香港證監會調整了名單列表,將11家平台與正在申請牌照的平台合併,共稱為“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申請者名單”,再度強調了目前已獲得發牌的平台只有2家,促請投資者只在獲證監會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上買賣虛擬資產。值得一提的是,未被當作獲得發牌的6家平台也並未被撤回申請,但目前也已不能在香港展開營運。

整體來看,對於虛擬資產平台牌照的申請,香港考慮範疇相當全面,既保留了包容性,也強調了邊界性,在盡量不阻礙平台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對發牌進行了嚴令審核,體現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專業。

從本次核准平台來看,在審批過程中,規模與專業度無疑進行了考量,具備本土優勢的金融機構在契合監管方面取得了先機。在核准平台中香港傳統券商旗下有2家,母公司或主管源自香港本土企業的平台達到3家,相對原生的加密平台涵蓋3家,具備內地資源優勢的則有xWhale和Accumulus。

發牌之後,市場議論紛紛。在發牌申請的一年中,曾有OKX、Gate以及Bybit等多家知名加密原生離岸交易所宣布申請香港牌照,但在發牌尾聲,卻接連宣布撤回,這也讓市場產生了猶疑。

據吳說爆料,原因是香港SFC要求所有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的申請者簽署承諾書,承諾其任何主體在任何地區都不能擁有中國內地用戶。顯然,離岸交易所無法滿足這項條件,OKX 曾試圖組成產業聯盟反對這項要求但最終無果。

這一傳言似乎得到了證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香港監管從業者提到,“證監會的申請,沒有歷史包袱很重要,不能否定離岸交易所此前存在甚至現在仍然存在的灰色行為。”

Hashkey Exchange執行長翁曉奇也在訪談中進行了回應,「平台撤回申請的原因可能是涉及敏感地區客戶服務,或者也可能是因為香港證監會相關監管人手有限,因而選擇較為熟悉的傳統金融領域平台合作。

當然,此舉其實也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在全球任何一個具備監管透明度的金融中心,不違反其他地區的監管條例是自然邊界,在內地明確禁止虛擬貨幣監管的背景下,要在香港領取合規牌照,也必然需要遵循地區要求,否則就存在蔑視秩序之嫌。作為對比,在Coinbase的官網,就提到了不可訪問的地區。

從監管視角來看,隨著第一批發牌的結束,香港的監管已然進入了新階段,過渡期無牌照的尋租期已然結束,合規平台正式屹立,而非持牌機構的清退,也會為合規平台帶來更多的客戶流量與紅利傾斜。據翁曉奇透露,在新規帶動下,APP新增啟動數上週較上季成長達267%。而根據最新數據,HashKey Exchange累積交易量已突破4,400億港元,用戶託管資產已突破5億美元大關。

回到加密社區,原生平台的出走,還是嚴重打擊到了原生加密人員的信心,平台申請者多表現了明顯失望的情緒,這種失望一方面來源無效的耗費,據披露,整個合規流程申請成本高達數千萬港元。而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現實的反映,離內地越來越遠,香港似乎也遠離了加密的烏托邦。

02

有限市場難繞,流動性成隱憂,但差異優勢尚存

每次提起香港Web3,繞不開的永遠是眾人苛責的有限市場。

這一點,在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上市時引發強烈關注,由於內地客戶明令的禁止,香港虛擬資產ETF交易量就曾受到質疑。在上市前,彭博ETF 高級分析師Eric Balchunas 曾預測香港虛擬資產ETF 市場需兩年才達到10億美元級別,但發布首日,儘管交易量相比美國仍有數量級的差別,但當日的資產總量就達到了2.92億美元。

香港比特幣現貨ETF交易量,來源:SOSO Value

截至5月31日,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的總市值達3.01億美元,自上市以來,每日平均成交量達580萬美元。事實上,此表現並不算差,以規模市場比例來看,香港虛擬資產類別交易在ETF中的佔比與美國相差無幾,均約0.5-0.6%。

雖然多個數據被美國碾壓,若與其他地區現貨ETF相比,香港卻表現相當突出。

6月4日,澳洲比特幣現貨ETF宣布正式上市,根據HODL15Capital監測,澳洲的Monochrome比特幣ETF在交易首日僅有1枚比特幣流入。事實上,這並非市場傳言的澳洲首個比特幣ETF,曾在2022年推出一批ETF,其中一隻甚至因需求不足而關閉。而從歐洲來看,自今年年初以來,在歐洲註冊的比特幣ETP已淨流出5.06 億美元,去年宣佈在阿姆斯特丹上市的首支歐洲比特幣現貨ETF jacobi ftwilshire,截至5月31日,資產管理規模僅有283萬美元。

歐洲首個比特幣現貨ETF表現,來源:Jacobi官網

這似乎也應證了ETF上市前,知情人士提到的,「香港的市場不在內地。」在申請人的口徑中,香港的規模市場限制早已知曉,但要耗費巨額成本進入市場的原因,無疑也是未來預期的驅動。 「加密原生市場交易平台競爭格局趨於穩定,但傳統資本在這個市場的組合佔比甚至不到5%,傳統資本還有可預見的前景,外資和傳統資本是我們看好的主要客戶。」一位小型平台申請者提到。

但另一方面,遠離了內地,市場的縮水確實顯而易見,而香港令人詬病的流動性市場,也成為了虛擬資產發展的主要瓶頸。光從交易量來看,香港ETF僅有數百萬,與美國日均的過億美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流動性的巨量差異,難以甚至可以認為不可能會被抹平,因為這不僅是資本的問題,而是整個香港市場的問題。

2023年,港交所日成交為0元的公司從400多家擴大到700多家,根據港交所數據,2023年香港證券市場的平均日成交金額為1,050億港元,年減16%。到了今年,隨著市場的回暖,疊加減免印花稅、放開港股通限制等政策刺激,已然有所緩解,60天日香港股市日均成交已由去年第四季的低位870億港元回升至1200億港幣。但就在6月3日,光是英偉達一支股票的成交額就在493.26億美元,約合港元3852.11億,一檔股票就已碾壓整個港股市場,這還是近5日來的低位。

英偉達5日交易量,來源:同花順

在本就有限的流動性下,如何在已有美國同類產品的競爭下,提高本地產品對外資的吸引力迫在眉睫。儘管香港ETF也做出了相當多創新和改變,例如考慮允許質押、允許實物申購,但都難以解決這一根本性挑戰,而更為微妙的是,出於高昂的合規成本,當前香港ETF的費率甚至普遍高於美國。

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香港當下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應用端的創新。這的確是客觀事實,也是華人加密圈存在的普遍挑戰,但這個問題究竟是缺乏土壤造成的,還是出於某種逐利性原因,亦難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華人並非沒有優秀的創新力,公鏈、Defi、ZK、數據中間件等領域實際上都有華人優秀項目,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StepN之前,我國也出現過理念類似的趣步,但最終結果如何?綜觀西方世界,在Defi之後,包含公鏈的許多領域已經很久沒有產生範式的創新,創業者只能投身於無限卷流量和卷增長的市場。在當前西方主導脈絡下聊華人創新,很難獲得正統性。

03

政策穩定,合規安全,香港走向傳統升維之路

香港有難以摒棄的弊端,自然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作為一脈相承的華人集聚地,在虛擬資產開放一條口子,已然實屬不易。相當有趣的是,近日,全球第三大離岸交易所Bybit一改先前謹慎態度,突然開放中國大陸用戶註冊認證。儘管Bybit 發布聲明稱是將服務範圍擴大到海外華人社區,即居住在中國和受限制司法管轄區之外的海外華人,但也有知情人士稱是由於市場受阻的拓客之舉。對於這一虎口上拔牙的行為,實屬很難評,這或許也是Bybit退出香港的原因。

Bybit註冊介面新增中國,來源:X平台

回到香港,儘管流動性不足,但政策一貫性,香港卻堅守得極佳。美方將加密政治化,朝令夕改成為日常,監管時緊時送,讓整個產業如同坐上飛馳的雲霄飛車。但香港依據規章制度辦事,在灰色地帶之前放開監管,確立監管目標後,不斷完善路徑,形成了以牌照化與許可製為核心的監管框架,並逐漸向服務配套端與產品端確立邊界。若考慮到合規性,可以認為,香港在全球也已名列前茅,而對於大資本而言,安全永遠比效率更重要,在安全上,香港具備天然優勢。

或許就是看透了這一點,香港才選擇從傳統資本端而非加密原生應用程式切入,在Web2語境下連結Web3的內容,填補這一資產空白,甚至從一開始,或許香港就未想過去搶佔加密市場,而是從另一個維度去探索傳統領域的Web3資產類別轉型。從香港近期動作來看,RWA、數碼港元、數位人民幣、穩定幣監管等,都提供了相對現實的理論基礎。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就在演講時提到,「香港證監會對香港Web3生態系統的支持,並不等於對虛擬資產這一資產類別的背書。在傳統基礎設施上提供傳統金融服務,有朝一日會否被智慧合約和分散式帳本技術取而代之?

僅從當下來看,香港Web3的答案尚不算滿意,但未來,卻也未必總是不盡人意,去中心化市場與傳統機構升維的碰撞,終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看客們,或許還需要給香港更多的時間。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