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PolyFlow 聯創Raymond Qu:打造PayFi 基礎架構

2008 年的比特幣白皮書,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無需可信任第三方的點對點電子現金支付網路。支付是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最早為我們做出的承諾之一,也是中本聰面對當時失效的金融體系所給予的區塊鏈解決方案。

雖然在過去十年間,業界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來開發底層區塊鏈基礎設施,如今我們也能夠看到如Solana 這樣的高性能區塊鏈以及穩定幣的爆發性崛起。但是當前市場的大多數基礎設施依舊是圍繞交易而構建,並不能真正支持支付的實時性和規模性,這也阻礙了Web3 支付的大規模普及。

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基礎設施來承載現實世界的支付場景呢?什麼又是PayFi 的價值與意義?

在本文中,我們很榮幸與PayFi 基礎架構-PolyFlow 的共同創辦人Raymond Qu 進行了深度對話。與其說是對話,不如說是去理解和學習這位擁有二十多年國際金融諮詢管理經驗的前輩,在全球視角下對於數位金融的全方位思考與實踐,以及他對於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的深刻理解。

Raymond 對國際市場的創新金融服務有著獨特的眼光。在他的領導下,匯元通(Geoswift)成為涵蓋國際支付、跨境匯款、外幣兌換及預付卡業務的綜合性全球金融服務公司。同時,他也是全球數位金融領域的知名投資者,投資標的涵蓋金融科技、數位銀行、區塊鏈、Web3 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多家領先公司。 Raymond 同時是加拿大國家開發銀行的高級顧問,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專家小組成員。

一、創立PolyFlow 的初衷

PolyFlow 是區塊鏈網路的基礎設施層,旨在將傳統支付、Web3 支付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進行整合,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來處理現實世界中的真實支付場景。 PolyFlow 將作為PayFi 的基礎設施,來推動建立全新的金融典範與產業標準。

在具體談及PolyFlow 之前,Raymond 首先對金融交易的本質做出了解釋,幫助我們能更了解PolyFlow 的真正價值。

1.1 金融交易的核心

在傳統的金融市場中,任何金融交易以及價值轉移都離不開交易的資訊流與資金流,他們共同構成了金融交易的基礎。

  • 資訊流(Information Flow)是指交易流程中的信息,包含交易發起、支付和結算指令集合,它確保了交易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關注的是交易指令和資料的傳輸。

  • 資金流(Fund Flow)是指在交易環節中各方發生資金轉移的整個過程,關注的是資金的實際流動。

資訊流和資金流在金融交易中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的有效結合,共同確保了金融交易能夠安全、有效率地完成。

1.2 跨國情境下的資訊流與資金流

由於語言、幣種、監管的不同,在跨國語境下金融交易的資訊流和資金流實現路徑亦是不同的。

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SWIFT,只專注於資訊流的傳遞,其實不涉及資金流。 SWIFT 透過標準化的報文格式,建立了一個高度標準化和自動化的國際金融通訊網絡,使得全球範圍內的銀行能夠快速、準確地交換金融交易資訊。

交易的資訊流能夠透過SWIFT 得到充分的傳遞,但是資金流受限於各司法轄區外匯管制、監管合規、反洗錢等因素,並不能夠做到與資訊流一樣即時同步。資金流依舊需要透過各國銀行金融中介機構進行流轉,並會涉及複雜的各國國內清算體系、結算貨幣的跨境支付清算體系,以及國際收付清算體系。

更阻礙全球價值流動的是,對於資金流的處理而言,就算你擁有了SWIFT CODE,也不代表你能夠擁有參與這個網路的資格。

1.3 透過PolyFlow 促進價值流通

這就來到了創立PolyFlow 的初衷:搭建一個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全球支付網絡的構建,幫助減輕監管合規壓力,消除資金託管的風險,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第三方的介入。

PolyFlow 的核心理念是透過模組化的設計,將先前由中心化機構掌控的交易資訊流與資金流進行有效分離,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使交易的各個流程能夠更好地符合監管合規標準、消除資金託管風險,同時利用區塊鏈的特性來連接DeFi 生態,促進PayFi 應用的大規模落地。

PolyFlow 推出了Payment ID(PID)和Payment Liquidity Pool(PLP)兩個關鍵元件:

  • PID 與資訊流關聯,作為能夠實現使用者識別與合規准入、隱私保護與資料主權、AI 資料處理、X to earn 等功能的強大工具;

  • PLP 與資金流關聯,由智慧合約管理用於支付交易的資金,不僅能夠為數位資產的流轉、託管和發行提供安全合規的框架,還能夠引入DeFi 生態的可組合性和可擴展性。

由此,PolyFlow 從整體上為PayFi 應用建立了一個輕監管合規、無託管風險、相容DeFi 生態的業務架構,以及數位資產流轉、託管和發行的安全合規框架。

要明白中本聰建構的比特幣及其區塊鏈網絡,代表了誕生於數位時代對金融貨幣問題新的解決方案,不僅旨在解決人類社會恆古存在的問題:如何讓價值跨時空、跨空間地流動,也旨在解決交易中對第三方的信任問題。這些都是PolyFlow 旨在實現的。

二、PID——連結實體世界和數位貨幣錢包

PolyFlow 推出的Payment ID(PID)是一個去中心化的ID,是交易資訊流拆分出來的產物,能夠與加密後用戶隱私保護的KYC/KYB 證明資訊綁定,關聯用戶在多種平台上的可驗證憑證(Verifiable Credentials),能夠實現:

  • 合規准入:PID 可以包含多個、不同平台之間的驗證訊息,有助於合作方簡化驗證流程。

  • 隱私權保護:PID 利用零知識證明等多種技術手段,能夠在不洩漏使用者隱私的情況下協助履行反洗錢/反恐融資(AML/CTF)等義務。這是用戶參與傳統金融/DeFi 生態的先決條件。

  • 資料主權:PID 一方面能夠將資金往來的資訊回饋給監管,滿足合規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將鏈上的行為資料歸還給了使用者。

  • AI 驅動:PID 除了與KYC/KYB 資料資訊之外,還能夠關聯鏈下上傳或鏈上收集的交易資料。 AI 可以幫助分析豐富的日常交易數據,為PID 所有者提取額外價值。這在建立鏈上信用體系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PID 這項創新性的引入,為作為PayFi 基礎設施的PolyFlow 提供了變革性優勢,不僅能夠搭建傳統金融和DeFi 生態之間的橋樑,還能夠為用戶提供一種靈活可靠的方式來管理數位身份,參與跨平台交易,建構鏈上信用。

那麼該如何理解PID 的目標是連結實體世界和數位貨幣錢包?

Raymond 表示:「PID 並不必然等於用於支付的ID,而應該更像是物理世界的錢包。

試想我們口袋裡的錢包除了現金,還裝了什麼?這可以是家人的照片(NFT),也可以是銀行卡,以及駕照和身分證件(用戶ZK 支援資訊的提取,資料隱私的保護)等等。

因此,從這個角度,Wallet 不能必然等於Money Wallet,PID 能做的事情還有更多值得期待。目前圍繞PID 建構的Scan to Earn 專案就是其中之一。 」

三、PLP——凝聚資金流的共識

PolyFlow 推出的Payment Liquidity Pool(PLP)是資金流拆分出來的產物,智能合約地址用於接收交易的資金,實現資金的鏈上託管,而非依賴於中心化機構昂貴企業錢包的傳統方式。

PLP 這種更加去中心化的模式,能夠實現:

  • 去中心化資金託管:為PayFi 應用帶來便利、安全、合規的託管方式,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同時最小化對交易中介的需求。

  • 流動性池:透過智慧合約地址匯集交易資金,能夠為支付交易中的融資需求提供流動性。

  • DeFi 相容:中心化應用是無法與去中心化的DeFi 生態相容的,架構在區塊鏈上的PLP 能夠無縫連接DeFi 生態,並為PayFi 應用帶去DeFi 的業務邏輯。

  • 無風險RWA 收益類別:協議產生的收益能夠直接反映在PLP 中,這種基於現實世界支付交易情境的收益為DeFi 提供了一種無風險的穩定來源。

這種PLP 的架構,能夠靈活地與DeFi 生態結合,確保PayFi 應用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數位資產格局。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PLP 的目標是凝聚資金流的共識呢?

對此,Raymond 從Web3 支付的三種結算模式來給我們逐步作出了闡釋:

3.1 點對點模式

試想一個跨國匯款的場景-從A 位址匯款到B 位址。基於區塊鏈特性的Web3 支付能夠實現交易資訊流與資金流的同步確認,資訊反映在公開透明的區塊鏈帳本上,大家共同記帳並全網確認,交易資訊不可竄改。

在這個相對低頻的場景中,資訊流與資金流的同步,能夠充分體現Web3 支付近乎即時結算、低交易成本、公開透明帳本以及全球觸達的優勢。

但是當前這種鏈上點對點資訊流與資金流同步的方式,並不能夠滿足、實現類似傳統金融支付每秒/每時/每天成千上萬筆交易的高頻需求,這非常容易造成區塊鍊網擁堵。

2023 年,VISA 每天處理約7.2 億筆交易,這意味著2023 年的日均每秒用戶生成交易數(TPS) 約為8,300,是目前最高性能區塊鏈Solana TPS 的8 倍。因此Web3 支付在這種情況下相對於傳統支付就會顯得效率低下。

「現在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技術的效率無法支撐交易的筆筆記帳。在傳統金融中,僅僅需要滿足交易對手雙方之間的記賬,但是現在的點對點模式需要全網共同來逐筆記賬,很難想像全網每秒上萬筆共同記賬的情況。說想要將400 兆- 600 兆規模體量的傳統金融市場納入其中。

那我們該如何建立適合Web3 的支付結算模式呢?

Raymond 表示:「原來我們的回答是:要相信科技的力量,隨著算力的不斷提升,支付清算的效率是遲早會解決的。但是我們不能用未來的技術解決今天的問題,還是需要從區塊鏈的本質來解決—建構資金流的共識。

3.2 對沖模式

在傳統金融中,交易的資訊流和資金流雖然最終是一致的,但並不同步。基於數位網路的資訊流資料能夠做到即時充分交互,而對於資金流而言,底層的資金依舊被託管在固定地址中,根據約定好的結算週期來進行相對獨立的結算,資金流的交互需求其實沒有那麼高。

Raymond 在此給我們舉了一個跨國資金流轉結算的例子。

在傳統世界裡,中國A 銀行和美國B 銀行做資金流轉結算,兩個銀行之間每天處理上萬筆的資金交易。如前所述,如果兩家銀行進行筆筆交易資訊流與資金流的同步結算,當前的任何金融基礎設施都無法滿足如此巨大體積的結算需求,也沒有必要。

因此,會有軋差清算(Net Settlement)的結算方式出現,用來處理交易對手之間的多筆交易。在這種方式下,兩家銀行之間的資訊流即時充分交互,實現各自帳本的對沖。當一天結束之時(假設按天結算),在上萬筆金融交易的資訊流對完之後,最終確定淨額進行資金流的單獨結算。

例如資金淨額是A 銀行欠B 銀行2000 萬,那麼屆時A 銀行只用一次性支付給B 銀行2000 萬就能滿足當天上萬筆交易資金流的結算;亦或者淨額恰好是0,那麼兩個銀行之間的資金流動就不會變動。

Raymond 解釋道:「在這個案例中,上萬筆交易的真正底層資金流的變動是非常小的,大家在做的都是資訊流的交互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傳統金融底層資產體積這麼大的情況下,對於銀行處理底層資產的能力,系統的能力,支付清算的能力要求並沒有這麼高。

軋差清算(Net Settlement)這種對沖的結算方式可以大幅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結算效率,降低交易對手之間的信用風險,並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但同時,這種傳統的模式必然需要一個中心化的信用體系在,而這種強信任關係是需要透過歷史的信譽、嚴格的審計、合規的監管、抵押品支持、合約保障的多重方式來實現,並且會伴隨著資金託管、資訊不透明的風險。

為了在區塊鏈上實現軋差清算這種更高效的資金流的對沖結算方式,並消除第三方帶來的中心化風險,PolyFlow 推出了PLP 來沉澱同一區塊鏈帳本上的資金。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沒有信任基礎的人們,在不必經過任何第三方信任背書的情況下進行合作,避免資金託管的不確定性,在不需要彼此信任的前提下,能夠驗證每一筆交易的真實性。

只有充分驗證,才能完全消除對信任的依賴。 Don’t trust, verify.

這就是對區塊鏈統一帳本資金流的共識。

銀行等機構記錄的交易,本質上就是在區塊鏈帳本上的記帳。如同上述的案例中,只要A 銀行和B 銀行的帳本都建構在區塊鏈統一帳本之上,我們就能實現對於兩個銀行之間交易資金流的共識,消除上述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資金構建起來的強信任關係,實現一個真正的Trustless Network。

3.3 PayFi 模式

在我們形成了對區塊鏈統一帳本資金流的共識之後,才能讓我們真正進入所謂的PayFi 世界。

先回到銀行的案例。當A 銀行與B 銀行都能夠在區塊鏈統一帳本上記賬,那麼就解決了雙方的基礎信任問題,達成對資金流的共識。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由每天對沖模式的結算方式,轉變為直接向對方支付資金使用的隔夜利息(Overnight Interest)。這更進一步,能夠更好地釋放銀行資金的流動性。

這就好比在傳統銀行辦理房屋抵押貸款一樣,銀行根據你按揭的房產釋放貸款,但是實際上銀行的底層資產(資金貸款)是沒有動的,你只需要直接支付給銀行利息就行,因為抵押交易所有的資金流都沉澱在銀行的帳本之上。

讓我們來建立一個基於PolyFlow 的Buy Now Pay Never 場景:

用戶Kevin 透過基於PolyFlow 的去中心化支付網關向商家購買了價值$5 美元的咖啡,該網關及商家的資金都託管在PLP 中。假設Kevin 同樣也是PLP 的流動性提供者,向PLP 提供了$50 美元的資金(每天會產生$5.5 美金的收益),那麼基於各參與方對PLP 帳本資金流的共識,就能夠實現Kevin 今天先買了咖啡(不用付錢),然後用明天PLP 產生的收益來支付$5 美元咖啡費用的場景,多出來的$0.5 算是Kevin 今天借用資金的隔夜利息。

在這個場景中,能夠充分體現PayFi 的價值:

1)降本增效:資訊流充分交互,資金流其實是不動的,全部沉澱在PLP 的帳本上。

2)提高資金效率:資金流動不動帶來的好處是,能夠充分發揮Kevin 提供$50 美元流動性的資金利用效率。

3)創新金融典範:Buy Now Pay Never 這種鏈上場景,能夠實現傳統金融無法實現的創新金融典範和產品體驗,推動PayFi 的Mass Adoption。

在這種PayFi 的模式下,資產流的使用效率就會非常高。因為各方的帳本都統一到區塊鏈這個統一帳本之上了,那麼就能夠實現充分的信任,隨時驗證交易雙方的信息,並對資金缺口予以確認。

Raymond 自2011 年以來,就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帳本的統一帳本,不可篡改,公開透明,這些早已耳熟能詳的名詞,所有人在十多年來都在講,但是沒有人能夠理解它落地的意義在哪裡。

對於區塊鏈統一帳本上資金流的共識,才是區塊鏈真正的意義。這將提升整個Crypto,整個Web3 產業的效率。 」

這也是PolyFlow 旨在打造去中心化PayFi 基礎架構立足的根本所在。

四、PayFi 的價值與意義

Web3 支付和DeFi 的整合催生了PayFi,PayFi 渴望一種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來支援其落地並解決複雜的合規問題。自從Solana 基金會主席Lily Liu 在香港Web3 嘉年華提出PayFi 概念以來,PolyFlow 就被視為首批旨在建立PayFi 金融基礎設施的協議之一。

從字面上來看PayFi 其實和GameFi, SocialFi 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是PayFi 的真正意義在於:促進數位貨幣在現實世界真實場景的應用。

正向來看,PayFi 能夠順應Web2 群體向Web3 遷移,例如傳統金融支付公司,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避免錯過時代的風口。

反向來看,Web3 的群體可以透過Payment 來作為載體,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傳統金融體系的痛點,實現傳統金融無法實現的新金融典範和產品體驗。

在談到PayFi 時,Raymond 有更深層的理解:「PayFi 解決的,並不是明面上Web3 支付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跨境資金轉移的挑戰、金融普惠不高等問題,而是需要解決當下最根本的問題:將交易的資訊流和資金流有效地分離,讓大家形成對區塊鏈統一帳本上資金流的共識,這樣才能提升整個Web3 行業的效率,推動真正的Mass Adoption。

當下Web3 支付仍處於相當早期的基礎服務和原始狀態,更多的是將數位貨幣拿去做支付的交易媒介,實現點對點模式的結算,如OTC,Crypto Payment Card 等場景,亦或者是透過數字貨幣實現跨國場景的便利,實現對沖模式的結算,但是相對來說場景較為限制。

因此,隨著PolyFlow 的推出,不僅能夠讓更多的PayFi 參與者更便捷地進入區塊鏈網絡,實現我們在日常消費場景中Buy Now Pay Never 的真實PayFi 場景構建,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大家形成資金流的共識,實現整個區塊鏈Web3 生態的效率。

五、Beyond Payment

區塊鏈分散式帳本的概念可能聽起來不具革命性或吸引力,但是雙重會計記帳法和股份制公司也是如此。然而,與這些偉大的創新相同的是,區塊鏈這個看似平凡的技術或改進過程,有潛力改變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

區塊鏈的禀賦是金融基礎設施,PolyFlow 正在整合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為我們帶來的變革力量,打造一個全新的去中心化PayFi 加密支付網絡,推動人們向創新金融的範式轉變,釋放Web3 的真正價值。

最終,讓比特幣白皮書中的宏偉願景成為現實。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