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Haotian
不認同以太坊「大公司論」與「敘事務虛」的說法,以下分享若干思考視角:
1)以太坊是Crypto 去中心化治理架構的實驗品,不受中心化的公司或組織控制,全球的專案開發者、Researcher、節點維運者、ETH Holder 等共同參與與貢獻。
開源程式碼的協作方式,和社群驅動的決策過程,和透明的治理機制長週期看是碾壓任何中心化組織架構的,儘管效率慢、但贏在公開、透明和湧現性創新奇點效應,以太坊解決的是「中心化公司病」咋可能使命未達就先得了大公司病;
如果以太坊真不行,去中心化架構的選擇會是擁抱「分岔」,讓它死掉,總會有更強大的新「以太坊」出現。以太坊還是整個Crypto 世界的中心,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2)就公鏈技術層面而言,以太坊過去幾年已平穩達成POW 到POS 的轉變,從Sharding 策略到最後落地了Rollup-Centric 的核心策略,再到接下來Roadmap 的一步步落地。整個過程中的安全穩定性、工程品質交付結果來看都在預期中。這過程中分片到Rollup 的策略轉變也是迎合市場風向的結果。
問題在於,公鏈的技術迭代並不能和市場週期同頻共振,基建infra 和應用落地甚至市場賺錢效應節奏出現了脫節,或者說很難強相關。
Layer 2 受主網Gas 費和頻寬效能影響沒錯,但坎昆升級即使很成功也沒帶來預期的Layer 2 繁榮景象。理想中Layer 2 萬鏈齊發,用戶生態都取得指數級突破,以太坊靠「納稅」和「Gas Burn」也可以通縮拉升。
但事實是,發鏈的門檻降了,RaaS 的敘事也發酵了,理想中的Mass Adoption 還是遙遙無期。老實說,這已經超越以太坊純技術框架的約束範疇了。
2021 年的NFT Fomo 潮為以太坊帶來的紅利,客觀說,那是去中心化架構湧現出來的市場效應,並不是以太坊的「核心」開發人員直接驅動的。
3)「敘事」是演變出來的發展脈絡,是商業思維疊加在科技之上的衍生性商品。
例如:出現了 @eigenlayer 協議才有了Restaking 的敘事,出現了 @CelestiaOrg DA 鏈才有了模組化的敘事,出現了 @Starknet 才有了ZK-Rollup 的敘事。
以後的市場,@ParticleNtwrk 鏈的衝鋒陷陣,沒準會再讓「鏈抽象」敘事大放異彩,@ProjectZKM 這類ZK 底層協議要構建的統一流動性信任生態,也可能讓區塊鏈沒了鏈的邊界等等。太多太多「敘事」話題點存在了。
客觀說,「敘事」是聚攏的開發者力量過剩和熱錢Fomo 出來的結果,敘事會讓技術有想像空間,儘管「敘事過度」也會給人務虛的感覺。但「敘事過度」本身卻是市場自然走出來的結果,像吹泡泡一樣,敘事會被更迭,但會永遠存在。
換言之,不Fomo 的敘事也就失去了捲入這一切「資源、人才、資金」的吸引力,那索性留在Web 2 內卷,還不用背負詐騙罵名多好。當然,MEME 也是一種敘事,但如果市場唱空一切有Build 過程的,有底層商業邏輯支撐的其他敘事,MEME 的存在就沒了任何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