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應用與基礎設施之間的資本競爭真相分析


關於Web3融資的討論主要中心化在基礎設施項目與消費類項目之間的資本分配。儘管行業普遍認為基礎設施項目更受投資者青睞,數據表明,消費類項目的融資交易數量和投資人參與度更高。自2018年至2024年,消費類項目佔所有融資交易的74%。儘管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規模增長,但消費項目的吸引力依然強勁。當前融資結構面臨的不匹配問題引發了對資本配置的重新思考,強調需平衡基礎設施與消費層面的發展,以推動用戶體驗與長期穩定性。

原文:羅伯特·奧斯本(Robert Osborne),離群企業

編譯:Yuliya,Panews

關於web3融資,許多人可能存在誤解。在行業內,基礎設施項目與面向消費者的項目之間的拉鋸戰已經成為最長期的討論之一。根據aztec網絡首席營銷官claire kart在x在,基礎設施項目在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1:阿茲台克網絡首席營銷官克萊爾卡丁車

但事情往往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假如我們之前所認為的風險投資偏好其實是錯的呢?如果,事實上,消費者項目才是受益更多的一方呢? ,消費者項目才是受益更多的一方呢?

Web3融資:定義問題

在風險投資領域,普遍的看法是,基礎設施項目得到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且“基礎設施”,導致消費者項目資金短缺。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2:多數網絡創始人hira siddiqui

在這種討論中,首先需要對基本概念進行定義。可能雙方的爭論和摩擦,部分原因在於將“消費者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混淆了。以下是對這兩類項目的定義。

消費者項目:這些項目旨在直接與最終用戶互動,提供滿足個人或零售需求的工具、服務或平台。消費者項目通常專注於提升用戶體驗,提供金融服務,促進娛樂,增強社區參與等。最終用戶是這些項目的主要消費群體。這些解決方案通常更為易用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是去中心化系統的基礎,專注於構建支撐安全、可擴展、可互操作網絡的核心技術層面。它們包括區塊鏈協議、驗證系統、跨鏈互操作性等技術,支撐其他應用和服務的運行。深層次的基礎設施往往對終端用戶不可見,但對於整個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至關重要。這些項目主要面向開發者、節點操作員及負責區塊鏈系統維護和擴展的人員。 ,但對於整個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至關重要。這些項目主要面向開發者、節點操作員及負責區塊鏈系統維護和擴展的人員。

根據Messari的募資數據,行業項目分類不需重新定義,可直接應用於現有框架。 ,可直接應用於現有框架。

消費者應用項目包括:諮詢與顧問服務、加密貨幣、數據、娛樂、金融服務、治理、人力資源與社區工具、投資管理、市場、元宇宙與遊戲、新聞與信息、安全、合成資產以及錢包。

基礎設施項目包括:網絡與網服務、節點工具、跨鏈互操作性、網絡、物理基礎設施網絡、計算網絡、礦業與驗證、開發者工具以及消費者基礎設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消費者基礎設施”,但不一定直接可見。就本文而言,“消費者基礎設施”將被視為基礎設施項目。

爭論的意義

為何這場辯論如此重要?為什麼創始人和投資者感到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劃清界限?最近,來自,blockworks的boccaccio,第六人冒險的Mikedudas以及蜻蜓的haseeb qureshi在2025das das大會上的一個小組討論中簡要探討了這個問題,但三人之間的簡短交易所並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但三人之間的簡短交易所並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3:紐約數字資產峰會,“ 風險投資仍然重要嗎?”,Boccaccio (左),haseeb qureshi (中)(Mike Dudas (右)

基礎設施支持者認為,他們是鏈上未來的“隱形建築師”,在讓消費者高速前行之前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4:安東尼奧·帕爾瑪(Antonio Palma)

通過對技術研發的投資,目標是簡化建設過程,減少下一個dapp創作者的摩擦

另一方面,消費者項目的支持者批評現有體系嚴重偏向基礎設施項目,甚至連最成功的消費者應用也考慮轉向基礎設施領域:uniswap正在構建模塊化的amm框架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5:Jokerace聯合創始人大衛·菲爾普斯(David Phelps)

正如MikeDudas在小組討論中所說,當前市場的結構意味著基礎設施項目在風險投資者眼中默認是“寵兒”,儘管這些項目中實際涉及的流動性並不高。

因此,消費者項目的支持者認為,風險投資的角色是一種人為的市場扭曲:如果能將更多資本分配給消費者應用,那麼大規模的採用就能實現。繁瑣的錢包和復雜的界面是入場的最大障礙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6:故事協議高級產品經理加多·馬丁內斯(Gardo Martinez)

web3領域的融資結構一直以來都被一種普遍假設所主導:基礎設施類項目理應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這種觀點背後的邏輯是,web3仍處於發展初期,底層設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市場對基礎設施項目的關注會高於面向消費者的應用。 ,因此市場對基礎設施項目的關注會高於面向消費者的應用。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7:2013年2017年,消費品和基礎設施項目各階段融資額及交易數量,消費品和基礎設施項目各階段融資額及交易數量

(7)。以,2013年,2013年2017年,72%的融資交易來自於消費類項目,33%。儘管在2014年和2016年和,2016年,兩類項目在總融資金額上曾一度持平,但當年成功融資的消費類項目數量依舊更多,可見基礎設施項目雖融資輪次較少,但單輪金額更大(見圖,但單輪金額更大(見圖,12)。至,2017年。至,2017年年

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的資本投入與後續數年的規模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即便如此,這些初步數據仍引發了一些關鍵疑問:基礎設施項目真的比消費項目獲得了更多資金支持嗎?人們的認知是否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之上?

對消費類項目是否存在偏好?

查看2018至2024年的web3融資數據,近期才出現基礎設施項目獲得額外關注的趨勢,反而是消費者應用受到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 ,反而是消費者應用受到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8:2018年2024年

從2018到2024年,消費者應用佔所有融資交易的74%。即使在2023和2024年,消費者應用仍佔所有融資交易的68%(見圖8)。

然而,從總融資金額來看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9:2018年至2014年,各季度消費品和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總額,各季度消費品和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總額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維度是投資者參與度。儘管有觀點認為大多數投資者偏好基礎設施投資,2018年至2024年的數據來看,消費類項目的投資人參與數量始終更高。尤其在2021至2022年間,79%的投資者交易出現在消費項目中(見圖10)。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10:2018年2024年

雖然疫情初期消費項目的資本湧入有所滯後,但這與通常,但這與通常6至9個月的融資週期相符。疫情封鎖推動人們將注意力和可支配收入轉向線上,從而激發了web3消費類應用的熱潮。

然而,這種熱潮並不持久。 ,這種熱潮並不持久。 2022年第二季度的市場崩盤被普遍認為由terra/luna在5月的崩盤引發。當ust脫錨後

從風險投資的視角來看,2023年2024年VC市場。原因在於,“宿醉”階段。 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間的投資回報未達預期,揭示出消費類投資的過早與加密貨幣vc的稚嫩。儘管消費項目的投資者交易數量依舊領先,但基礎設施項目與消費項目之間的差距已明顯縮小。 ,但基礎設施項目與消費項目之間的差距已明顯縮小。 2024年

這並非web3獨有的現象。 2020至2021年間,vc市場。私募股權投資者“ @CarrynoInterest”指出,這一階段的資本錯配將導致長期的vc 失敗潮。缺乏併購退出、利率上漲、軟件估值下滑,使大量vc支持的企業成為“孤兒”孤兒“或”或“殭屍”公司。

若將web3融資總額與傳統vc獨角獸數量對比,二者趨勢高度相似(見圖11)。如圖8、圖9、圖9、圖10和圖12所示,web3領域的vc失敗,本質上也是消費類項目的失敗。基於這一認識,投資者理應將重心轉向基礎設施。 ,投資者理應將重心轉向基礎設施。 ,投資者理應將重心轉向基礎設施。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11:2016年至2025年期間初創獨角獸的數量,web3消費者和基礎設施項目籌集的資金總額

但現實中,對消費類項目的資本配置調整幅度依舊有限。這與,web3的融資機制密切相關。與傳統股權不同,基於代幣的融資機制可在項目尚未落地前實現部分退出,允許投資者即使面對失敗項目也能實現一定回報。 ,允許投資者即使面對失敗項目也能實現一定回報。

此外,web3 基礎設施項目由於開發週期更長、對協議安全性與代幣經濟模型要求更高,往往採用更長的鎖倉和解鎖機制。其代幣通常承擔網絡運行中的核心角色(如質押或治理),因此必須避免短期中心化解鎖。相比之下,消費類項目追求市場速度、用戶增長和早期流動性,往往設計更短的鎖倉週期,以迅速捕捉市場熱度與投機需求。

這種結構性差異帶來了資本的循環效應:某個消費項目帶來的早期流動性會反哺下一個項目,從而持續推動對該賽道的投資,也緩衝了失敗帶來的衝擊。正因如此

作為補充指標,可以將融資總額與融資筆數結合,計算消費類與基礎設施項目的中位輪次規模,並結合投資人交易數來描繪兩者的融資路徑(見圖,12)。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12:2018年至2024年消費品和基礎設施項目各階段融資輪次中位數與其對應的年度投資者交易數量

2018年2020年,消費類項目主導市場。 ,消費類項目主導市場。 2021年兩類項目的中位融資規模首次接近(消費類為1480萬美元,基礎設施為1420萬美元),但消費類項目的投資者交易數仍是基礎設施的四倍。 2022年起,基礎設施中位輪次首次超越消費類(1300萬美元vs 1100萬美元),並持續至2024年。 2024年,基礎設施項目的中位融資規模是消費類項目的兩倍。 ,基礎設施項目的中位融資規模是消費類項目的兩倍。

儘管基礎設施融資規模不斷提升,但消費類項目的投資人交易數仍保持領先。 ,但消費類項目的投資人交易數仍保持領先。 2024年,該類項目的投資人交易數比基礎設施多出50%。這顯示出消費類項目種類豐富、仍具吸引力(見圖9和圖10)。

風險偏好指數

為更系統地衡量風險投資偏好,研究中引入了,“風險偏好指數” (見圖13),該指數整合了資本佔比、交易數量佔比與投資人佔比,得分範圍為,得分範圍為0,0.5為中性值。三項指標權重分別為:資本佔比50%、交易數量30%、投資人佔比30%、投資人佔比20%。其中,資本佔比是最強的信號,代表高度盡調與強烈預期;交易數量反映市場廣度,代表高度盡調與強烈預期;交易數量反映市場廣度,儘管信噪比偏低。

目前為止,該指數尚未出現基礎設施項目得分高於消費類項目的情況。最接近的一次出現在2024年第一季度,當時基礎設施得分為0.48。本質上,該指數可視為vc信心的風向標。

數據背後的真相:消費級應用vs基礎設施的資本之爭

圖13:風險偏好得分

Web3融資的資本配置再思考

關於消費者與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比例,沒有“正確”,因為它依賴於市場的成熟度、階段性需求和環境變化。在web3等新興技術生態系統中,基礎設施項目在初期吸引大量資本是自然現象。基礎設施層需要更長時間建設

然而,數據揭示了另一個故事。風險投資一直青睞消費者項目,市場表現得彷彿基礎設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至少目前是如此。 ,至少目前是如此。

這一不匹配引發了重要問題。行業是否過早將注意力轉向消費者應用,而沒有充分測試基礎設施?我們是否在資本配置上過於注重短期流動性,而忽視了長期的穩健性?或者,我們是否低估了基礎設施的現有成熟度,反而忽視了將推動大眾採用的用戶體驗層面? ,反而忽視了將推動大眾採用的用戶體驗層面?

這些並非二元選擇,且在,web3中,資本配置應當反映生態系統的真實成熟度,而非我們希望它達成的狀態。未來的道路,不在於偏向一方,而在於將信心與現實進行重新校準。 ,而在於將信心與現實進行重新校準。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互聯網。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