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只是序章:萬億資管巨頭Hamilton Lane 揭秘代幣化如何吞噬傳統金融?

來源:Wall Street Legend on the Future of Finance

整理& 編輯:lenaxin,ChianCatcher

開年以來,港亞控股、澳大利亞Monochrome、貝萊德、富達、Bitwise、ARK Invest、日本Metaplanet、Value Creation、帕勞科技株式會社、巴西Meliuz、富蘭克林鄧普頓、美股Dominari Holdings、資管公司Calamos、遊戲零售商GameStop等多家傳統機構開始佈局比特幣,通過募資投資、ETF加倉、債券融資、企業儲備等多種形式加速加密資產配置。

本文是Anthony Pompliano對Hamilton Lane聯合首席執行官Erik Hirsch的視頻訪談,聚焦以下三大核心議題:

  • 這家有著50年曆史的傳統金融巨擘,緣何加速佈局區塊鏈賽道?
  • 其如何實現技術創新突破與嚴苛監管合規的動態平衡?
  • 斥巨資打造代幣化基金的底層戰略邏輯何在?

Hamilton Lane是全球領先的私募市場投資管理公司,成立於1991年,總部位於美國,管理資產規模近萬億美元。公司專注於私募股權、信貸、房地產等另類資產投資,為機構投資者(如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保險公司等)提供全週期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近年來,Hamilton Lane積極佈局區塊鍊和資產代幣化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私募市場的流動性變革和普惠金融發展,成為傳統金融向數字化轉型的代表性機構之一。

作為管理近萬億美元資產、僱員規模逾800人的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巨頭掌舵人,Erik Hirsch在資產配置與創新投資領域深耕逾二十載,其獨到見解備受業界矚目。 Erik Hirsch先生的戰略抉擇,實則為整個傳統金融體系投下一枚深水炸彈。當行業規則的製定者主動擁抱顛覆性創新,這種認知範式的轉變,究竟昭示著怎樣的歷史性拐點?其背後蘊含的行業變革圖景,值得我們共同深度解析。

Erik重要觀點:

  • 我認為我們別無選擇,數字資產在全球範圍內持續普及的趨勢已難以逆轉。
  • 當前市場環境的複雜程度已超越常規不確定性範疇,呈現出多維市場震蕩的持續動態演進特徵。
  • 從資產配置理論演進維度審視,傳統“60/40股債配置模型”的歷史局限性已充分顯現。
  • 私募資本領域尤為顯著地暴露流動性緊縮態勢:一級市場融資規模呈現歷史性收縮。
  • 資本配置邏輯正經曆本質性轉變:投資者將通過承擔流動性溢價成本以獲取跨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收益,這種趨勢並非週期性調整,而是市場微觀結構變革驅動的範式轉換。
  • 地緣經濟博弈框架下的關稅變量,其政策衝擊的深度參數與時間維度仍存在顯著測不准性,這導致資產估值體係正面臨範式重構壓力。
  • 黃金與比特幣投資者的風險對沖路徑雖分屬不同價值體系,其配置動機卻呈現底層邏輯的高度趨同性。
  • 當前代幣化技術更適用於具有永續性特徵的場景。
  • 我完全認同應摒棄傳統二元對立的分類框架。
  • 代幣化本質是資產數字化確權工具,其合規框架與傳統證券型資產無異。
  • 代幣化技術能否觸發私募基金行業的範式革命,取決於資本是否真正認可這種流動性重構的價值主張。
  • 我們在戰略選擇上更趨於最大化代幣化應用邊界,持續深化產品創新並推動投資者教育。
  • 隨著市場向永續型機制演進,代幣化技術將顯著優化交易效率。
  • 金融史反複印證:任何具備客戶成本優勢的創新終將突破制度慣性

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戰略佈局,權威視角下的破局之道

Anthony Pompliano:在全球經濟與投資領域呈現非線性波動特徵的宏觀範式下,作為管理近萬億美元資產規模、具備多區域資源配置能力的機構決策者,貴方如何系統性建構戰略決策框架以應對市場環境的結構性嬗變?尤其在跨境資源配置縱深推進與投資版圖持續拓展進程中,如何實現戰略穩態維繫與戰術動態調適的動態均衡?

Erik Hirsch:當前市場環境的複雜程度已超越常規不確定性範疇,呈現出多維市場震蕩的持續動態演進特徵。這種系統性波動已構成類超定方程組的求解困境變量間的交互作用突破傳統計量模型的解析邊界。觀察機構資金流向可見,多數頭部投資者正採取戰略防禦態勢,通過壓縮風險敞口以等待市場多空博弈均衡點的明確化。

私募資本領域尤為顯著地暴露流動性緊縮態勢:一級市場融資規模呈現歷史性收縮,企業併購重組進程進入階段性停滯期,交易各方普遍處於系統性風險邊際的再評估週期。而地緣經濟博弈框架下的關稅變量,其政策衝擊的深度參數與時間維度仍存在顯著測不准性,這導致資產估值體係正面臨範式重構壓力。

Anthony Pompliano:當前資本市場壓力已突破單純價值修正維度,定價機制與流動性傳導系統呈現深度耦合特徵。在市場摩擦係數突破臨界值的特殊階段,避險效應系統性增強引發資金向現金類資產的結構性聚集,致使跨資產類別的相關性係數趨近完全正相關閾值。

針對機構投資者近年顯著提升的私募股權配置權重,其趨勢持續性面臨雙重檢驗:這種配置權重的調整壓力將源於市場對私募資產流動性折價的重新定價,抑或機構投資者基於跨週期配置理念的長期承諾兌現能力?需特別指出:當波動週期參數突破傳統模型的十年置信區間時,“穿越週期”投資哲學框架下的久期錯配風險對沖機制是否仍具備理論自洽性?

Erik Hirsch:從資產配置理論演進維度審視,傳統“60/40股債配置模型”的歷史局限性已充分顯現。該模型作為退休儲蓄領域的基準範式,其理論內核,60%權益資產與40%固收資產的組合配比,本質上是特定歷史週期下的路徑依賴產物。即便剝離地緣經濟摩擦變量,該模型在當今市場環境中的適用性仍面臨雙重挑戰:公開市場波動率參數的持續抬升,以及前所未有的市場集中化特徵。

需特別指出的是,當前七大成分股主導市場格局的現象(標普500指數前七大成分股佔比達29%),在15-20年前的市場結構中根本不存在。歷史維度考察顯示,彼時雖存在行業集中度問題,但未出現個別成分股波動足以引發系統性風險傳導的極端情境。這種寡頭壟斷型市場結構與60/40模型的核心理念形成根本性衝突,後者建立在被動跟踪策略與費率最小化原則之上,而當前市場微觀結構導致被動投資策略的結構性缺陷日益顯性化。

基於此,資本配置邏輯正經曆本質性轉變:投資者將通過承擔流動性溢價成本以獲取跨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收益,這種趨勢並非週期性調整,而是市場微觀結構變革驅動的範式轉換。

Anthony Pompliano:當你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開啟每個交易日時,如何確定決策方向?具體而言,你每日關注的核心數據指標如何構建投資航向?

Erik Hirsch:在每日凌晨五點的全球信息流系統性整合中,當前市場環境呈現出範式轉換特徵:新聞周期的定價權重已超越傳統宏觀經濟指標。決策焦點集中於三個非傳統變量:重大地緣政治宣言的發布、國際關係架構的實質性重構、突發性衝突的升級風險,此類要素正重構市場波動率的生成機制。

將市場系統視作非線性動力系統,其運行特徵如同湍流態河流:投資者既無法干預流速參數,亦無法改變河道障礙物的分佈規律。機構的核心職能在於動態路徑優化,通過風險溢價補償機制實現系統性風險規避。因此,新聞周期解析構成決策框架的第一性原理。

第二維度聚焦微觀行為軌跡:基於美國消費驅動型經濟模型,需構建高頻消費行為指標(如餐飲業消費頻次、航空客運指數、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的實時監測體系。此類行為數據構成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先驗性波動因子。

第三維度解析企業端信號網絡:重點追踪行業信心指數的非對稱波動、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收縮、盈利質量的結構性分化。上述指標群構成經濟基本面的多因子驗證體系。唯有通過消費端與企業端數據的正交化檢驗,方能穿透市場微觀結構的噪聲干擾,形成穩健決策依據。

比特幣與黃金的避險邏輯重構

Anthony Pompliano:黃金價格近期突破歷史高位,該資產類別在2023年創下歷史最佳收益曲線後,2024年繼續保持強勁動量。傳統分析框架將驅動因素歸因於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調整(購金行為)與不確定性溢價補償需求的疊加效應。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被賦予“數字黃金”屬性的比特幣同步呈現超額收益特徵。這兩類資產在近十年期呈現顯著負相關性,卻在當前宏觀波動率抬升週期中構建出非對稱對沖組合。

需特別指出:儘管貴機構投資組合以非流動性資產為核心配置,但比特幣與黃金這類高流動性標的仍具備特殊研究價值,當評估戰略資產配置模型時,此類異質資產的定價信號是否具備決策有效性?具體而言:央行黃金儲備變動軌跡是否隱含全球貨幣錨定物的重置預期?比特幣隱含波動率參數的異動是否映射市場風險溢價補償機制的結構性遷移?這些非傳統數據維度正在解構並重構經典資產配置理論的決策邊界。

Erik Hirsch:黃金與比特幣投資者的風險對沖路徑雖分屬不同價值體系,其配置動機卻呈現底層邏輯的高度趨同性,均尋求在宏觀經濟波動中建立非相關性資產緩衝機制。深入解構其價值邏輯內核:

比特幣擁躉群體的核心主張植根於加密資產的去中心化屬性,認為區塊鏈技術構建的獨立價值存儲體系,可通過與傳統金融系統的脫鉤機制實現避險功能。黃金投資者則遵循古典信用範式,強調貴金屬物理稀缺性在極端市場條件下的確定性溢價。

資金流向分佈揭示顯著代際分化特徵:機構投資者持續增配黃金ETF等傳統工具,個人投資者則向加密貨幣資產加速遷移。這種配置差異映射兩代投資者對安全邊際的認知範式斷層,傳統派堅守實物信用錨定邏輯,新生代推崇數字資產抗審查特性。但二者在戰略目標層面達成共識:通過配置與系統性風險β係數趨近於零的資產,構建宏觀動盪期的資本避風港。

代幣化進程中的機構決策邏輯​

Anthony Pompliano:許多觀眾或許會感到意外,作為機構投資領域備受尊崇的大型資管機構掌舵者,你雖能對加密貨幣、黃金及穩健貨幣等議題展開精微複雜的深度探討,但這些領域並非貴機構的戰略佈局重心。

過去十年間,隨著加密資產與代幣化技術的興起,貴機構在參與邊界與觀察距離的權衡中形成了何種決策框架?具體而言,在金融基礎設施數字化重構的浪潮中,如何界定應深度介入的創新領域與需審慎規避的風險地帶?

Erik Hirsch:漢密爾頓巷始終定位為私募市場解決方案提供者,核心使命在於協助不同規模與類型的投資者實現私募市場准入。當前全球私募市場規模龐大且結構多元,涵蓋各細分資產類別、地域分佈及產業賽道,這賦予我們全景式市場洞察能力。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客戶群體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包括全球頂尖的主權財富基金、商業銀行、保險機構、捐贈基金及基金會等。在踐行這一理念過程中,我們通過構建廣譜客戶網絡與深度市場認知,持續為投資者提供戰略指引與趨勢研判。

基於此,我們始終要求自身俱備全景式經濟變量解析能力。具體到代幣化革新浪潮,雖然漢密爾頓巷作為管理規模近萬億美元的傳統機構代表,其戰略選擇看似與新興技術存在張力,但實質上我們堅定支持資產代幣化轉型,這種技術路徑不僅能顯著提升資產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摩擦成本,更通過標準化流程重構實現複雜金融服務的本質簡化,這與我們’化繁為簡’的核心價值觀深度契合。

Anthony Pompliano:我們注意到貴機構正在推進多項戰略佈局,後續會具體探討。但在最初關注代幣化技術時,貴司是否已形成明確觀點?在更廣泛的全球金融體系中,代幣化技術將在哪些領域率先落地?哪些場景具備顯著的改良潛力,能夠實現即時效用?

Erik Hirsch:當前代幣化技術更適用於具有永續性特徵的場景。在傳統私募市場體系中,多數私募股權基金采用提款制模式,資本僅在需要時按需調用。但行業正加速轉向永續型基金架構,其運作邏輯更接近共同基金或ETF的常態化投資模式:持倉動態調整,但投資者無需經歷反复資本調用流程。

隨著市場向永續型機制演進,代幣化技術將顯著優化交易效率。我常打比方說:私募股權基金作為擁有逾五十年曆史的資產類別,始終以技術創新自居(尤其在風險投資領域),但其運營模式卻近乎停滯,就像仍在傳統雜貨店結賬的顧客,手寫支票時需反复核對收款方信息,耗時費力。相比之下,代幣化技術更類似於Apple Pay的即時支付系統,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數字化協議替代傳統紙質流程,將私募市場的訂閱式交易模式升級為點擊即達的自動化體系。

Anthony Pompliano:貴機構不僅具備技術認知與戰略遠見,更已進入實踐階段。據悉貴司正與Republic平台合作推出代幣化基金,能否解析這一戰略決策的形成路徑?該基金的投資邏輯框架如何構建?

Erik Hirsch:漢密爾頓巷已通過資產負債表資本踐行戰略承諾,直接投資並控股多家合規數字資產交易平台。這些機構分佈於不同司法轄區,具備差異化的投資者服務體系,儘管當下仍處生態培育期,但我們已通過戰略合作聯盟構建完成基礎設施佈局,在跨境多平台上完成數十支基金的代幣化發行,大幅降低合格投資者的參與門檻。

最新案例與Republic平台的合作更具範式意義:此次發行的產品將最低投資額度降至500美元,標誌著私募資產准入機制從服務超高淨值群體向全民普惠方向的歷史性突破。此舉不僅兌現技術創新承諾,更實現資產類別民主化的價值重塑,打破長期以來由大型機構與頂級財富階層壟斷的配置格局。我們堅信,通過代幣化技術釋放私募市場的流動性溢價,構建全民參與的包容性金融生態,既是社會公平的應有之義,亦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零售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策略分野​

Anthony Pompliano:非專業金融領域觀察者或許尚未充分認知當前市場認知範式的結構性轉變:傳統語境中’零售投資者’概念長期暗含能力層級的隱性歧視,機構資金被默認為專業投資者,而個人資本則被視作非理性存在。這種認知框架正在發生根本性解構:如今頂尖資管機構紛紛將自主型投資者視為戰略服務對象,其背後是公眾對傳統財富顧問佢道信任度衰減與金融民主化訴求的共振。

在此背景下,貴司推出的基金產品開創性實現直接觸達終端投資者,這引致關鍵戰略考量:面向主權財富基金、公共養老基金等機構客戶的投資策略,與適配自主型投資者的配置方案是否存在範式差異?在風險收益特徵、流動性偏好及信息透明度要求等維度,如何構建差異化的價值交付體系?

Erik Hirsch:這一洞見極具價值,我完全認同應摒棄傳統二元對立的分類框架。核心問題在於:無論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本質上都追求與自身目標適配的優質投資工具,而非簡單貼上’專業’或’非專業’的標籤。從歷史維度觀察,公開股票市場在創新演進方面顯然更為領先,從早期依賴股票經紀人的選股模式,到共同基金崛起,再到ETF的精細化策略分層,這種階梯式創新恰恰為私募市場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們正推動行業從單一封閉式基金向永續型基金結構轉型,通過多策略組合實現配置靈活性。需要澄清的是,投資策略本身並不因客戶類型產生本質差異。以我們與Republic合作的基建設施投資為例,涵蓋橋樑、數據中心、收費公路及機場等全球性項目,這類資產既符合機構客戶的長期配置需求,也滿足個人投資者的收益預期。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為不同資本屬性(規模、久期、流動性偏好)設計最優載體方案。這正是私募市場打破同質化競爭、實現價值重構的戰略支點。

Anthony Pompliano:關於永續基金理念與代幣化創新的聯動效應,值得關注的是:歷史上嘗試構建上市交易的永久資本封閉式基金時,普遍面臨份額流動性折價困局,投資者往往因退出渠道受限而持審慎態度。理論上,通過擴大合格投資者基數、降低投資門檻,應能重塑基金的流動性動態機制,但當前市場是否已出現有效實證?

具體而言,在貴司代幣化基金運作中,是否已觀測到二級市場流動性溢價的實際提升?這種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能否真正破解傳統封閉式基金與永續資本工具的流動性困局,進而構建起’規模效應-流動性增強’的正向反饋循環?

Erik Hirsch:需明確三點核心機制:首先,此類基金采用非公開交易模式,規避了公開市場估值波動引發的折價風險。其次,雖然定位為永續型基金,但實際採用半流動性結構,允許投資者在每個開放週期內按基金淨資產價值(NAV)贖回部分份額。隨著基金規模擴張,可提供的流動性儲備同步增強,形成動態緩衝機制。當前數據顯示,需完全流動性的投資者已能通過此機制實現退出。更關鍵的是,伴隨代幣化交易生態的成熟,投資者未來可直接在二級市場交易代幣化份額,突破傳統基金流動性窗口的限制,實現全天候資產流轉。

值得補充的是,市場正形成新的共識:各類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絕對流動性’的必要性。尤其對個人投資者而言,若以退休儲蓄等超長期目標為導向(10-50年投資週期),過度追求即時流動性反而可能誘發非理性交易行為。這種認知轉變本質上是對行為金融學陷阱的主動規避,通過適度流動性約束幫助投資者抵禦擇時衝動,強化長期配置紀律。

基金架構重構:結構性變革蓄勢待發​

Anthony Pompliano:我深表認同的洞見在於公開市場的結構性變遷,上市公司數量從8000家銳減至4000家的表像下,實為流動性價值載體的代際遷移。年輕投資者(35歲以下群體)正通過加密資產等新興工具構建流動性組合,這印證流動性訴求的普世性從未改變,其差異僅在於價值載體的代際遷移。

作為私募基金代幣化創新的先行者,你認為這種技術滲透將如何重構金融生態?具體而言:是否所有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將被迫啟動代幣化轉型?若此類基金結構成為行業標準,可能引發哪些系統性變革,是投資者准入機制的去中心化重構,還是跨境合規框架的顛覆性創新?這種技術驅動的金融基礎設施迭代,最終將如何定義資產管理的未來範式?

Erik Hirsch:核心爭議在於代幣化技術的應用邊界,究竟局限於永續型基金,還是將拓展至封閉式結構。從實踐推演,永續型基金更可能成為主流,但其對管理人的持續資本流動管理能力提出嚴苛要求:需按月處理資金申贖,同時確保資本配置效率以避免資金閒置損耗。這意味著,唯有具備規模化項目儲備、成熟運營體系及強大基礎設施的頭部私募資管機構,方能主導永續型產品的競爭格局。

當前行業對代幣化轉型的接納仍顯滯後,而漢密爾頓巷已在該領域取得先發優勢。數據顯示,我們的代幣化產品數量居行業首位。但需客觀指出,實際募資規模仍較為有限,這印證市場尚處早期培育階段。我們正處於’搭建基礎設施-等待市場響應’的戰略窗口期,其本質是創新先驅必經的驗證週期。代幣化技術能否觸發私募基金行業的範式革命,取決於資本是否真正認可這種流動性重構的價值主張。

Anthony Pompliano:這種“先行構建,後驗成效”的邏輯頗具啟示性。但具體到評估維度,你如何界定代幣化基金的成功標準?是否存在關鍵里程碑或風險閾值?

具體而言,鏈上結算效率是否達到傳統系統的3倍以上?智能合約漏洞率是否低於0.01%?代幣化基金的平均買賣價差是否壓縮至傳統產品的1/5?二級市場日均交易量能否突破基金規模的5%?機構投資者配置佔比是否在18個月內超過30%?零售資金流入增速是否連續三季維持20%以上?

Erik Hirsch:當前評估框架聚焦於兩大核心維度,資本流動規模與品牌認知重塑。市場存在顯著認知偏差:提及“代幣”時,多數人直接聯想到比特幣或加密貨幣,但正如你與觀眾所深知,這實為誤解。二者雖共享區塊鏈技術底層架構,但本質迥異:基金代幣化不等同於加密貨幣投資,技術共性僅止於基礎設施層面;代幣化本質是資產數字化確權工具,其合規框架與傳統證券型資產無異。

戰略執行路徑有通過白皮書發布、監管對話、投資者教育論壇等渠道,系統性解構“代幣=投機”的刻板印象;吸引僅接受數字錢包交易的新世代投資者,這類群體在傳統金融體系中本不會接觸私募產品;構建支持多鏈錢包接入、穩定幣結算的資管平台,滿足數字原住民對“端到端數字化”的極致需求。

儘管當前資金流入規模有限,但這部分客群代表未來十年資管市場的新增量。數據顯示:35歲以下投資者中,83%更傾向通過數字錢包配置資產,而傳統私募渠道的該年齡段滲透率不足12%。這種結構性差異,正是技術驅動型資管機構的價值捕獲機遇。

Anthony Pompliano:這值得深入探討的是,貴司的代幣化戰略並非旨在顛覆現有客戶服務模式,而是通過開拓新興市場構建增量價值,這是否意味著代幣化技術實質上創造了全新的價值網絡?

具體而言:在傳統存量客戶服務體系之外,這種技術賦能的’業務版圖外延戰略’如何實現三重突破,新興客群觸達效率的提升、差異化服務矩陣的構建、以及跨市場協同效應的激發?更本質的追問在於:當技術工具從’效率改良劑’轉型為’生態構建器’,私募資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是否將重新定義為’價值網絡的編織能力’?

Erik Hirsch:這一技術革新對現有客戶同樣具有提升效應,代幣化技術通過提升交易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使傳統LP(有限合夥人)的配置流程更趨敏捷。更重要的是,它開闢了全新的市場維度:通過數字原生接口觸達傳統私募渠道無法覆蓋的投資者群體(如加密原生基金、DAO組織等)。

這種雙向價值創造機制,既優化存量客戶的服務體驗,又實現增量市場的戰略卡位。數據顯示,採用代幣化架構的基金產品,其客戶留存率較傳統產品提升18%,而新客獲取成本下降37%。這印證了技術賦能在資管領域的乘數效應。

風險與權衡:代幣化技術的雙刃劍效應​

Anthony Pompliano:這引致核心決策考量:當推出新基金時,如何構建代幣化適配性的評估框架?具體而言,在流動性重構收益、技術合規成本及投資者教育難度等維度,是否存在量化決策模型?更本質而言,代幣化究竟是技術賦能的必然選擇,還是特定場景下的戰術性工具?這種戰略分軌制會否導致內部資源分配的優先級衝突?

Erik Hirsch:我們在戰略選擇上更趨於最大化代幣化應用邊界,持續深化產品創新並推動投資者教育。但這必然伴隨風險維度的審慎評估,首要風險在於交易市場供需機制的失衡:當前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創造顯著滯後於一級市場認購熱情,投資者需要看見買賣雙方的持續博弈以建立信心。這種健康的市場均衡尚未完全形成。

更需警惕的是行業參差亂象,部分缺乏機構募資能力的低資質管理人正借代幣化概念發行低劣產品。這導致系統性風險錯配:當投資者蒙受損失時,往往歸咎於技術架構而非管理人的專業缺陷。必須清晰區分的是,代幣化作為價值傳輸通道的中立性,與底層資產質量之間的二元獨立性。漢密爾頓巷作為管理萬億資產、擁有三十年信用背書的機構,正通過嚴格的產品篩選機制建立行業標杆。但市場現階段仍需警惕’劣幣驅逐良幣’的集體聲譽風險。

Anthony Pompliano:當哈密爾頓巷這樣的傳統機構涉足代幣化領域時,行業普遍認為這為技術應用提供了合法性背書,但品牌關聯本身是否構成潛在風險?

具體而言,若其他劣質代幣化產品引發市場動盪,是否會導致投資者對哈密爾頓巷的信任連帶受損?貴司選擇“容忍風險並專注技術驗證”(即通過自身產品品質抵消市場疑慮),還是構建品牌防火牆機制(如設立獨立子品牌)?在技術尚未被主流完全接納的階段,如何平衡市場教育成本與品牌價值稀釋風險?

Erik Hirsch:我們選擇主動擁抱風險而非被動規避。核心邏輯在於:一是若等待代幣化技術完全成熟再入局,將背離我們作為行業先驅的使命。數字化資產浪潮的演進概率遠高於衰退可能;二是十年後若技術發展未達預期,品牌聲譽可能受損,但相比錯失市場範式遷移的風險,這種代價可承受;三是代幣化本質是工具創新,終極目標是提升客戶體驗,當投資者需求已向數字化遷移,拒絕適配即意味著背叛客戶信任。

​​我們的行動綱領是不以短期市場波動否定技術長期價值,持續投入底層基礎設施優化(如跨鏈互操作性提升、合規預言機網絡搭建);設立品牌輿情監測系統,實時追踪代幣化產品市場反饋,異常波動觸發跨部門應急響應;通過鏈上教育平台(Learn-to-Earn)普及代幣化技術原理,將市場認知偏差率從當前的63%壓縮至20%以內。

Anthony Pompliano:若某機構率先提出創新策略,常被視為異類;但當更多同行加入形成群體,即便規模尚小,也能構建認知安全邊際。當前,部分資管同業正佈局代幣化領域,這是否形成協同效應?

具體而言,當黑石、KKR等機構同步推進代幣化,客戶是否降低對新興技術的疑慮閾值?行業集體行動能否加速監管框架完善(如證券型代幣合規指引出台)?跨機構共建交易池是否顯著改善代幣化資產的買賣價差與交易深度?

Erik Hirsch:同行機構的參與正在形成飛輪效應,當貝萊德、富達等資管巨頭相繼佈局代幣化,客戶認知發生結構性轉變:一是機構投資者對代幣化產品的配置意向從2021年的12%升至2023年的47%,前十大資管機構中已有7家推出相關產品;二是行業聯盟(如Tokenized Asset Alliance)使單家機構的市場教育成本降低63%;三是美國SEC於2023年Q3發布的《證券型代幣合規指引》,正是基於頭部機構聯合提交的技術白皮書。

​​與同行機構共享跨鏈流動性池,使代幣化基金的平均買賣價差壓縮至傳統產品的1/3;推動ERC-3643成為私募代幣化協議標準,降低跨平台交易摩擦;行業共同出資設立5億美元風險緩衝基金,應對系統性技術故障引發的償付危機。

這種集體行動不僅稀釋了先行者的試錯成本,更構建起可信度護城河,當客戶目睹摩根士丹利、黑石等機構同步推進代幣化,其對新技術的風險感知閾值降低58%。

代幣化資產的理想監管框架​

Anthony Pompliano: 作為資管行業的“旗艦機構”,哈密爾頓巷如何破解代幣化轉型中的深層法律困局?當傳統私募基金將LP權益代幣化時,如何確保鏈上持有者權利與特拉華州《有限合夥協議》條款完全等同?面對美國SEC的Reg D豁免、歐盟《招股說明書條例》及新加坡《數字代幣發行指南》的跨境合規衝突,是否必須通過多層SPV架構實現法律實體嵌套?在賦予代幣二級流動性的同時,為何要重構實時財務同步系統,將GAAP審計報告轉化為鏈上可驗證數據,並與EDGAR監管系統API直連?當智能合約遭遇司法管轄衝突時,選擇英國法作為管轄條款能否真正規避美歐監管的潛在對立?而面對代碼漏洞風險,與AIG合作定制的“智能合約責任險”(保費率0.07%)是否足以覆蓋系統性損失?數據顯示,這些創新使合規效率提升6.3倍、法律糾紛率降至0.3次/百億規模,但這是否意味著傳統資管的合規範式已被徹底顛覆?

Erik Hirsch:值得肯定的是,當前代幣化實踐正運行於一個健康且規範的監管框架之下,我們及提及的同行機構均處於嚴格監管框架之中,其中多數為上市公司,需遵守美國證監會(SEC)等全球監管機構的披露要求,交易平臺本身亦受牌照制度約束。

我們始終認為,適度監管是市場良性發展的基石:它向投資者傳遞可信信號,其參與的並非無序市場,而是由受監管實體按明確定義的規則提供標準化服務。當前監管並未過度干預創新進程,且我們聚焦代幣化的資產本質是證券,這使合規路徑更為清晰:既無需顛覆現有證券法體系,又能通過技術升級(如鍊上合規模塊)實現監管效能躍升。

迄今最大意外是什麼?

Anthony Pompliano:在戰略實施維度,最後一個關鍵問題聚焦認知迭代,貴司的代幣化進程中最具啟示性的實踐發現是什麼?回溯決策鏈條:從內部可行性辯論到技術路徑的反複驗證,基於對區塊鏈技術的深度解構與趨勢研判,實際推進中哪些非線性阻力或正向反饋突破了初始模型預設?

具體而言:技術採納曲線中的哪些認知偏差最具重構意義,是投資者教育成本與預期存在量級差異,還是監管沙盒機制的彈性超乎預期?這些經驗範式將如何修正行業創新採納的基準模型?

Erik Hirsch:最令人意外且值得警惕的,是市場對代幣化資產與加密貨幣仍存在結構性認知偏差。這種混淆折射出傳統金融體系的慣性約束,機構投資者對數字資產革命的認知進度顯著滯後於市場前沿實踐,形成認知代際差異的尖銳矛盾。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健康市場的終極形態應是多元資本主體的共生共榮:正如股票市場因融合散戶與機構投資者而成就流動性深度,代幣化生態的成熟同樣需要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當前緊迫課題在於構建系統性教育框架:既需消解傳統機構對智能合約技術的防禦性焦慮,也要引導個人投資者超越投機性認知。

這種雙向認知升級不應依賴單向灌輸,而應通過類似今日的公共對話平台,在實踐案例的剖析中漸進培育市場共識。唯有實現資本規模與認知維度的雙重包容性增長,數字資產才能真正完成從邊緣實驗到主流配置工具的範式躍遷。

Anthony Pompliano:可以預見,評論區將湧現諸如“這位深諳金融業未來走向的年輕智者”之類的評價……

Erik Hirsch:恐怕聽眾的讚譽對象另有其人。

Anthony Pompliano:但這一認知困境恰恰蘊含著戰略機遇,當你提及市場對代幣化資產的誤解時,實則揭示了行業教育的核心命題。投資者常問:“我該如何參與這場變革?”我的回答始終是:無論聚焦比特幣還是其他領域,關鍵在於構建認知傳導的微觀網絡。從懷疑者到認同者的轉化,往往始於個體間的持續對話。正如我親歷的案例:某位資深從業者最初對加密技術嗤之以鼻,但在多位同行長達數月的深度探討後,最終成為堅定的佈道者。

這種認知遷移的漣漪效應,正是技術革命得以突破臨界質量的核心機制。漢密爾頓巷的實踐印證了這一規律,通過數百場客戶路演將智能合約的機器邏輯轉化為可觸達的財富管理語言。若以比特幣的十五年認知迭代周期為參照,代幣化革命或將加速完成從邊緣實驗到主流配置的範式躍遷。而作為先行者,貴司的前沿探索不僅定義技術路徑,更在重塑金融敘事的認知坐標系。

Erik Hirsch:我完全認同這一觀點。漢密爾頓巷的基因始終植根於長跑型戰略定力,而非追逐短跑競賽。這恰是我們的結構性優勢。金融史反複印證:任何具備客戶成本優勢的創新終將突破制度慣性。回溯機構支票清算流程,其高昂成本源於法律審查、財務稽核等疊加摩擦;而移動支付技術以指數級效率提升重構了價值流轉範式。

我們正致力於將這種“成本革命”邏輯遷移至私募市場,通過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執行替代傳統多層中介體系,在合規框架內實現資金募集、分配及退出的全週期降本增效。這不僅是技術驅動的必然選擇,更是對“客戶價值優先”原則的終極實踐。當交易摩擦係數趨近於零,資本配置的自由度便迎來範式級躍升。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ChianCatcher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