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派對:Visa與萬事達會缺席嗎


Web3 錢包若成為新支付標準,潛在受益者是基礎構建者。歷史上,支付方式經歷了從古代紙幣到現代信用卡的演變,Visa 和Mastercard 在這一過程中成功創建了龐大的支付網絡,推動了現代商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區塊鍊和穩定幣的興起,支付模式正面臨顛覆。

區塊鏈技術使交易即刻完成,費用更低(可降至0.1%以下),極大改善商家收款體驗,消除傳統延遲和高額手續費。房企、自由職業者和全球用戶都在逐步接納這種新支付形式。 Visa 和Mastercard 面對挑戰,積極調整策略,通過與區塊鏈機構合作,創建便於使用的基礎設施,降低交易成本並提高安全性。

未來的支付可能將通過穩定幣和智能合約主導,用戶體驗顯著優化。這一轉變不僅影響支付巨頭的角色,也為開發者和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新機會。若Web3 成為支付新規範,傳統支付巨頭仍有可能維持其在基礎設施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Web3 錢包成為新的支付規範,受益者也可能是那些在底層構建軌道的人。

撰文:Prathik Desai

編譯:Block unicorn

從古代中國唐朝的第一張紙幣到功能性支票系統,用了近千年時間。隨後出現了電匯,在19 世紀加速了跨境貿易。但真正改變支付方式的,卻是一個被遺忘的錢包。

1949 年,弗蘭克·麥克納馬拉(Frank McNamara)在紐約曼哈頓的Major『s Cabin Grill 與客戶共進晚餐時,忘了帶錢包。這件事讓他感到尷尬,但也促成了一個創舉,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一年後,他帶著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Diners Club Card——回歸,這張紙闆卡片最終演變為每天處理數十億交易的信用卡網絡。

不久之後,Mastercard(萬事達卡)和Visa 從銀行聯盟和品牌重塑的混亂中脫穎而出,而這主要是出於生存的需要。

隨著美國銀行的BankAmericard(後更名為Visa)在1960 年代逐漸佔據市場,其他區域性銀行擔心錯失信用卡商機。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一組銀行在1966 年成立了Interbank,後來更名為Master Charge,最終成為Mastercard,這使得它們能夠整合資源、共享基礎設施,並構建一個可擴展的競爭網絡。

這場為了保持競爭力的角逐,演變成了銀行業歷史上最成功的合作之一。支付變得更簡單,但更重要的是,它變得「無形」。刷卡或輕觸不僅僅是便利,它奠定了現代商業的基礎。

人們現在可以隨身攜帶購買力。商家獲得更快的支付。銀行獲得了新的收入來源。而中間層——信用卡網絡——成為了世界上最具價值的業務之一。

2024 年,Mastercard 和Visa 僅從支付服務就分別創造了170 億美元和160 億美元的收入。數字交易量每年都在持續增長。

交易量從2018 年的6450 億增長到2024 年的1.65 萬億,增長了2.5 倍。根據Capgemini 的《2025 年世界支付報告》,預計到2028 年,交易量將從2024 年的水平增長70%,達到2.84 萬億。

2023 年,全球約57% 的非現金交易通過借記卡或信用卡完成,這些交易通常需要1 到3 天來結算。每筆交易往往需要經過多家機構,商家才能最終收到款項。儘管如此,這個系統依舊運轉良好。你可以在東京、多倫多或特里凡得瑯(Thiruvananthapuram)使用同一張卡刷卡付款。支付變得無形。

Visa 和Mastercard 實際上從未發卡或保管你的資金。它們擁有的,是建立在互不相識的金融機構之間信任基礎上的渠道。當你刷卡付款時,它們的網絡會決定是否允許交易,匹配正確的賬戶,清算賬單,並確保資金最終轉移。

為此,商家需要支付約2-3% 的交易價值,費用在發卡銀行、收款銀行、處理機構和卡網絡之間分配。作為回報,所有人都能獲得了一個基本可靠的系統。你無需知道誰結算了支付,只要它完成了就行。

作為用戶,你可能對這個過程毫不猶豫。你還記得你上次什麼時候問過你最喜歡的咖啡館在你刷卡後是如何獲得資金的?你付了錢,他們微笑回應,然後生活繼續。但對於商家來說,這幾個百分點加起來可不是小數目,尤其對於利潤微薄的小企業而言。

你有沒有因為用卡支付比現金或其他數字支付方式多被收幾美元而感到沮喪?現在你知道原因了。

想像一下,如果他們可以省去延遲,立即收到付款,而且手續費極低。這就是區塊鏈的前景。 Visa 和Mastercard 正試圖效仿這種模式,或者被其超越。

加入穩定幣後,支付結算的動態進一步改變。在過去12 個月,穩定幣的月交易量已超過Visa。

通過穩定幣,交易可以在幾秒鐘內直接從一個錢包結算到另一個錢包。沒有銀行、沒有處理機構、沒有延遲,只有代碼。在Solana 或Base 等網絡上,費用僅為幾美分,交易幾乎是即時完成的。

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阿根廷的自由職業者已經在接受USDC。匯款平台正在整合穩定幣以繞過傳統銀行系統。加密貨幣原生錢包讓用戶無需卡即可直接向商家支付。

Visa 和Mastercard 面臨的威脅關乎生死。如果全球開始在鏈上交易,它們的角色可能會消失。因此,它們正在適應。

Mastercard 在過去一年中的舉動不容忽視。

它最近與Chainlink 的合作旨在將超過35 億持卡人直接連接到鏈上資產,佔全球人口的40% 以上。該系統利用Chainlink 的安全互操作基礎設施,結合Uniswap 和Shift4 等支付處理器的力量,創建了法幣到加密的轉換橋樑。

此外,它還與Fiserv 合作,並推出了名為FIUSD 的穩定幣,Mastercard 計劃將其集成到超過1.5 億個商家觸點。他們的目標是什麼?讓商家能夠像電子郵件一樣隨時隨地無縫地進行穩定幣與法幣之間的轉換。

通過其多代幣網絡(MTN),Mastercard 還為穩定幣關聯卡、數字資產商戶結算以及代幣化忠誠度計劃奠定了基礎。為什麼要僅僅因為選擇鏈上支付選項就放棄與卡關聯的忠誠度獎勵呢?

對Mastercard 有什麼好處?其實很多。啟用鏈上結算可以通過減少中間商來降低內部處理成本。

Mastercard 在2025 年4 月對Corpay 跨境支付部門的3 億美元投資表明,它們在押注高流量、低利潤的業務,成本效益至關重要。想想跨境支付,這是Mastercard 區別於競爭對手Visa 的關鍵差異之一。 2024 年,Mastercard 的跨境交易量同比增長18%。

它們還在創建新的收費結構:雖然傳統的按筆收費可能會逐漸減少,但現在他們可以對API 訪問、合規模塊或與MTN 集成收費。

與此同時,Visa 與非洲的Yellow Card 合作,試驗跨境穩定幣支付——這是非洲急需的。它與Ledger 合作推出允許用戶使用加密貨幣消費並獲得USDC 或BTC 現金返還的卡。此外,Visa 繼續開發其Visa 代幣化資產平台,旨在使銀行能夠在鏈上發行數字法幣工具。

有了穩定幣結算,Visa 無需通過多家銀行進行交易,也無需承擔那麼多的外匯滑點。這樣做的動機是降低成本並提高利潤率。

兩家公司的理念正在轉變。它們正在將自己編程為可編程貨幣的基礎設施層。它們意識到,未來可能不再由刷卡主導,而是由智能合約調用主導。

這一切的背後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個人因素。

我曾因取消預訂而等待三天才獲得退款。我曾目睹國際自由職業者因電匯延遲和成本而苦惱。我曾納悶為什麼我的返現會在交易幾週後才到賬。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用戶來說,這些低效雖然不方便,但已悄然成為常態。 Web3 現在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

對於支付巨頭來說,最大的障礙將是成本。對於商家來說,傳統的銀行卡交易可能要花費2% 甚至更多。而有了鏈上穩定幣,費用可以降至0.1% 以下。對於用戶來說,這意味著更快的返現、實時結算以及更低的價格。對於開發者和金融科技公司來說,這意味著可以構建無需傳統銀行手續即可直接接入全球支付網絡的應用程序。

Web3 仍將存在其自身的利弊權衡。信用卡網絡提供欺詐保護、退款和爭議解決服務。穩定幣則不然。如果你把資金匯入錯誤的錢包,這些資金很可能就永遠消失了。儘管鏈上資金流動效率很高,但它仍然缺乏我們所重視的消費者保障措施。參議院最近通過的《GENIUS 法案》很可能已經解決了部分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擔憂。

Visa 和Mastercard 沒有坐等時機。相反,它們將這一差距視為機會。通過在穩定幣交易上疊加傳統合規、風險評分和安全功能,它們旨在讓Web3 對普通用戶安全。策略是讓其他人構建協議,然後將使這些協議能夠大規模使用的硬件出售給他們。

它們還在押注交易量。不是投機交易,而是現實世界的用途:匯款、工資、電子商務。如果這些流量轉移到鏈上,幫助管理這些流量的公司將受益,即使它們不再是過去的收費者。

Visa 和Mastercard 希望成為從頭構建此類生態系統的推動者。因此,當你選擇的數字貨幣包需要可信的KYC 層,或你的銀行需要跨境合規時,會有一個品牌化的API 準備就緒。

這對用戶意味著什麼?可能是一個你的錢包像銀行一樣運作的未來。你用穩定幣收款,通過Visa 或Mastercard 界面消費,賺取代幣化的積分獎勵,一切即時結算。你甚至可能不會注意到它經過了哪條鏈。

對我這樣的人來說,經歷過從銀行應用到UPI 再到用加密貨幣買咖啡的種種,吸引力顯而易見:我想要的支付是簡​​單有效的。我不在乎它是代幣還是盧比。我關心的是它快速、便宜,且在交易中不會出錯。如果這些老巨頭能保證這一點,或許它們值得繼續存在。

最終,這是一場保持不可或缺的競賽。如果Web3 錢包成為新的支付規範,受益者也可能是那些在底層構建軌道的人。卡巨頭們在押注,即使貨幣,基礎設施可能仍然屬於它們。

它們希望再次隱身幕後。只是這一次,管道將由代碼構成。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