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導,對多數資深加密交易者來說,“山寨季”幾乎是一個按部就班運行的周期。首先,比特幣上漲,引發市場對數字資產的新一輪關注。資金流入這枚佔據主導地位的加密貨幣,而對「山寨幣」的興趣則逐漸減少。交易者開始尋找其他地方的更高收益,新故事和敘事由此產生。隨後資金輪動到表現落後的幣種,帶來超額收益,這也是投機者在2017-2018 年牛市期間創造“山寨季”這一術語的原因。 7 月14 日,在“加密週”的熱情推動下,比特幣達到新的歷史高點後進入狹窄的交易區間,數字資產的影響力人物和投資者紛紛稱以太坊的突破以及長期低迷的NFT 板塊的反彈是一個轉折點。不過,這一輪週期更多表現為斷斷續續,而非全面的山寨幣繁榮。 XRP 自7 月初以來一度暴漲超過60%,但周三又下跌了11%。 許多最受歡迎的山寨幣屬於一種被稱為“低流通量、高完全稀釋估值(FDV)”的代幣類別。這類代幣通常擁有數十億美元的高完全稀釋估值,但仔細觀察其代幣分配情況會發現,只有一小部分代幣可以自由交易。 這往往使得這些代幣更容易受到市場操縱的影響。這些因素通常在典型的山寨季後期發揮作用——即投機達到頂峰、市場疲勞加劇,價格往往出現反轉。儘管大多數加密交易者現在已經很容易識別這一模式,但希望依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