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如果央行數字貨幣直接運行在ETH等網絡,惠及沒有銀行賬戶的群體實現金融普惠

國際金融論壇(IFF)2021春季會議在北京舉行。在論壇“數字貨幣與未來數字化轉型”環節,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研發需要在七個方面重點考量:

一、技術路線。基於賬戶,還是基於代幣?基於賬戶和基於代幣兩條技術路線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實質上代幣也是一種賬戶,只不過是新型賬戶——加密賬戶。相比傳統賬戶,用戶對加密賬戶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強。

二、價值屬性。央行直接負債,還是運營機構負債?本質區別在於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一欄,記錄的是終端用戶的央行數字貨幣還是代理運營機構的準備金。

三、運行架構。雙層,還是單層?雙層架構正逐漸形成各國的共識。數字人民幣也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個人以為,雙層運營與單層運營也並非二選一的關係。我們可設想,如果央行數字貨幣直接運行在以太坊、Diem等區塊鍊網絡,那麼中央銀行可藉助它們的BaaS服務,直接向用戶提供央行數字貨幣,而無須藉助中介機構。單層運營可以使央行數字貨幣更好地惠及沒有銀行賬戶的群體,實現金融普惠。

四、是否計息。數字人民幣目前不考慮計息。

五、發行模式。發行,還是兌換?區別在於:前者由中央銀行發起,屬於主動供給;後者由貨幣使用者發起,屬於按需兌換。央行數字貨幣的生成是發行還是兌換?取決於它的定位以及貨幣政策的需要。

六、智能合約。數字貨幣不能只是對實物貨幣簡單的模擬,若要發揮“數字”的優勢,未來的數字貨幣一定會走向智能貨幣。當然,前期我們也觀察到一些由於智能合約安全漏洞而引發的系統災難,說明該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改進。所以央行數字貨幣應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基礎上,宜從簡單的智能合約起步,逐步擴展其潛力。

七是監管考量。 、在數字世界中,數字身份的真實性問題、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或涉及更大的社會治理命題,需要我們做深入的研究。

姚前特別表示,已離開人民銀行,所說僅代表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人民銀行,也不代表其現所在機構。 (新浪財經

陀螺財經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