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核心價值在於適應數字時代,以過渡模式,率先開啟數字貨幣的技術探索和形態迭代。
9月23日,由新華網主辦的“2021第六屆金融科技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保險創新研究院、金融科技50人論壇作為學術支持單位。該論壇主題是“服務雙循環、賦能新經濟、數創新未來”,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報告發布等環節,展示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研討如何更好地推動數字化變革、讓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貢獻在於改革現有的銀行賬戶體系,特別是設立共同賬戶和允許簡易開戶等,引入數字技術,強化市場需求。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核心價值在於適應數字時代,以過渡模式,率先開啟數字貨幣的技術探索和形態迭代。
“貨幣是作為商品和服務交換的’一般等價物’被引入經濟社會的。”陳道富認為,貨幣凝聚了一定時期的人類共識,成為普遍信任的載體,具備降低交易費用、以市場化方式實現社會合作的功能。價格是貨幣的表現,貨幣區就是貨幣發揮資源再配置作用的範圍。
陳道富說,貨幣形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工業和服務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金融的普及,社會共識和信任從外在的“物”,轉向無形的“模式”,集中於特定機構。貨幣從“實物資產”轉為無形的“主體信用”。銀行券是市場早期流通的紙幣,經過市場演變和選擇,最終形成當前以主權國家信用為核心、銀行信用為主體的多層信用貨幣體系。
“當前對於數字貨幣的認知,越來越傾向於將基於密碼學的共識機製作為潛在的數字貨幣。”陳道富表示,數字貨幣並不只是信用貨幣的數字化,更可能是數字或算法的貨幣化。
“數字貨幣往往脫胎於數字經濟生態中的應用場景,特別是以支付為支撐的、能解決現實痛點的應用場景。”陳道富說,目前各種私人加密貨幣在特定領域發揮了獨特功能,雖然還不具備完全的貨幣屬性,但都有進一步演進的可能,需高度關注。類似區塊鏈的可信任記錄並轉移記錄的特定算法(實際上是非人格化的規則),有可能替代實物資產、主體信用,成為社會共識和信任的新載體。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