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貨幣數字化到數字化貨幣:數字化時代的貨幣演進

小時候,聽父親講《阿凡提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關於“香味”和“錢聲”的。

阿凡提遇見巴依老爺在吃雞,說道:“好香的雞呀!”

巴依老爺說:“雞的香味是雞的一部分,你手上還有個餅,香味都跑到你的餅裡去了。你聞到了,就要付錢給我!”

阿凡提拿出錢袋,舉到巴依老爺的耳邊使勁地搖晃,問:“聽見了嗎?聽到錢的聲音了嗎?” 巴依對錢的碰擊聲特別愛聽,滿臉堆笑他說:“聽見了,聽見了。”

阿凡提說道:“錢幣的響聲是錢的一部分,你聽到了我就付過錢了。”

隨著移動支付時代的到來,你有多久沒有聽到硬幣在你口袋裡碰撞的聲音了?你的衣服或手包裡還有錢包和紙幣嗎?你有多久沒有見過紙幣的模樣了?

以前上公交車,聽到的是一枚枚硬幣投入票箱時,那清脆的“噹啷”聲。而現在聽到的,卻是手機支付的“叮”和“叮咚”聲。如果阿凡提現在碰到巴依老爺的質問,他該如何應答呢?

貨幣,從物理載體的有形現鈔,發展到虛擬的電子化貨幣,如銀行電子存款、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其發展演變的規律和動力在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合規監控。和紙幣相比,數字化貨幣支付成本低、便攜性強、效率高。同時,印刷成本為零,且可以規避假鈔,這無疑給國家節約了大量的生產資源和管理成本。

2014年的“雙12”,是貨幣數字化值得記錄的里程碑。從那時起,二維碼支付開始大規模線下推廣,催生了無現金交易的廣泛發展。人們慢慢開始熟悉移動支付,錢包也慢慢變成電子錢包,和手機合為一體。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老百姓跨越了刷卡時代,直接進入了刷碼時代。和攜帶銀行支票和信用卡相比,掃碼支付操作簡單,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了。

隨著無現金支付方式的擴大,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貨幣數字化正在走向數字化貨幣。 202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出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這將為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保障。貨幣數字化和數字化貨幣,只是數字化換了位置,從後綴變成了前綴,但完全不是一回事。央行的數字貨幣絕不僅是法幣的數字化,就像數字資產不僅僅是資產數字化那麼簡單。那麼,未來的數字化貨幣會是怎麼樣的?

和貨幣數字化不同,數字化貨幣最大的特點是自帶場景。當數字化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它們就會合成一個個場景。

原來的人民幣現鈔是不可能規定:某一張紙幣,只在固定的場景,有指定人選去使用的。但數字化貨幣也許可以做到,我們可以把這個數字化貨幣定向發放到指定的賬戶,然後設計規則,制定此貨幣的使用條件和用途。

舉例來說,現在市政府相關部門給救助對象發放救助款項,途徑是救助對象按照條件申請,通過層層審批核對,最後拿到了一筆救助款。但當他拿到這筆款項後,他如何使用,是無法監管的,他可以一下子揮霍一空,甚至可以去賭博。而數字化貨幣是可以規定用途的,這筆錢只可以購買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規定救助對像只能在指定的扶貧超市使用,或一個月使用的金額和次數。

這並不是天方夜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正通過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系統Building Blocks,為約旦的近萬名難民服務。負責此項目的創新實驗室主管Bernhard Kowatsch表示,該項目消除了98%的銀行交易費,為他們節省了近15萬美元的預付卡支出費用,而這筆節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更重要的是,數字賬戶可以避免此前難民身份證被當地部落首領搶走後冒領造成的腐敗問題。 WFP現在還可以直接與本地零售商溝通,借助電子交易,獲得援助接受者購買食物商品的流水。

我們可以再設想一個場景:新冠疫情以來,經濟受到極大創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區政府紛紛通過發放消費券來作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的重要方式。現在的消費券發放,都是民眾提前去某一個銀行或互聯網平台搶券,然後去消費抵扣,往往會發生想用券的人沒有搶到券,而搶到券的人沒有去消費的情形。

如果用數字化貨幣的思路,則可以變“後補貼”為“前補貼”,因為數字化消費券是不需要印刷和發放成本的,完全可以投放到每一個市民的電子錢包,然後和現有消費券一樣,規定一個時限內的政府消費券補貼總額。這樣,每個人都有消費券,而且只有使用的那一刻才“支付即結算”,後台只需要提醒民眾整個消費券補貼池裡面還有多少餘額。在消費券的設計上,甚至可以指定場景,哪些消費券是用於購買超市物品,哪些是購買車輛等大宗消費,哪些是購買電影票或景區門票等娛樂消費。

如果這個思路可以實現,那麼很多應用場景都可以重新設計。當一個政府需要用大學生租房或交通補貼來吸引應屆畢業生落戶的話,原有的方法是來一個,核准一個,發一筆;現在則可以給全國所有符合條件的大學生的電子錢包賬戶裡面都預先發放一筆補貼款,設定好智能合約,只要大學生落戶,即可觸發補貼,可以瞬間到款。當政府要給特定人員發放補助,也同樣可以根據數據庫,定向按月補貼,並指定使用用途和期限。當政府要鼓勵企業科技創新,設計特定財政補貼政策時,同樣可以先給到一筆數字化貨幣到指定賬戶,只要是符合條件,科技中小企業就不會與政策紅利擦肩而過。

如果腦洞夠大,那麼在租房的時候,就可以把一次性押金寫進智能合約,到期自動以數字化貨幣的方式原渠道退還;去醫院看病,也不用頻繁往返支付,只要你的電子社保卡上有金額,就可以憑藉電子處方,直接扣款;如果你買了商業醫保,憑藉醫院的電子病歷還可以自動賠付;諸如此類,將來得以實現,都在於數字化貨幣是一種可編程的貨幣,具備智能合約特性,有極強的擴展能力,可以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相對於傳統貨幣,這是最大的價值創新。

作為硬通貨,傳統貨幣可以交換任何商品,使用場合不受限制,但卻不攜帶信息,無法追溯。當你把一張100元的紙鈔交給銀行時,你會發現:你可能這輩子也不一定再有機會見到這張編號的紙鈔,哪怕你下一秒去ATM提款,拿到的也是另一張同等面值的紙鈔。事實上,銀行拿你的錢,做了什麼你並不清楚。在數字貨幣時代,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的控制權不發生轉移,只要你持有私鑰。同樣,由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化貨幣可以攜帶信息,除具備原有的記賬、支付、儲值等功能外,還能夠實現貨幣全生命週期的全量數據管理。也就是說,央行將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可以控制貨幣的創造、流通、回籠。

數字化貨幣和現有的移動支付也有區別:移動支付使用時必須接入網絡,數字化貨幣離開網絡照樣可以使用。數字化貨幣的數據不會被商家窺探,保障了用戶的安全性和匿名性;同時,數字化貨幣等同於現金,不會產生交易費用。做個不太精確的比喻,移動支付(如支付寶、微信)是“錢包”;數字化貨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裡面的“錢”。數字化貨幣發行後,我們仍可用微信和支付寶支付,只不過“錢包”裡裝的內容增加了人民銀行的數字貨幣。

2020年12月,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在繼第一批深圳、雄安、蘇州、成都等5個區域封閉測試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等6個第二批試點。測試內容主要集中在零售支付場景,覆蓋了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府服務等多個領域。條碼支付和近場支付等多元支付方式並存,可以滿足當前消費者對支付便捷、高效的需求。
讀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擔心,如果使用數字化貨幣,會不會以後再也無法使用紙幣了呢?其實,數字化貨幣再有優勢,也只是貨幣形態的一種補充,它會與實物人民幣長期並存。不過,它會是我們邁入數字經濟世界的另一把鑰匙。

作者:胡逸,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