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網絡犯罪和網絡安全威脅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2020 年之前,將流程數字化的公司與仍然堅持傳統實體系統的公司之間存在分歧。然而,根據麥肯錫的說法,COVID-19 攻擊促使幾乎所有持觀望態度的公司立即投入到數字化礦池中。
早些時候,數字化被認為是必要的,因為公司之間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以提供更高的便利性以及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據阿拉伯商業報導,Covid-19 的爆發將這種必要性轉變為生存問題。結果,未能迅速適應並改造其運營的企業在嚴酷的封鎖和商業限制下面臨垮台並最終消亡。
然而,隨著數字化步伐的加快,相關的互聯網犯罪以及相關的網絡安全威脅和成本也在增加。如今,每個個人和組織都容易受到隱私侵犯和數據洩露的影響,從而造成指數級的經濟損失。然而,這是眾所周知的真理。真正的問題是,即將到來的一年將在互聯網安全方面推出什麼?
但是,在我們討論2022 年互聯網安全需要注意的關鍵方面之前,讓我們先看看最近震驚世界的大規模互聯網攻擊。
最近的重大網絡攻擊
根據Packetlabs 的數據,在Covid-19 的早期階段,與互聯網相關的犯罪在美國飆升了300%。更不用說今年剩餘的活動了。同樣,網絡犯罪雜誌報導稱,各種互聯網攻擊造成的損失約為6 萬億美元。
以下是今年成為頭條新聞的一些備受矚目的互聯網攻擊:
3 月,供應鏈上的網絡攻擊導致澳大利亞證券投資委員會和安全軟件公司Accelliond 等知名實體的機密數據最終洩露。臭名昭著的網絡犯罪組織REvil 對計算機硬件大亨宏碁發起了勒索軟件攻擊,最終導致敏感數據洩露並勒索5000 萬美元贖金。龐巴迪是一家航空航天公司,由於其第三方文件傳輸系統遭到網絡攻擊,其員工、客戶和其他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機密數據丟失。據BBC 新聞報導,美國最大的石油管道Colonial 遭到勒索軟件攻擊,最終導致管道關閉數天,並以贖金的形式一次性支付了大筆款項。 2022 年互聯網安全的三個關鍵點
現在基地已經建成,讓我們預見2022 年會帶來什麼:
1. 勒索軟件攻擊增加
從上面上架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公司遇到的最普遍的攻擊是勒索軟件攻擊。網絡犯罪分子採用各種眾所周知的方法來訪問公司係統並加密貨幣敏感信息。如果沒有及時支付贖金,他們就會威脅要洩露數據。根據目前的分析和觀察,預計這一趨勢將在2022 年繼續下去。
根據2021 年的SonicWall 網絡威脅報告,勒索軟件攻擊在2019 年上漲了62%。觸發絕對是Сovid-19 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將所有公司程序轉移到網上的動力。在與大流行相關的混亂和不確定性中,許多小公司和大富豪沒有足夠的注意力來充分保護自己免受網絡攻擊。
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甚至大型組織都需要時間來弄清楚如何抵禦日益增長的衝擊。因此,我們應該期待2022 年發生更多引人注目的勒索軟件攻擊。
2. 釣魚攻擊將迎來新的轉折
雖然整個公司將主要面臨勒索軟件攻擊,但他們的員工以個人身份將遭受更多的網絡釣魚攻擊。在此類攻擊中,網絡犯罪分子通常會起草一封看似來自真實組織的電子郵件或消息。這些人甚至會購買域名並創建看似權威的網站來引誘他們的獵物。
然而,到2022 年,我們將看到大多數這些網絡釣魚電子郵件將利用個人對新冠病毒和不確定性的恐懼。肇事者將起草看似真實的電子郵件,這些電子郵件來自合法組織,要求提供個人信息以用於分發疫苗。人們將落入他們的手中並損害大量私人和公司數據。最容易受到這些攻擊的群體將是在家工作的力量。
為了識別發送電子郵件的個人的真實性,我們建議人們使用Nuwber 來驗證發件人的身份。只需在搜索欄中輸入發件人的全名或他們提供的聯繫方式,然後按“輸入”。仔細檢查結果並向有關當局報告任何可疑情況,以便採取適當的措施。
3. 繼續在家工作及其挑戰
也許如果有什麼可以被稱為Covid 的“積極成果”,那就是在家工作的機會。儘管這是對嚴格的封鎖限制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大流行的傳播的最初立即反應,但它已分別成為員工和雇主最喜歡的工作津貼和成本節省。
在這一點上,像微軟這樣的巨頭透露,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將繼續提供在家工作的機會。然而,這種便利帶來了一個突出的互聯網安全威脅。這是因為公司通常有專門的IT 安全團隊或至少有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他們會勤奮地部署一些合適的安全措施。另一方面,員工將無法自行採取必要的步驟。
因此,犯罪者將利用員工個人設備的漏洞,這將導致個人和公司數據的洩露。
因此,在2022 年,隨著在家工作的繼續,由此產生的互聯網安全挑戰只會加快步伐。
總的來說,互聯網安全和相關犯罪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現實世界中的威脅一樣。因此,個人和公司與其抵制即將到來的互聯網相關威脅的大幅上漲,不如採取謹慎和預防措施。上述三個互聯網安全趨勢應該足以決定要實施的預防、檢測和糾正控制措施。
本文已根據Socialnomics 的披露政策發表。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SOCIALNOMICS。版權歸作者Socialnomics Trend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