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解析​「元宇宙」的本土模式和DeFi發展路徑

去中心化的實現程度在不同國家可以不同。

作者:鄭磊寶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2021年是“元宇宙”話題爆發的一年。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疫情影響,更多地轉入線上進行,線下場景被數字化,上網人數和平均在線時間快速增加,線上交易規模大幅增長,現實世界正在加速向虛擬世界擴展,而“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務正在打通元宇宙與現實世界。

寶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北大金融評論》上撰文指出,DeFi需要在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中,才能得到發展壯大。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在一些交易上仍存在瓶頸問題,聯盟鏈將是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社會環境下應用的最現實、成本最小,也是阻力最小的途徑。我們需要釐清元宇宙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讓現實世界能夠更流暢、順利地過渡到虛擬數字世界,而不是將一切寄託在在中短期無法實現的去中心的社會改造過程之中。

本文即將刊登於《北大金融評論》第10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去中心化”思潮再次發酵,很多人對中心化的經濟金融體系失去了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以比特幣為代表、區塊鏈公鏈技術支撐的“去中心化”加密幣逐步興起,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炒作高潮。 2021年4月全球加密數字幣的總市值增長到19722億美元,是一年前的近10倍,比特幣每季度成交額已經超過PayPal支付平台62%,每天有近百萬筆交易。 2015年第二代加密幣以太坊上線,網上交易量增長了33倍,每天交易數百萬筆,而且主要源於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務。 Uniswap每天有超過10億美元交易,Aave、Compound和BondAppetit等去中心化借貸服務的市場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

DeFi目前雖然只佔傳統金融市場萬億美元的一個零頭,在國外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認為它在國內的發展空間也很大。但是,鼓吹者忽略了一個關鍵區別,即去中心化金融需要在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中,才能得到發展壯大。歐美更為寬鬆的監管和自由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給了DeFi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然而,隨著其規模和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大,一些國家也將逐步收緊監管,比如今年美國國會議員提出的“安全港”法案,就是在現有監管法律之外,為DeFi量身定制的一個有限期“沙盒”測試環境。而我國對於“去中心化”區塊鏈在金融方面的應用一直是非常嚴格的,加密幣、ICO等都遭遇了各部委聯合禁止,在“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裡也曾提出任何單位和個人禁止製作和發售數字代幣。近期有央行官員的表態更為嚴厲,明確提出虛擬資產的非金融屬性,引導市場放棄“無政府、無中心”的幻想,合理使用虛擬資產成果。

區塊鏈技術不是一個完全“中性”技術,其背後的理想就是用技術手段構建去中心化的社群,在這樣的社群裡,可以對等、開放、自由、匿名、可追溯、去信用、免中介進行各種社會經濟政治活動。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活動,從發行個體虛擬數字幣、建立去中介金融服務、社交到投票,幾乎無所不包。從比特幣開始,去中心化應用已經擴大到了金融、網絡遊戲和社交,又將這些全部納入了“元宇宙”這個虛擬數字世界的概念之中。無論區塊鏈、DeFi還是元宇宙,完全去中心化都是它們的共同訴求,似乎做不到這一點就不算成功。我們有必要從根本上理清這個概念。

完全去中心化社群和烏托邦

2021年是“元宇宙”話題爆發的一年。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疫情影響,更多地轉入線上進行,線下場景被數字化,上網人數和平均在線時間快速增加,線上交易規模大幅增長,現實世界正在加速向虛擬世界擴展。一般觀點認為元宇宙是指一個虛擬空間。有人提出元宇宙是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是架構於現實邏輯之上的超大虛擬空間,是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性虛擬空間(包括VR、AR和Internet的總和)的融合創建。

元宇宙為虛擬現實、區塊鏈、數字貨幣、加密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了一種可視化、沉浸式的應用場景。在一些理想主義者眼中,元宇宙代表“分佈式的網絡,去中心化的組織,自治的社區,加密的銀行網絡,可信任的人工智能,沉浸式的體驗,不受限制的交流、流動與暢想……”也有人認為元宇宙復刻了人類社會,而且能夠提供更強大的能力和更好的體驗。

人類社會的去中心化實踐歷史悠久,卻幾乎找不出可以大範圍推廣的成功案例。從區塊鏈技術上講,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本身俱有一些當前難以克服的問題,如,公有鏈技術尚不成熟,在執行交易時存在物理性能限制,再如,當公有鏈上的治理或市場共識崩潰時,其Token的價值可能瞬間歸零,此時形成的數字資產或財富損失,可能會對虛擬數字社會造成重大衝擊。以2003年林登實驗室推出了具有元宇宙雛形的“第二人生”為例。在遊戲裡,用戶有自己的虛擬身份,還能創建組織和商品,同時使用一種叫林登的貨幣進行各種交易。 2006年,林登幣可以與美元互換,用戶規模迅速膨脹,平台開始超發林登幣,引發了劇烈通脹,摧毀了“第二人生”的虛擬世界。

虛擬數字世界是真實物理世界的擴展,是對現實世界的數字化映射。它的作用應能讓人類在數字世界中更有效地完成協作和創新,提升現實世界的公平和效率。它不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即後者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前者的全部功能,更不可能替代前者。人類不應脫離現實世界而沉溺於“虛擬世界”,因為虛擬數字空間並不是一個可以自我滿足的經濟環境,目前尚未出現完全可以在虛擬數字經濟圈裡獨立運營的商業模式。例如,XR技術應用也都立足於將實體經濟圈映射到虛擬數字經濟圈,提升消費者體驗,促進實體經濟圈的消費。虛擬數字空間確實擴大了人類的能力範圍,增強了體驗感,虛擬數字空間的產品創造和交易產生的盈利,仍主要用於換取物質需求的滿足。目前幾乎所有使用自定義遊戲幣的遊戲,無論採用傳統技術還是區塊鏈技術,都無法避免需要和法幣兌換才能實現收益。在中國,這類虛擬收益受限於法律規定,不能直接兌換,元宇宙經濟和現實經濟的邊界並未實際形成,其相互影響也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在一些交易上仍存在的瓶頸問題,使用聯盟鏈可以得到解決。而且,聯盟鏈更近似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即在相應的機構組織內部,各個節點可以是完全對等的,加入和退出必須得到授權,在機構內部執行各節點達成共識的規則,各個節點了解彼此,違規或作惡的代價較大,有維持內部共識的強烈動機。各個機構組成了更大的利益相關者聯盟,這個聯盟不是簡單的劃分為去中心化的或是中心化的網絡。它們不是完全中心化的,而是不同子網絡之間相互鏈接的社會化網絡結構,只需要用跨鏈協議就可以把所有子網絡鏈接起來,就可以在元宇宙復刻出一個現實社會經濟架構。目前看來,這是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社會環境下應用的最現實、成本最小,也是阻力最小的途徑。我們需要釐清元宇宙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讓現實世界能夠更流暢、順利地過渡到虛擬數字世界,而不是將一切寄託在在中短期無法實現的去中心的社會改造過程之中。

DeFi落地與本土環境

DeFi是DecentralizedFinance的縮寫,即去中心化金融,是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應用。 DeFi服務由運行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即協議)自動執行,代碼和交易數據可供調閱和審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傳統金融服務中由於人為失誤所導致的低效或風險。但是一些交易因智能合約的局限而無法順利進行。

DeFi具有多層架構。各層級之間相互依托,並創造出一個開放的、高度可組合的基礎設施,讓每一個人都可在其基礎上搭建、輕微改動或使用其他部分。目前,DeFi實現的主要金融應用包括開放借貸協議、去中心化交易、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衍生品與中心化市場預測、聚合收益理財、預言機、穩定幣、NFT等等。

表1簡單列舉了DeFi和傳統金融服務的一些區別。其中最核心的是兩項:完全開放和絕對自由。 DeFi致力於對所有人平等開放任何金融服務,任何人可以自由創建金融服務,並自由創建、發行和交易金融資產。從金融行業實踐和基本的監管要求來看,上述主張是不現實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並不是所有金融產品和服務都可以向所有人開放的,比如一些高風險產品,參與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資質,這是對客戶提供的保護性措施,是金融業必須承擔的一部分社會責任,也是為了防範發生影響較廣的金融風險,降低財富損失。這也是一些金融服務必須進行盡職調查,設定准入門檻條件的原因。另外,在幾乎所有國家,金融業都屬於特殊監管行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有些業務是嚴格受控的,比如發行貨幣,而在中國,資本項下還未開放,跨境資金流動也是受法律限制和保護的。一般來說,隨著金融深化和開放,准入限制會減少,但是監管永遠都存在,在實踐中不可能存在允許任何人自由創建金融服務和發行金融資產的做法。這也是國際共識和慣例。

去中心化的實現程度在不同國家可以不同。比如,在一貫對商業活動持較寬鬆態度的美國,改名為Meta的臉書就有很大機會構建起一個大規模元宇宙虛擬社區。臉書開始時提出的Libra計劃,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可以在可視化的空間裡購買商品、遊戲服務甚至是有型資產。該計劃在歐洲遭遇了很大阻力,很難在歐洲地區推廣,最終轉移回美國,改名為Diem。憑藉臉書全球29億用戶,它能提供一個超越中心化互聯網的平台。除此之外,一些國家允許在藉貸、支付、交易平台等方面使用DeFi服務。如Alameda Research做的首筆銀團債務高達10億美元。實際上,在這些國家,一些DeFi服務確實已經打通了元宇宙與現實世界。一些數字貨幣、虛擬資產也模仿現實金融體系的要求,建立了資產儲備製度,將數字貨幣、虛擬資產、虛擬商品對應一定比例的現實資產、商品與服務。用戶持有的數字貨幣可以兌換成美元、房地產抵押債券,用戶在線上投資的房產通證可能對應加州某市的部分房產,用戶購買的某種虛擬商品可以在線上直接收看某位歌手的演唱會。但是,加強監管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要求銀行持有高風險加密資產需提供最低100%對等的資本金。英美等國監管機構要求實行強制性KYC以防止金融犯罪。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