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譽代幣Web3 世界的社交名片?

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在以社區為本的去中心化元宇宙中,我們應如何更好地建立聲譽機制、認同機制和獎賞機制。

* 譯者註

影響力、活躍度、參與度(按優先級排序)構成個人聲譽的組分和衡量指標;地位、特權、獎賞則構成個人聲譽賦予個體的正向反饋。

作為生活在等級制度之下的“猴子們”,人類天生趨於尋找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既想方設法合群,又想要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我們穿梭於各式各樣的社區,並以多種截然不同的身份示人,由此學會瞭如何在不同的等級制度下靈活切換。

每個社區都有其特定的等級制度,規定了成員如何建立聲譽、積累社會資本、獲得社區認可和獎勵。為了幫助成員們融入社區並有機會脫穎而出,社區通常會建立一套內部規範,並設置相關的”入會證明”和”參與證明”。在共識機制(Proof of X)下,成員可以通過出示”能力證明”、”活躍證明”等,不斷積累社會資本。 “Proof of X”中的”X”可以是任何合規的行為,或是任何對社區及其願景有價值的貢獻。

針對”如何建立社會資本的積累、認可和獎賞機制”這一問題,Web3 將給出全新的更優解。得益於”去中心化”的本質屬性,Web3 採用的”Proof-of-X”共識機制不會由單一的中心化平台或中間商全權定奪。社區可以通過協商,重新定義一套專屬的”Proof-of-X”機制。通過利用代幣和智能合約,這一機制可映射於不同的聲譽和獎賞模型,以保障激勵標準的一致性以及價值總和的最大化。

誠然,聲譽和地位是社會階級的兩大參考指標,但這並非”零和遊戲”。雖然不得不承認,其中包含遊戲化的機制,即人們渴望提升自己在社區領袖榜中的排名,並向其他成員展示自己的成就徽章。此外,大多數社區確實遵循著1/9/90的規律 [1],即只有少部分人在做出實質的、有價值的貢獻。

但我相信,成員的交叉背景和多樣化的技能會為社區的發展賦能。扁平化社區通過對成員的多樣化貢獻設立認可和獎賞機制,可以激勵更多成員參與進來,實現包容性發展。有別於專項排行榜或單維的積分系統,這一模式可以吸引成員參與更多樣的活動,擔任各式角色,並獲取相應的”徽章”。社區將徽章或代幣認作一種”社會信號”,用以表徵成員的特定貢獻或成就。同時,它們還會與一些權限和特權掛鉤,比如,部分功能和福利僅供達到一定地位或聲譽等級的成員享受,以及特定的治理權和身份只向活躍成員和貢獻者開放,這本質上賦予了他們更高的地位。

雖然這些”聲譽代幣”表徵著各種不同的貢獻或成就,但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是非同質化、且不可轉讓的。賺取這些代幣的唯一途徑就是付出勞動、做出貢獻,花錢購買或交易置換都是行不通的。它們既不能被轉讓給其他成員,也不能被放到其它社區中循環利用,因為它們所表徵的貢獻和成就均基於各個社區的內部規範和等級制度。不過,”聲譽代幣”作為一種”社會信號”,也能夠在單個社區之外發揮作用。它們被載於社會圖譜和履歷中,形成了Web3 世界特有的去中心化、可移植的身份體系。當社區間產生交互,他們可以分別根據各自的成員等級和”聲譽代幣”定義不同的價值和功能。

不存在一個衡量價值的萬能公式,但我還是嘗試歸納了一個模板,將衡量標準拆分為三個板塊:參與度,活躍度和影響力。畢竟,任何社區的潛在社會價值和金融價值,都可以用”社區活躍度”這一坐標系進行評估,橫軸代表社區廣度(用戶數量),縱軸代表用戶參與度。

在最初階段,成員的”主動參與”就能被算作一種有價值的貢獻。通常,一個項目或平台的活躍度會採用日活躍度(DAU)或DAU/MAU(日活躍度和月活躍度的比值,代表社區相對活躍度)加以衡量。成員的參與——哪怕只是”被動參與”——已經傳達了他們對社區的興趣和關注,並為社區的整體影響力做出了貢獻。

然而,只有激發”主動參與”才能將社區的集體力量最大化。 “主動參與”有很多種形式,但通常從增進成員與社區的聯結開始(比如參與內容輸出和內部溝通),再逐漸讓他們進行自主創作和聯合創作,繼而主動參與社區輸出,共同提升社區價值。

然而,不同活動的價值權重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對信號進行去噪。在智能合約中建立正確的公式,就可以構建一套聲譽系統,自主識別社區內部定義的具有價值、產生正向反饋的活動。換言之,平台會依據成員實質創造的價值來頒發積分。在這樣的聲譽體系中,影響力的價值權重大於活躍度,活躍度的權重又大於參與度。

該體系除了幫助成員建立聲譽和賺取代幣之外,更重要的是對長期持續的貢獻者和活躍者保持激勵。任何聲譽積分系統中都需要引入折舊機制,即在構建聲譽和分配價值的過程中,要將影響力、活躍度和參與度的新近度作為關鍵的加權因素。因此,如果成員的活躍度和參與度出現明顯下滑,將失去原先的地位和相關的所有福利。這個模式類似於現實中的忠誠度計劃:你只有持續賺取獎勵,才能一如既往地享受特權。

那麼,是否可以將非同質化的聲譽和同質化的獎勵解綁,讓社區成員共享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呢?雙代幣體系給出了解法。

在雙代幣體系中,積分與代幣共存,且社會資本可以映射為金融資本和股權。社區通過發行”等級代幣”以表示對貢獻的認可,該代幣可被視為一種個人的聲譽信號,對其他成員和社區公開可見。同時,社區還會分配”獎勵代幣”這一同質化的獎賞,成員可以將它們兌換成現金或其它想要的東西,也可以換取一些額外的特權。

在雙代幣的結合之下,平台可以展示對參與者的高質量貢獻(如內容創作、審核治理、社區建立和宣傳推廣)的認可並給予激勵。它們構建了一個雙重激勵體系,有助於促進參與和共創。通過發行”聲譽代幣”和”獎勵代幣”(兩者均為社交代幣),成員和創作者將共享其所創造的社會資本和效用價值。代幣化的社區將彌合現存的創作者經濟,使其成為真正的所有權經濟。社區成員、消費者和粉絲都可以和自己喜歡的偶像、創作者及品牌建立直接聯繫,並在集體共創的價值中分到一塊蛋糕。

在Web3 的世界中,去中心化的身份體系會追踪記錄每個人在社區中的動向、貢獻和成就(包括URL 和IRL),並形成一個不可篡改的記錄冊,其中記載著”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立場”。這意味著我們在某個社區中的貢獻可以被匯總並應用到更廣泛的場景。

在去中心化的時代,相互貫通的聲譽體系意味著用戶能夠跨社區或跨平台地利用自己積累的聲譽值。不過,由於社區架構各不相同,聲譽機制大多局限於各自的自治生態。如果可以更立體且真實地呈現個體的身份和立場,那麼,聲譽和社會資本也可以有機會實現跨社區、跨平台、跨應用的”套利”。為了實現這種交互性,需要設立統一的標準,允許人們展示自己的數字身份集合,並且能夠針對多面立體的個人履歷和聲譽信息進行多因素分析。

總而言之,相比於你的外貌、種族和性別,人們更關心”你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只要你做出了貢獻,就一定有機會收穫你應得的認可和獎勵。

FOOTNOTE

[1] 譯者註:這一假說由Jakob Nielsen 在2006 年提出,指在網絡社區中,90% 的參與者只看內容而不參與互動,9% 的用戶會參與討論,只有1% 的用戶會創造內容。

翻譯:PonziCurator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