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為什麼看好Web3 華人創業者?

華人項目和創業者憑藉自身的優勢,在Web3 領域會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原文標題:《做多應用層,做多Web3 華人創業者! 》

不知何時起,Web3 華人創業項目成為了「土狗」的代名詞。

一級VC 投資者問,項目是中國人做的麼?是的話,那麼投資得謹慎點,或者估值得低點。

二級市場投資者問,項目是華人項目麼?是的話,那麼得跑快點,華人項目都喜歡割一把就跑。

當「Web3 與中國無關」在朋友圈刷屏,那麼恰恰說明,「Web3 與中國人息息相關」。

在Web3 華人創業者的冰點時刻,我們旗幟鮮明地喊出口號:

做多應用層,做多華人出海創業者!

看多應用層

我們的老讀者應該熟悉,我們此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加密英雄,中國斷檔》,文中提出一個可能「政治不正確」的觀點: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Crypto,中國人或者說華人不擅長底層基礎設施與協議,優勢在於應用層,尤其是和人性相關的領域,比如開賭場、做社交、做電商、搞遊戲……

Web2.0 時代,中國互聯網在應用層的成功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TikTok 橫掃全球,4 年時間,躋身全球APP10 億MAU「俱樂部」;《原神》問世半年即登上了全球RPG 手游收入最高的寶座,米衛軍(米哈遊的粉絲)遍布全球…… 在Web2.0,華人應用可以「稱霸全球」,那麼Web3.0 時代,華人同樣可以。

在加密世界,一直有一種「重協議,輕應用」的思潮,這或許和「胖協議」的投資理論有關。

2016 年,還在USV 的Joel Monegro,發表了名為《Fat Protocols》(胖協議)的文章,核心思想是:區塊鍊和互聯網價值捕獲模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價值大多被應用層捕獲,比如Google、Facebook、阿里、騰訊等,而為互聯網提供支撐的TCP/IP、HTTP 等底層協議並不能捕獲價值。

區塊鏈則相反,價值將集中在共享協議層,只有小部分價值分佈在應用層,由此有了「胖」協議和「瘦」應用的說法,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公鏈投資熱潮。

現在回頭來看,Layer1 的確是過去幾年最大的Alpha。

但是,胖協議一定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麼?

我看未必。

首先,協議和應用不一定是「胖」和「瘦」的關係,而是「前」和「後」,先有基礎設施的完善,再有應用層的繁榮。

因此,與其說是Layer1 捕獲更多價值,不如說L1 本身的要求就是「足夠大,才能足夠安全」,特別是在POS 成為主流共識機制的當下。

當公鏈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L1 會逐漸成為新的Beta,應用層才是新的Alpha。

原因很簡單,未來,Web3 的敘事想要一直延續發展,那麼一定需要更多的用戶,「出圈」成為新的挑戰。

應用捕獲用戶,相比協議只能通過一套既定的規則實現價值捕獲,應用更容易建立用戶信任、強化用戶黏性,用戶跟隨應用,而不是協議。

只要有了足夠多的用戶,那麼應用就有了與L1 叫板的資本。

一方面,應用可以擺脫單一鏈的約束,多鏈擴展。

更重要的是,當超級應用誕生,為協議層貢獻了海量的用戶流量與資金,但又不得不給協議「交稅」,那麼超級應用就有動機分叉協議,自成一鏈,把自己打造成基礎設施,原協議根本無力阻止。

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當Axie Infinity 用戶量足夠大,一條服務於Axie 的以太坊側鏈Ronin 應運而生;

DeFi Kingdoms 成為了Harmony 鏈上的絕對流量霸主後,選擇與Ava Labs 合作,推出Subnet(子網) DFK Chain;

Yuga Labs,在Otherside Metaverse 發售造成以太坊網絡嚴重擁塞後,提議Apecoin DAO 創建自己的鏈……

未來,Web3 是應用層的舞台,打造能破圈,捕獲大量用戶的Web3 超級應用,這是華人的優勢所在。

執行力

2018 年,有一部紀錄片上映,叫做《燃點》,經緯創投創始合夥人張穎在片中說了一句很有爭議的話:

「國外的創業者把創業當作競賽,而在中國,創業就是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跟中國的創始人廝殺,你們會被殺得片甲不留。」

然後,就被群嘲了。

「那是,您多缺德啊—— 于謙」,知乎網友評論道。

不過,我個人倒是覺得張穎說的有一定道理,一個客觀事實是,「華人團隊更卷,執行力更強」。

例如,最近大火的Move To Earn 項目STEPN,創始人在AMA 中表示:

STEPN 只用了四個月完成了海外團隊可能一年半才能做完的事情(我覺得交給歐洲團隊,估計一年半也搞不定),包括開發錢包、NFT 交易市場、遊戲數值系統、GPS 信號處理、 AI 防作弊等,為了實現這些,兩個創始人輪流值班24 小時在線, 特別是在早期,招聘有難度,往往一個人要做可能十個人的工作。

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未來,當應用層成為Web3 主戰場,那麼競爭一定越來越「卷」,越來越考驗執行力,比「卷」,華人團隊從來怕過誰。

更何況,中國一直有工程師紅利,所以即使是矽谷的項目也都有選擇在中國招聘工程師,好用且實惠。

打破文化壁壘

Web2.0 時代,試圖在矽谷創業的華人團隊經常被批評說思維太Chinese,沒有融入美國文化基因,很難真正理解美國本土市場需求,打入美國市場。

這是,所有華人出海創業面臨的難題—— 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壁壘。因此,大量Web2 公司出海都會選擇先進行本土化,試圖打破文化隔閡。

但在Web3.0,你只需要掌握一套文化敘事,「GM、WAGMI、LFG、APE……」,Web3 的文化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民族國家的限制,另起爐灶,全球通用一套話語系統,搞錢成為最大的共識。

這也是從Web2 到Web3 的一個突破難點,需要更加深刻的去理解社區和文化這件事,而不是仗著自己有開發力和產品力,就可以在Web3「降維打擊」。

反過來,一旦理解和融入了這套文化敘事,那麼全球化會變得比Web2 更容易,成本更低,覆蓋面更廣。

抄底華人創業者

「買在無人問津,賣在人聲鼎沸」。

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最大的Alpha 往往來自於共識前的「非共識」。

一個有趣的例子,STEPN 在一級市場融資的時候,前三個月幾乎沒有VC 願意投資他們,西方背景的VC 看不懂,華人背景的VC 一看,「這不是趣步嗎?」

最後,在Folius Venture 創始合夥人Jason 和Multicoin Capital 合夥人Mable 的幫助和背書下,才逐漸有海外VC 願意投資STEPN……

相比人盡皆知的熱門賽道,或許大的Alpha 機會在於看不上、瞧不起的「偏見角落」。

比如,現在大量Crypto VC 去矽谷搶1B 估值的大項目額度,不如多看看身邊真正在做事的華人創業者。

此前,有傳統美元VC 從業者來問我當前Web3 的一級市場該怎麼投,說實話,我母雞(不知道),只能給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抄底優秀的華人出海創業者,此刻正是冰點時。

撰文:馬邦德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