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援引數據網站NonFungible的數據,本週NFT的銷售量進一步出現下滑,至日均19000個,這比去年9月22.5萬個的銷售量下降了92%之多。雖然NFT市場的泡沫大家已早有準備,但這波降溫依舊比預計來的更早且更大。
是什麼阻斷了NFT瘋狂擴張的步伐,喚醒了“韭菜們”的理智?這波降溫會影響國內嗎? NFT崩盤之後是否會出現下一個市場的“寵兒”?
難以跨越的“紅海區”
我曾經問過業內朋友一個問題:為什區塊鏈會有這麼多人去玩?其本質還是在於大眾“逐利”的需求。那麼除了區塊鏈以外的其他無法滿足大眾“逐利”的需求嗎?是的,或者說很難。
前段時間“阿里市值蒸發超3萬億”還記憶猶新,而“互聯網寒冬”“大廠裁員”“互聯網瓶頸期”等關鍵詞更是頻繁刷屏。撇開“互聯網寒冬”不談,事實在於互聯網的今天,創新的東西越來越難。是國人的智商真就如此不堪?並非如此,不然中國何以短短百年便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根本原因在於中心化的互聯網階層固化,大公司掌握著大部分的資源和客戶,小公司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哪怕有創新有想法也無法跨越目前的“紅海區”。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互聯網大數據+燒錢+壟斷模式,看看你手機裡常用的幾大APP,有幾個不是這樣養起來的?
互聯網範式不斷升級迭代,web1.0、web2.0到心嚮往之的web3.0。每一次的迭代不僅僅是用戶體驗的提升,更是財富階層的一次洗牌。我們都知道區塊鏈的一個核心特徵就是去中心化,只有這樣,大眾才有可能跨越“紅海區”,有機會去打破階層壁壘。人往往會因為公平的機會去追求,至於結果,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富人的遊戲
再倒回來看NFT。 5月2日消息,繼朱嘯虎、蔡文勝之後,LinkVC 創始人林嘉鵬和同舟資本創始合夥人張了了分別購入一枚無聊猿”NFT,加入了“無聊猿遊艇俱樂部”。往前幾天,李寧則宣布選擇與無聊猿牽手,推出多款聯名產品…
一張“無聊猿”估值40億美元,B面則是98%玩家的虧損,有些甚至可達百萬。說到底,最後受傷的總是普通投資者。隨著手握大把資源的大型、專業投資人或企業機構入場,這片曾經的“藍海”已逐漸染紅,馬太效應愈加凸顯。越來越多普通的投機者而非投資者在一次次的波動中意識到自己只是韭菜而離場,開始尋找下一個藍海市場。
被忽視的客觀存在
撇開市場原因以外,脫胎於區塊鏈技術的NFT終歸也逃不脫技術曲線的規律。縱觀國內外,自NFT市場火爆以來,其同時也一直缺乏技術創新。數字藝術品一直沒能利用好NFT 的認證溯源等功能,音樂NFT 在過去一年當中沒看到任何實際進展,網站、域名等等更無須多說,而在其他領域,目前也並沒有看到NFT的應用前景。
那麼這波降溫會影響國內數藏行業嗎?很小,或者說基本不會。其一在於國內外信息阻隔、延遲;第二則是國內外NFT本質的不同。國外NFT具有極強的金融屬性,是買方市場,其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國內數藏則是國外NFT的本土化改良,弱化了金融屬性,目前主打賣方市場,其價格受市場波動較小。第三,這波降溫是整個行業發展的縮影,國內的數藏繼續往前,終歸會殊途同歸,除非在這個節點到來前走向其他的岔路口。
風口常變,鐮刀常新,圍繞風口與熱點展開的討論從未有停歇,NFT之後必定有下一個市場“寵兒”靜待人們發掘。回歸當下,業內人預言:NFT會一直存在,也會有爆款誕生,但99%都是垃圾。當頂層泡沫被撇去,專業機構投資人的入場,或許能迎來行業更加專業、大跨度的發展,但這終將不再是屬於普通玩家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