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分叉事,都付笑談中

作者:Crypto_David,深潮TechFlow

5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

那天,Web3 還未浮出水面,NFT 鼻祖加密貓還未出生,Defi 還未遇見它的專屬夏天,跑步只能出汗不能賺錢。

而也在那天(17年8月1日),比特幣在區塊高度478558 迎來了硬分叉,產生了一個新幣叫做BCH(比特現金)。

歷史原因是,中本聰在比特幣初始的設計裡將區塊的大小僅設置為1MB,面對日益增長的交易量,每10 分鐘出一個區塊,其中包含的交易量十分有限,比特幣網絡也日益擁堵。為了給“比特幣擴容”,BCH 提出將單個區塊的大小提高到8MB,以解決擁堵問題,於是基於比特幣的新BCH 就此誕生。

在敘事不斷更新時,有些事情卻好像又開始了輪迴。

時隔5年,在以太坊的Merge階段來臨之際,仍想堅持PoW的人們,也試圖想像BCH那樣,分叉出一條新的以太鏈。

而彼時的空投,還有一個更甜蜜的名字,喚作“糖果”。拿著BTC放在錢包/CEX,等快照,然後美滋滋的發現手上多了BCH們。

image

人們對於甜蜜的渴望不會隨著時間消散。在今天,你依然可以拿著ETH,等著分叉的開始,然後美滋滋的發現手上多了ETH 的分叉幣(們)。

只是,再甜蜜的糖果,好像都有保質期。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那些曾經手上的糖果,現在還甜嗎?

實際上, 比特幣在歷史上面臨過諸多分叉。由於社區對擴容等技術實現方案的不統一,任何派系和勢力都可以來一次硬分叉,變出一個新幣(糖果)來。

image

不同的分支,結局如何?

關於分叉幣,老韭菜們除了BCH(比特現金),想必也聽過BSV(比特中本聰願景) ,Bitcoin God (比特幣上帝)等名字,而當時甚至有“誰才是真正的比特幣”的討論。而在以太方面,也有被稱為末日戰車的ETC(以太經典)。

但到底誰才是“真正”和“經典”?讓我們先拋棄技術和生態角度的衡量,僅用價格做一個粗暴的判斷。

image

稍作統計可知:

  1. 所有的分叉幣中,只有ETC 的現價比誕生時高。
  2. 即使如此,如果你在分叉幣誕生那天起就持有,並精準的在它們ATH時賣出,你會發現:相對漲幅依舊不及你從那天開始就持有BTC 和ETH。
  3. 某些分叉幣達到ATH僅需幾個月,但此後一瀉千里。
  4. 考慮應用和生態,支流(分叉)難以撼動主流地位,所有的因素其實都已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eth VS etc)。

時間會回答成長,江湖會回答你我的模樣。

正如這句歌詞所說,5年過去,BTC 和ETH 已由極客實驗成長為不可忽視的共識。而分叉幣們在生態、共識和價格上相對差強人意。

以史為鑑,如果你得到了一顆蜜糖,最好是趁早把牠吃掉,否則可能變成砒霜。

屁股決定腦袋,這次ETH 分叉會不一樣嗎?

你也許會說:BTC 的分叉幣們除了做支付外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但ETH不同,是另一套不僅於支付的應用和敘事。

這次ETH 分叉,情況會不一樣嗎?

先回到上一個分叉幣ETC 上。 ETC 由早年因黑客攻擊不得已分叉而來,作為末日戰車價格已是佼佼者,然而5-6年的時間裡,其上生態項目寥寥無幾,性能更新的計劃、開發者的入駐意願與ETH比起來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正如我們前文的比較,所有的因素其實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

更何況末日戰車的前提是“末日時才上車”,不然提早拿著到末日,也會損失慘重。

image

只有3個DEX的以太“經典”

ETC的例子告訴我們,在某些時間窗裡,它可能是一個良好的投資標的;但考慮長遠和大周期,應用、生態和共識的強化,才是一條公鏈成敗的關鍵。在這個角度上,支流ETC目前幹不過主流ETH,同樣這個成敗邏輯也可以衍生到類EVM公鍊和其他新公鏈上。

因此,以太坊作為一個相對廣泛共識的“世界計算機”,太多的應用、價值和利益都係於一鏈之上——這其中也包括了分叉的利益。

屁股決定腦袋,硬分叉是個技術詞彙,說人話就是:部分人希望ETH 維持POW 共識機制。我不希望你轉POS,那好,我分叉一條,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從利益角度看,Merge 轉POS,最大的受害者恐怕是礦工。不用POW了,礦機、場地、人員等等成本怎麼算,投入說撤就撤恐怕也不合適。回想5年前的比特幣分叉,明面上的理由是為比特幣擴容,可深想一層,擴容在某種程度上對礦工是有利的(可以在一個區塊中打包更多交易收更多手續費)。

共識機制在技術語境上的轉變,會造成某些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起伏。因此分叉可以理解,可以參與(等快照空投),但可以成功嗎?

USDC/USDT 們不會讓價值1 美元的token 變成2 美元,uni 們因為應用生態需要在原鍊和分叉鏈上做出選擇,我們都沒法精確預料項目們會怎麼選,但ETC 顯然沒有被選擇,V神顯然也不會放下主鏈去支持分叉鏈,ETH 經過開發→應用→優化→共識的多輪循環後,顯然也是站隊的上佳之選,ETH上各賽道的頭部項目的選擇, 將成為分叉之爭的關鍵。

分叉的ETH(pow型)也許可以憑藉局部社區、礦工、KOL 的聯合獲得一席之地,它會有價格、有聲音、有行動,但是否有未來?

做一個世界級的去中心計算機,和做一個維持既有利益的工具,對比的格局其實已經決定了走向。當然分叉中的利益博弈、趁機梭哈和領賣提都可以參與,但仍需慎重。

輪迴中的去中心治理實踐,願善意永存

5年輪迴,分叉繼續。

當從爭論分叉後哪一條鏈好,哪一個幣價高的話題中跳出時,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大規模組織在治理方式上的轉變。

我們總是在一些項目上說去中心化治理,實際上分叉這件事就是去中心化治理的最佳實踐。

在“我不同意你,我想干點別的”這一點上,事情從未如此簡單:約定一個區塊高度,找到利益相同的人,另起一套讓鏈繼續走下去。這個過程你沒法阻止我,且由於公有鏈程序開源、面向所有人開放,分叉在技術上也相對容易實現。

這不正應了法律上那句“我不同意你,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麼?分一條鏈出來,不受某個中心的管控,也無法被剝奪分叉的權利,這才是BTC/ETH們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只是有點可惜的是,這輪迴中的多次分叉,分出來的支流們在結果上大多無法與主流分庭抗禮,在動機上則更顯短視與逐利。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Jeanne Marie Roland)臨上斷頭台前疾呼:「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願我們在呼吸技術自由的空氣時,不會成為少部分人通往自由之路的手段和燃料。

願善意永存。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深潮TechFlow 原創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