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鑫雨
編輯| 蘇建勳
今年互聯網企業的關鍵詞,一定少不了“虛擬人”。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記錄顯示,截至8月30日,今年包含“虛擬人”關鍵詞的專利有173條,而在第三季度公開的就有78條。
其中能發現不少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從披露的專利信息來看,大廠成交量的方向不盡相同:阿里在成交量人數,公佈一項新專利“多主播虛擬直播方法以及裝置”;B站在成交量體驗,新專利“虛擬形像開播方法及裝置”強調能根據用戶面部數據啟動渲染進程加載虛擬形象;而百度和網易在成交量功能,將聲音作為虛擬形象觸發的要件,前者的技術能根據用戶聲音特色生成形象和相應的面部表情,後者則可以實現對虛擬形象的音控。
雲嘉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張亮在技術專利領域經驗頗豐。他介紹,一個專利從遞交到公佈,正常的披露週期是18個月。但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企業出於產品上線等商業化節奏的考慮,往往會提交申請,加快披露進程。
虛擬人專利沒有逃離“早產”的命運。各企業的專利申請資料顯示,阿里的虛擬人專利於今年4月19日遞交申請,8月30日公佈,百度網訊的虛擬形像生成專利與今年5月24日申請,9月2日公佈,都未滿18個月的正常週期。
更甚者,網易通過語音交互調整虛擬形象的技術專利從6月1日申請到8月16日公佈,B站從5月18日申請到7月29日公佈,都才不過短短2個多月。
大廠虛擬人相關專利的披露週期往往少於18個月。周鑫雨製圖
如此心急,大廠依然選擇吃下虛擬人這塊熱豆腐。這釋放出一個信號:搶占技術高地的企業將很快進入虛擬人產品佈局階段。短時間內,將會有大量虛擬人產品湧入市場。
技術壁壘(×),產品預告(✅)
虛擬人的故事在2019年甚至更早就開始了。
但那時,“虛擬人”還被歸於數字人和XR技術的範疇之中。所謂的“虛擬人”概念,是在2021年“元宇宙”的爆火後進入公眾視野,並被認為是元宇宙的生命形態。但平心而論,虛擬人的技術架構與動作捕捉、面部渲染等底層AI技術是一脈相承的。為何虛擬人專利在今年爆發?張亮認為,不過是“虛擬人”三字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獨立的技術概念。
“需要意識到的是,公佈專利並不代表能通過最終的專利審核。”張亮告訴36氪,“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企業的專利佈局是產品佈局的預告。”
僅僅通過虛擬人專利的內容,互聯網企業下一代虛擬人相關產品似乎在腦海中已有了些畫面。未來,淘寶的直播間會出現多名虛擬人主播展示產品,網易和百度即將推出的虛擬人產品將內嵌語音識別的接口,而B站的技術將用戶的“虛擬人皮膚”做得更精緻合身了,恰如《專利申請書》中透露的期待:本申請可提高用戶體驗。
2019年,快手開始成規模地進行“虛擬人”技術佈局。對於側重內容生態的快手來說,自研的虛擬人技術側重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數字人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快手Y-tech AI技術中心負責人萬鵬飛認為,近期互聯網企業在專利上的頻繁動作不會給快手帶來過多壓力,“不同公司業務場景的側重點不同,且數字人的技術環節和方案較多,路線上難以完全重合。”因此,虛擬人的專利佈局很難出現像ASML一樣堵死EUV光刻機生產通路的情況。
但專利是有保質期的。 《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二十年。”這也意味著,20年後,第一批登記在冊的虛擬人技術將失去專利的保護,成為公共知識,任何人都可以批量使用。
商業規劃,技術安全,以及保護期限,成了企業申請技術專利的時間點需要平衡的因素。過早申請技術專利,會使得產品上線後受專利保護的期限過短,從而損失部分商業利益。而在產品上線後申請專利,又存在技術通過反推產品而被竊取的風險。
因此,專利公開到企業產品上線,往往不會隔太久。 “專利佈局離不開和業務部門的配合。”萬鵬飛說。在這個意義上,張亮將企業公開的專利視作一種“商業情報”。
壁不了大廠,壁得了小廠
2020年到2021年,熱錢不斷成交量進虛擬人賽道。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虛擬人相關企業融資數量達到1713起。 2021年,紅杉、IDG、順為資本在內的一線基金也紛紛入局,虛擬人領域的融資數翻了一番,2843起融資金額累計超過2540億元。
但今年,隨著大廠在虛擬人賽道上的發力,行業迎來了一個尷尬期。對小廠和初創企業而言,努力的龜終究難跑贏兔,技術創新的門檻愈來愈高;對資本而言,由於創企的技術領先期在縮短,很難在虛擬人賽道再投出一個字節跳動。
“現在看任何賽道,創企最多只能保持1-2個月的領先期,然後大廠就湧進來成交量了。”一名雙幣基金投資人抱怨,“真的覺得創企太難了,現在做什麼能不被大廠吊打啊”
業務靈活、決策效率高是創企和小廠相較於大廠的優勢。 “在前景和商業模式還不明晰的情況下,大廠很難將大量的人才和金錢投進新技術中試水。”專做元宇宙聲音infra的企業「格子互動」的創始人凌天格告訴36氪。
在元宇宙3D虛擬廠牌「AVAR」創始人胡雅婷看來,元宇宙的技術棧和人才畫像和傳統互聯網完全不一樣,“比如更偏3D和CG”。因此從想法產生到技術落地,小而美的初創公司效率往往更高。
萬鵬飛也提到,“數字人做好業務落地涉及很長的鏈路。”在美術、運營、硬件、軟件等各個環節上,快手傾向於與專業團隊合作,“我們自身的作用是對最終產品進行效率和體驗上的優化,以更適合我們的業務”。
但在科技賽道,小廠的優勢在大廠雄厚的人才、資金實力面前,就不那麼明顯了。 “技術拉鋸戰拼的最終還是資源。”一名虛擬人相關infra研發企業的創始人告訴36氪,在現有的創新點上做出一些成績,然後用一個不錯的價格被大廠收購,“這似乎是創企最好的結局”。
很難判斷,20年後的虛擬人賽道是否依然喧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20年裡,能活下來的只有虛擬人賽道中的蓋亞。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