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運營商們已經徹底背叛了中本聰和他的宣言

來源:老雅痞

FBI前局長稱區塊鏈比紙幣更容易追踪。

比特幣已經失敗。加密貨幣和DeFi平台現在比傳統銀行更容易受到隱私洩露和黑客攻擊。

在最初的比特幣宣言中,創造者中本聰特別談到了“傳統銀行模式”是如何通過“限制有關各方和受信任的第三方對信息的訪問”來維護隱私。

在這裡,薄弱環節是受信任的第三方,這通常是控制我們使用的銀行賬戶和電子系統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壓力,被要求交出信息,或者乾脆被惡意的行為者入侵。

相比之下,中本聰使用一種叫做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技術,設計了比特幣系統,使用整個互聯網的志願計算機網絡(稱為節點)來保存記錄和處理交易。交易方只能通過加密的密鑰對來識別,這些密鑰對在每次交易發生時都會重新生成。這防止了交易被持續追踪和“鏈接到一個共同所有者”。

“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中本聰

不幸的是,今天大多數加密貨幣的工作方式,與使用傳統銀行渠道或現金相比,你作為交易方的身份更容易被確認。這是區塊鏈專家Gurvais Grigg最近在接受CNBC採訪時所說的。

CNBC 的“什麼是Defi,它能否顛覆我們所知道的金融業”

“與其他形式的法幣欺詐不同,有了區塊鏈中的加密貨幣……就有了記錄……這種透明度和在全球範圍內訪問該記錄的速度使得對這些類型的欺詐的調查比傳統金融加快。”

—— Gurvais Grigg,Chainalysis首席技術官和聯邦調查局前助理局長

對中本聰和他的宣言的徹底背叛

現在是區塊鏈愛好者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比特幣設計的主要原則——隱私、防欺詐、非通貨膨脹——是否已被今天的區塊鏈運營商完全破壞?

最近加密貨幣交易所和數字錢包因黑客攻擊而遭受的一連串損失,確實讓人懷疑他們的系統是否比傳統銀行模式更糟糕。

2022年10月8日,世界上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Binance遭到了5.7億美元的黑客攻擊。這只是2022年期間一連發生的13起不同的區塊鏈黑客攻擊事件中的最新一起,導致約20億美元被盜。

在這次Binance事件中,黑客鑄造了200萬個Binance幣(BNB)——這是世界上第五大加密貨幣,並將其中的大部分轉移到他自己的數字錢包。

這樣的情況正是中本聰在創建比特幣時想要防止的。在題為“計算”的一長節中,他特別描述了數學證明,說明為什麼他的設計不會“讓系統向任意的變化敞開,比如憑空創造價值或拿走從不屬於攻擊者的錢”。

“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中本聰

那麼,對於其他加密貨幣來說,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對中本聰的傑出設計至關重要的是,交易需要由大量自願加入或離開網絡的節點來處理和驗證。因為只有當大多數節點同意交易的真實性時,交易才會被批准,這使得單個黑客在理論上幾乎不可能“偽造”交易。他必須能夠識別並同時接管51%以上的節點才能做到這一點。

不幸的是,大多數用於其他加密貨幣的區塊鏈,其驗證網絡中的節點要少得多。在Binance幣的情況下,它只有44個節點。

如今,使這些較新的加密貨幣更加脆弱的是,當用戶轉換和移動他們的數字財富時,用於從一個區塊鏈到另一個區塊鏈做轉移的“區塊鏈跨鏈橋”。從概念上講,這些就像西聯匯款的數字等價物。 2022年的大多數黑客都是針對區塊鍊網絡中的這個漏洞點。

換句話說…

如果銀行有一個堅不可摧的金庫,這並不重要。當錢被轉移時,你仍然可以擊中貨車。

致富的最好方法是打印自己的錢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中本聰的兩個關鍵原則——隱私和反欺詐——是如何被區塊鏈技術的後續採用者否定的。

那麼第三個原則——非通貨膨脹性呢?

這一點與中本聰如何將比特幣的供應量設計成有限的有關,因此作為一種儲存財富的手段,其價值永遠不會因為簡單地印刷更多的比特幣而減少——就像中央銀行對法定貨幣所做的那樣。

“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中本聰

不幸的是,他出色設計的這一方面是最先被後來的區塊鏈運營商破壞的東西之一。此後創建的許多加密貨幣都是無限供應的,包括一些投機性最強的貨幣,如Solana、Dogecoin和Shiba Inu。

這比中央銀行的做法更糟糕。至少,一個國家的貨幣是以其經濟價值為支撐的。另一方面,加密貨幣的價值往往只基於其創造者和追隨者認為的價值——其中有一大批是由其創造者在一開始就憑空創造的。

這也正是中本聰不希望看到的。比特幣被設定為只有在志願者節點為維護網絡做出貢獻時才會被創造出來,從而為其用戶社區產生實際價值。

回歸到對某人的信任

當你看到加密貨幣的世界,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整個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運動,人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又繞回了我們開始時的問題。

DeFi是一個新的術語,描述了數字交易所、錢包和貸款平台的整個運動,基本上使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來做傳統銀行幾個世紀以來做的事情。

除了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做會計和簿記,而不是傳統的數據庫之外,唯一的區別是,“受信任的第三方”現在是創建和運行這些DeFi平台的人。

在任何信任系統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不良行為者或薄弱環節。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中本聰把比特幣設計成不依賴任何人,甚至不依賴他自己和他早期的比特幣支持者們。他還讓它不依賴於單一的計算機系統或網絡。

但現在所有這些都被撕掉了。

DeFi本質上只是傳統銀行模式的翻版,用不同的方式保存記錄,由新的公司和個人管理。

但是,如果以某種方式使金融系統更加有效和可靠,那麼為什麼不呢?

這裡的問題是,只要需要信任第三方,那麼就需要有一層監督和監管,以防止欺詐和確保問責。

因此,政府的規則和政策將會出現,以管理許多為公眾服務的DeFi公司,這些公司已經興起。當塵埃落定,他們將成為一個制度化和受監管的行業,就像傳統金融一樣。

這沒有錯,但這肯定不是中本聰的意圖。

區塊鏈社區需要重新思考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背後的最初目的。他們需要問自己,他們是否真的創造了更好的東西,還是在貪婪和炒作中忽略了創始人的願景。

區塊鍊和加密貨幣是否真的讓世界變得更加公平,擺脫了中央權威?還是我們又回到了原點?

PS:目前涉及加密貨幣平台的麻煩浪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四年前,我曾寫過企業和初創公司如何不顧區塊鏈的固有缺陷而跳上區塊鏈的浪潮。還有許多基於區塊鏈的企業很快就會虧損,不管是由於黑客還是僅僅是在他們自己有缺陷的可行性意識下搖搖欲墜。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