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Fi激辯:我們為什麼起飛失敗了?

原文:《對話總結——從基礎設施到應用,SocialFi的邏輯和機會在哪裡? 》

作者:北辰

鏈茶館聯合51區在上週六(10月22日)舉辦了主題為「SocialFi起飛,卡在哪兒了?」的線下閉門聚會,共有19位crypto行業從業者參與,貢獻了從投資人到項目方再到開發者等不同角度的觀點。

雖然SocialFi的概念非常分散,從基礎設施到應用都有著各自的邏輯,幾乎沒有行業共識可言,因此討論起來相當吃力,現場也幾度混亂,但這是一次成功的對話!

嘉賓從不同視角出發去闡述SocialFi,無論是否與自己的已有認知兼容,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看到了更多元的深入視角,而這也正是我們舉辦對話的意義所在。

而鏈茶館舉辦的上上一場NFT收藏品主題的聚會,雖然也是跨鴻溝的對話,但比較失敗,因為其實只有兩個世界——Crypto投資和互聯網營銷。過去是兩個世界,未來也是兩個世界,那場活動只是讓大家再一次切身感受到這是兩個世界。

這場SocialFi的聚會則不同,雖然大家都來自不同領域,但歸途都是Web3,交流的不同看法,會融入我們對Web3的理解,哪怕是不認可對方的看法,但這種不認可也是我們的行業見解的一部分。

本場聚會共19人,有區塊鏈技術專家、投資人、高校研究員、媒體人、產品經理、SocialFi項目負責人、區塊鏈通用架構師等不同的身份。

場面過於混亂,這裡刪繁就簡地提煉出一些現場碰撞出來的有價值的信息,相信可以感受到現場討論的激烈程度。

另外,由於許多討論不便於公開嘉賓身份,因此以下的總結全部隱去個人信息。

SocialFi的機會在基礎設施還是應用?

VC:

SocialFi可以分成不同的Layer去理解。 Web3需要一個通用的Infrastructure Layer(基礎設施層)去解決數據存儲、DID標準、隱私保護,往上是Middle Layer(中間層),主要是建立去中心化身份系統和社交圖譜,再往上就是to C的應用層。

目前Web3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建立起來,SocialFi應用是通過代幣激勵來吸引C端用戶,還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用。而且即使現在有SocialFi應用跑出來,未來Web3的基礎設施成熟了再去接入數據也會非常困難。

所以SocialFi的發展趨勢,我比較看好從底層開始去做,把通用的底層搭好之後再去搭協議,最後在協議的生態裡去做各種不同的應用,應用之間的流量、內容可以共享。

產品經理:

SocialFi的基礎設施和應用可以並駕齊驅,先去驗證產品的商業模式,等基礎設施發展起來再套進去。

VC反駁:

你說的那個路徑,我接觸了蠻多公司在做。比如吸引東南亞用戶進來,流量非常便宜,可以做到日活10萬,但是用戶留存不行,非常考驗運營維護的能力。

區塊鏈技術專家:

為什麼DeFi能做起來,因為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分佈式賬本,這個賬本可以讓金融行為自動化、公開化,但是這個賬本很難去記錄Social的內容,能做的只有經濟模型激勵層。

所以SocialFi的核心問題不是技術上做出跟Web2不同的產品,而是不同的經濟模型,用Web3的token去吸引Web2的流量是一個很好的獲客方式。

主持人反駁:

把token當做獲客渠道去吸引Web2用戶,這個觀點很「鏈改」,但「鏈改」的敘事在2018年就已經破產了。

SocialFi項目方反駁主持人:

有些項目做得很成功,比如說StepN,最高百億市值,如果改進下模型可能活得更久。

另一個VC補充:

得做莊。 StepN是幣安做莊,所以可以起來。邏輯是泡沫拉得高一點,散戶來買單。

SocialFi適合哪種類型的應用?

區塊鏈架構師:

數據有很多種類型,熟人聊天這種單體數據的價值相對小,而金融數據就非常有價值,所以DeFi最先爆發。

所以不是所有的Social都需要Finance,例如熟人聊天的變現路徑非常長,而且也很難去量化用戶的貢獻,但是像Mirror這種就有價值,因為有流量而也有付費意願。

研究員:

Web2發展起來的項目都是基於高頻和剛需,Web3的效率和人數都比不過Web2,那麼能否從一個非常細分的夾縫中先跑出來?

另一個VC:

一定要從人性本身的邏輯去思考Social,Social一定是有目的的,如果這個目的不是剛需,就沒辦法添加Finance,另外高頻可以有更多可組合的空間。

現在的很多SocialFi產品強調的是Finance,產品本身沒什麼價值。抖音這個產品在帶貨之前就已經很成功了。

與招聘相關的項目方:

我關注的不是2C,而是B2B或者B2B2C。我在想是否可以創建一個社區,每個人的身份是可切換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貢獻價值,然後獲得對應的token,然後token可以往場外流出。

另一個VC反駁:

現在經濟形勢不好,不利於招聘賽道,但很適合知識技能類的商學院,類似於樊登讀書這種。

Web3開發商:

Social解決的是兩大本能,性本能和生存本能。 Web3應該很難解決性本能,但是解決生存本能的機會還是非常多,有Finance的空間。

最後,現場討論過於混亂,從量子通信到邀請碼,太過跳躍。以及大家其實還在同步關心另一場大會的動態,場面一度失控,所以這里略去許多內容。

主持人:

我簡單小結一下:在應用層,很多領域並不適合去做SocialFi,只有一些高頻、剛需而且高淨值的領域才有可能跑出商業上成功的產品。

關於SocialFi應用的經濟模型的補充

另一個研究員:

token是一個獲客方式,不是產品最本質的東西。

GameFi項目方:

Social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像生命體一樣可以一直繁衍生息,有非常強的可持續性,那麼基於此的賺錢模式就可以延續下去,而且無論是頭部、中部還是尾部的參與者,都可以獲得TA應該獲得的利益。

GameFi的經濟模型需要在用戶賺錢和遊戲生態發展之間平衡,SocialFi也是如此。所以Social具體與Finance結合,關鍵是如何衡量互動的價值。

看好SocialFi的什麼方向?

現場嘉賓依次闡述,這裡只截取核心觀點。

  • 我比較看好Mirror這種創作者經濟,因為只有創作者才有經濟可言。

  • 我不是特別care是基礎設施還是應用,因為現在還非常早期,我更關注團隊,好的團隊能夠探索出來好的模式以及運營好的產品。

  • 經濟模型還是比較重要,最先成功的可能還是在黃賭毒。

  • 聽下來感覺SocialFi不太適合2B,比較可取的方向還是得高頻。雖然沒有解決我現在的問題,但讓我思路稍微清楚了,可能要換一個方向去重新捋一下。

  • SocialFi底層的東西遙遙無期,還是得從上往下,先做一個大家都用得起來的東西。對於一個SocialFi項目而言,一切的基礎是能夠破圈的Social賽道,以及非常好的經濟模型。不看好依賴於VR、XR這種硬件的元宇宙社交,它可以帶來很好的體驗,但不會是日常。

  • SocialFi的破圈,在2B領域的機會還是概念來營銷,在2C領域就很難。

  • 現階段我比較看好社區,因為無論投資什麼項目,首先看團隊,其次看社區的表現。

  • SocialFi是一個筐,啥都能往裡裝,大多數產品沒有亮點,只有token激勵,而這又是短期效應,產品上的亮點可能大廠反手一做,Web3的產品就沒機會了。

  • 現階段做2C,對於Web3初創團隊而言,可能不是那麼的make sense,所以我們至少兩年內只做2B。

  • 經濟模型已經夠多了,我們應該多關註一下SocialFi。應該先想清楚它的起點、終點以及中間環節怎麼循環起來。 SocialFi一定是基於有效社交展開的(哪怕只是滿足很小眾的需求),後面的經濟模型才有價值。

  • SocialFi出現爆款的話,經濟模型是最基礎的,一定要考慮流動性的長期運轉。

  • 大部分的SocialFi項目是為了SocialFi而SocialFi,只有Social功能很難跑出來,未來的獨角獸不是單單解決了社交剛需,而是解決了「Social+」的複合型問題。

  • 人與人的交互都是Social,做業務就是做Social。 SocialFi產品需要考慮非Web3不可的痛點,並且產品的運營可以套用傳統互聯網留存、激勵、裂變等做法。

  • Web3還是得關注00後甚至10後,他們是未來的Web3原住民,很多的想法和思維方式可能會試驗出一些新的產品行為,而不是我們現在討論出來的任何的可能性。

  • SocialFi除了外部經濟激勵,還有什麼能讓價值長期留存在產品裡可能是更重要的命題,我覺得SocialFi產品最先跑出來的大概率是Social和錢的結合,因為區塊鏈能夠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資產的流動性,就我們不需要一個第三方中介去幫我們保證這個交易。

·主持人總結:

SocialFi當然有很多機會,但應該分清是是基礎設施、中間件還是應用的機會,不同層次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SocialFi在應用層的適用領域是那些高頻、剛需和高淨值的領域,解決方案不應該是簡單加一個激勵模型,而是以crypto的邏輯重構,所以未來可能跟SBT之類的新東西結合出新的形態。

總結

這場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雖然來的時候都不同頻,但是經過深入討論,也許改變了原有想法,也許仍然堅持最初的判斷,但至少通論會讓判斷更加清晰。

現場所有人都達成的共識是——SocialFi的不同layer有著不同的邏輯,要分開看,不能亂。

現場沒有達成的共識是——現在的機會在基礎設施還是在應用? (主持人夾帶私貨:機會在SBT、DID等中間件的創新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