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麥肯錫公司:Anutosh Banerjee,Robert Byrne, Ian De Bode and Matt Higginson
過去這幾個月讓許多Web3的擁躉不得不認清現實:各大主要加密貨幣持續暴跌,非同質代幣(NFT)交易量放緩,而且,最重要的是,幾家先鋒企業因為風控失效、消費金濫用而陸續宣告破產。雖然風暴尚未消散,但是企業領袖們應該突破市場波動或不良企業的干擾,看到數字化資產和技術的潛在用途。
雖說這一新興技術及其應用確實存在風險,但是新一代的互聯網應用軟件在越來越多的行業裡不斷湧現,可能會帶來顛覆性變革。
金融服務業一直是引領採用這些新型技術和資產的主力——高峰期的時候,去中心化金融交易所的日交易量超過100億美金。但此後一路跌至今天的20億美金,也基本符合了資產價格走勢。從金融服務領域學習經驗教訓——高潮和低落都學習,對房地產、遊戲、 碳交易市場、藝術品市場等其他領域了解這些技術和資產的應用也有借鑒作用。
這些技術及其應用的傳播力和速度仍未知;道路是曲折的,從糟糕的客戶體驗到欺詐,難題比比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對Web3的法律監管尚未到位,要求某些資產有更高透明度,以及針對託管基金加大消費者保護力度的呼聲此起彼伏。然而許多領域的企業領導人必須了解這一科技新浪潮的核心特質,及其顛覆潛力。因此,本文作為引子,將對Web3的主要構成加以剖析:什麼是Web3,Web3的能力以及當前的局限,它面對的巨大風險,要克服的挑戰,以及隨著Web3不斷演進,對利益相關者潛在的影響。後續我們將陸續撰文,深入探討Web3的生態組成和具體用例。
理解Web3的顛覆潛力
Web3的核心特點在於業務模型的去中心化。鑑於此,它標誌著互聯網演進到了第三個階段(所以稱之為“Web3”),將用戶習以為常的範式顛倒了過來。
誕生於1980年代的第一代互聯網包含許多開放式協議,任何人都可以基於這些開放式協議進行建構,這些開放式協議中也幾乎沒有什麼用戶數據被捕捉到。很快,Web1.0演進到了第二階段:這是一種更加中心化的模式,身份、交易記錄,信用分數等用戶數據都能被捕捉並聚合,還常常會被轉賣。應用軟件的開發、交付、變現都以獨家產權為前提;與應用軟件相關的所有功能、治理都由少數幾家公司掌握,從中產生的收入都被管理層和股東瓜分。
Web3是Web2的迭代,很可能會顛倒權力結構,將權力歸還給用戶。開放式標準和協議也許會迎來春天。 Web3的宗旨就是控制權不再集中在大型互聯網平台和聚合商手裡,而是廣泛地分散在去中心化的、“非許可型”區塊鍊和智能合約中,本文稍後會就此闡述。治理,這是Web3最妙的一面,應該在社區中完成,而不是閉門決定。收入可扣除一部分用作激勵,投入用戶獲取和拓展,剩下的返還給創造者和用戶。
這實際意味著什麼呢?從根本上說,當前數字化應用的商業模型將會迎來一場範式轉變,去中介化將成為其核心要素。在數據、功能、 價值的維度上,不再需要中介的參與。通過開源,而不再是專屬性的應用軟件,用戶和創作者可能會反客為主,有各種動力去創新、測試、建設、擴展規模。
Web3的基石
Web3的顛覆性建立在三個主要基石之上:區塊鏈將所有信息都存儲在數字資產所有權和既往交易記錄裡;“智能”合約代表應用程序邏輯,並能獨立執行具體任務;數字資產能代表任意有價物,與智能合約結合後“可編程”。每塊基石都包含多個層次的複雜性和微妙差異,並且都在不停地演變,力圖克服初創企業的難題和結構性短板。本篇引子將就這些主要基本面的頂層體現進行探討(圖1) :
區塊鏈作為開放數據架構。進入Web3階段,應用數據不再儲存在私有數據庫中,而是在開放數據架構中,任何人都可以讀寫。這一開放數據架構就是區塊鏈。區塊鍊是一個公共數據庫,穩妥儲存所有交易相關數據,也常常被稱為“分佈式數字賬本”,即在一個由不同計算機主機“節點”組成的網絡中,核心數據庫進行了複製,在多個參與單位間傳播。區塊鏈中的每個“區塊”都是獨立的數據段,彼此並聯或者串聯。每當新的數據加入網絡,在某數據鏈上就會永久性地產生一個新的區塊。所有的節點會隨著變化而更新。不存在中心數據存儲是其與傳統數據庫的最大區別之一。作為區塊鏈的優勢之一,這意味著鏈條上任一點的故障也好,控制意圖,或者管制也好,都不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用戶數據不再分片地散佈在不同的平台上,也不再是獨家專屬的,不會被拿來售賣。
智能合約作為去中介化功能。智能合約是儲存在區塊鏈上的軟件程序,會基於預先定義和批准的參數,自動執行某項經驗證有效的交易。因為智能合約常常作為不可變程序部署,一旦就位,無需中介,也不必提取收入,就可迅速、經濟高效地執行。合約中應用軟件的邏輯是預先設定的,一旦部署完成,再改動會非常困難。這些應用軟件常常由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治理,這是一種集體治理形態,參與者是應用軟件的用戶,並擁有該智能合約的治理令牌。如果DAO設置合理的話,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單方面決定改變一個應用軟件的參數。這與Web2的應用軟件有著天壤之別,在Web2階段,企業可自行決定設定具體的參數,比如說,定價。
數字資產和代幣作為去中心化所有權。數字資產是無形的數字物品,具有所有權特質。所以,數字資產應該具備可驗證的、可擁有的數字價值——雖說在全球某些地區,圍繞著數字資產及其所有權問題的法律框架尚未完善。這些資產分佈在區塊鏈的各個應用程序中,可以與智能合約關聯。大體來說,當前共有五種數字資產:
-
原生代幣。作為貨幣用於支付各共識節點,獎勵其維護和升級各自的區塊鏈。
-
穩定幣。是區塊鏈上的現金,錨定美元之類的法幣或者央行數字貨幣(CBDC) ,CBDC受央行監管。
-
治理代幣。是令牌,代表就智能合約功能參數進行投票的權力。
-
非同質化代幣(NFT)。是一種獨特而不可拆分的資產代幣,所有權可證明。
-
數字資產。是區塊鏈上令牌化的債權,對應實體世界的資產,如,大宗商品,房地產,或者知識產權,可進一步分解成子資產。
每一樣數字資產都有自己的功能,資產所有權不再儲存在私有、受監管的賬簿上(如銀行的賬簿) ,而是在區塊鏈上了,這樣,無需第三方就可以存儲、驗證,以及交易用戶所持價值。此外,這些資產還可以與智能合約關聯,發揮“生產性”作用,比如,智能合約將它們自動部署後,可以為主人賺取收益。
進入Web3時代:
用自動借貸作為變革的例證
要想闡釋Web3的顛覆潛能,最好從Web3首次找到產品市場最佳契合點(PMF)的用例開始:金融服務。
匯款、資產掉期、貿易融資,還有保險都已經開始啟用智能合約,實現了自動化高效。 Web3在藉貸上的影響很可能極為驚艷。
在當前的傳統金融服務中,借貸業務仍舊依賴銀行作為可靠的中介,持有資金,發起貸款(圖2) 。存款人提供資金時獲得少量的利息回報。銀行則會在自己的私家賬簿上記賬,然後匯總潛在藉款人的信息,藉此判斷他們的信用水平,確定貸款的報價。向借款人收取的附加費用用來支付這些活動,為銀行的管理層創造營收。近年來, 由於利率屢創新低,存款利息幾近於無。
隨著Web3時代的到來,存款人仍舊可以獲取存款利息,只是不用再把錢交給銀行或者監管外的平台,而是可以將錢放在一個非託管性的錢包裡,即區塊鏈上的一個賬戶中,自己掌握。交易和所有權數據全都留在區塊鏈上,而不是在銀行或者監管外實體手中。客戶不再仰賴某家企業把自己的錢借貸出去了,而是可以自己把錢作為流動性存到某個智能合約中。這個合約會有效地代管這些錢,只有當預設定的條件滿足時,才會發放。
借款人仍可申請貸款,但必須提交足夠的抵押物之後,通過該智能合約(由存款人發起的) 獲得資金。借款人獲得貸款後,抵押物的潛在增值仍歸其所有,這樣,不必涉及稅務活動(可能在銷售抵押物的時候發生) ,就增加了流動性。
所有的貸款條款,包括貸款價值比(LTV) 、支付的利息和清算門檻,都已由智能合約中的邏輯預先設定,並對所有參與者保持透明。
借款人仍然支付貸款利息,但這些利息不再撥歸管理層和股東。在我們這個例子中,這個合約之上沒有管理層,也沒有股東,而是由DAO治理,而DAO通常不會從相應的任何收入里分一杯羹。貸款的利息收入計入智能合約,然後再撥回給這筆資金的最初主人。由於有超額抵押的要求和自動清算,信用風險被降到最低。去年,最大的Web3借貸平台發放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貸款,儘管有很大的市場波動,但目前累計壞賬約為100萬美元。沒有存款丟失或凍結,仍可持續提款。某著名加密貨幣放貸公司甚至在落敗後,仍繼續在Web3平台上償還貸款,以便在申請破產後能收回抵押品。
這個例子凸顯了銀行作為託管單位、中央賬簿和信貸決策引擎會如何被去中介化。與這項服務相關的傳統利息收入應撥歸儲戶,而不是銀行的管理層和股東。智能合約本身通常收入為零,但有時會產生用於資金保險的小額利差。最近幾個月,隨著相關貸款抵押品的價格下跌,每個智能合約都自動觸發了貸款清算,這樣每筆貸款都不會產生拖欠款。
Web3能有效地使傳統收入流歸屬平台用戶,相對於Web2,進一步強化了用戶價值主張。這一借貸例子還顯示了Web3如何通過共享基礎設施、合規和自動化,全天候提供服務,且更具成本效益。
儲蓄和貸款首先體現了Web3的產品市場完美契合度(PMF),而其他符合PMF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用例正陸續湧現,其中掉期尤為突出。這裡的邏輯是類似的:Web3的推行使交易費用這種傳統收入歸智能合約中的存款人(換言之,流動性供應商) 所有,而不再被傳統的中央交易公司拿走。某些最熱門的代幣對(如,以太幣Ethereum和美元幣) 為流動性供應商帶來的免交易收入平均達到了去年投資總額的30%至70%。同樣,管理智能合約的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沒有從中獲利;所有收入都歸存款人所有,而不是中央交易所的管理層。雖然過去的收益回報相對較高,但想一下,如果組織能夠通過智能合約,實質性地減少交易管理成本,並通過區塊鏈將重點風險管理和合規專家之外的基礎設施成本轉嫁出去,他們可以獲得多少股權回報。由於協議和自動化的開源性質,Web3可能導致定價權壓縮(換句話說,降低費用) 。
有些情況下,在產品市場的應用主要是投機性的。然而,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軟件不斷增加,表明了Web3可以產生有意義的創新。市場在進入近期的低迷之前,有超過2500億美元的資金被積極投入智能合約,為存款人帶來了自主回報。
因此,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 中,可應用於借貸、交易、衍生品、保險等領域的自動化、可編程智能合約已經開始與銀行、經紀、保險代理之類的傳統中介競爭了。有的時候,他們推出的解決方案對症傳統金融的痼疾,如,對手方風險、漫長結算期、中介方分走很高份額的價值、系統不透明、沒有互操作性。如果企業提供的服務可以編碼成為智能合約,對此多加關注會使其受益。
最後,雖然近期市場進入下行,但是創新的腳步不會放慢。每個月都有數千名的開發工程師加入Web3運動。由於這種技術是開源性的,開發工程師可以基於在嚴酷的市場條件中經受住實戰考驗的成熟程序,輕易開發出新的應用軟件。哪怕是世界級大型組織,也很難與如此規模的全球開發者群體和創新抗衡,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和開發者加入,創新的速度也會加快。
Web3仍需面對的風險和挑戰
目前Web3已經擴展到了很多其他領域,其中包括社交、碳交易市場、 藝術品、房地產、遊戲,等等。 Web3也是構成可互操作的元宇宙的要素,是正在建設的一個完全虛擬的平行宇宙,吸引著消費品公司和風投等海量資金的注入。任何新技術誕生時都被視為是顛覆性的,而區塊鏈、智能合約、數字資產會帶來怎樣的變革,仍有待觀察。雖然部分公眾持深度懷疑態度,特別是在數字資產估值急劇下滑,以及最近一些基金和消費存款公司紛紛破產之後,但是用戶興趣仍舊高漲,參與度不斷上升,尤其是對年輕一代而言。麥肯錫最近在印度、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等這些最大的數字資產市場中進行了一項調查,採訪了35,000名活躍在線用戶,其中20%的25至44歲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擁有數字資產。其中三分之二曾使用數字資產付款(可能是P2P付款,或者Web3商貿) ,超過一半曾使用NFT作為某種數字化身份,或者通過數字資產參加過邊玩邊賺活動(PTE)。
儘管如此,Web3仍需不斷克服消費者和機構參與者面臨的各種挑戰、障礙和風險,才能完全確立自己的地位。主要挑戰就是監管審查和前景。
許多國家的監管機構正在尋求發布新的Web3指南,能夠平衡風險和創新潛力,但情況仍不明朗。
目前,這些資產、服務和治理模型的分類不明確和管轄不一致性。例如,智能合約尚不具有法律效力。這反過來又限制了機構採用的可能性,特別是對那些受到嚴格監管的實體而言。治理仍待完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是一種集體社區機制,理論上應該監督這個新生的去中心化的世界,但是各個DAO的操守差異很大,雖然也在演進,但並非堅不可摧(正如近期某些去中心化金融案件所示) 。
此外,這個新生態系統中的用戶體驗還沒有為進入主流做好準備。大多界面設計不佳,底層技術仍過於繁瑣,用戶無法獲得流暢體驗。安全性也是一個問題:如果用戶不放心的話,這項技術就不太可能大規模鋪開。欺詐風險仍舊存在,各種“捲款潛逃”、龐氏騙局和社交工程騙局困擾著新興行業,而這些行業通常還沒有了解你的客戶(KYC) 和反洗錢程序。雖然Web3最終會將用戶價值主張放在首位,但目前的消費者保護顯然不夠。
事實上,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參與Web3的用戶可能不完全了解去中心化技術的風險,因此期望受到與從中心化(通常是受監管的) 實體獲得的同樣的保護。例如,就其本質而言,區塊鏈上的交易是不可逆的,因此目前不存在追回資金或用戶撤回資金的概念(儘管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該技術進入主流的條件尚未成熟。當前系統可以說是沒有數據隱私。例如,雖然錢包最初是匿名的,但現有工具可以基於交易歷史,歸因錢包身份,而且做得越來越好。一旦失去匿名性,所有交易都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被查看。雖然這種公開性可能是有益的,但該技術可能需要按需為用戶保證隱私,這樣才能吸引主流。
最後,交易成本使目前某些技術協議過於昂貴而無法應用,這也是一個因素。例如,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完成和記錄交易所支付的費用(所謂的gas費) 可能會讓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用戶望而卻步,而更便宜和更快的替代方案通常不具有同等水平的適應力或運行時長,而這是進入主流所需具備的。智能合約的適應性尚待證實,而每週都會有針對新代碼漏洞的攻擊或“邏輯黑客”,作為智能合約做決策所需的信息來源,“甲骨文”提供的信息可靠性仍待改進。 Web3基礎設施需要繼續加強,因為很多重要服務常常過度集中化,或者太敏感,不允許失敗。最後,考慮到區塊鏈的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of-work) 的能源消耗,在大家對環境、社會、治理議題日益關注的當下,這對用戶、企業、監管者推行Web3都是很具體的挑戰,雖然說挖礦的環境足跡一直在改進,現在也有舉措在努力減輕其環境影響。
Web3的終極格局
上面的例子展示了Web3的顛覆性潛力,以及剛剛起步的推行工作。監管監督、用戶體驗、底層技術都需要繼續發展成熟,才能被主流社會接納。 Web3領軍者以及其他剛開始使用這一技術的企業都清楚眼前的這些挑戰,也在努力去解決,並常常得到風投(VC)的解囊資助。實際上,2022年上半年,Web3獲得的風投超過了180億美金,不出意外的話,全年總額會超過2021年的324億美金。哪怕初期遇到種種挑戰,Web3的擴張速度仍舊是指數級的,因為有著更強化的用戶價值主張,以及去中介化的商業模式。
拋開技術複雜性和懸而未決的疑問不談,Web3仍舊是一個重要的、 值得關注的互聯網趨勢,各個領域的企業高層領導也許需要一直留意,哪怕只是因為其可能迅速造成顛覆的潛力。高管們可以思考一下Web3原生企業會如何顛覆自己所在的產業,由此帶來怎樣的挑戰和機遇,然後據此制定周密的應對策略。
如果顛覆發生了,對於在位企業(依據它們的風險胃口判斷) 來說, 顛覆及其相關機會很可能在三個層面展現出來:資產、基礎設施、服務(圖3)。
資產。新穎和未開發資產(包括穩定幣、CBDC、治理代幣、NFT和代幣化房地產等) 在新用例和不斷擴大的潛在零售和企業需求驅動下,可能逐漸成型。某些資產也可以繼續代幣化,這表明對於許多資產,如,債券和大宗商品,它們的傳統形態和代幣化形態可能並存。因此,企業的機會在於牽線幫助獲取NFT之類新的Web3資產,或想辦法將現有資產帶入Web3生態系統。比如可以通過使用代幣化服務將現實世界的資產,如債券、音樂或藝術品等,帶入Web3環境。
基礎設施。伴隨著新資產的出現,核心基礎設施很可能會繼續發展成熟。託管和資產服務、清算和結算、代幣化和發行、風險和合規、錢包和身份等等這些領域需要更多基礎設施的支持,而傳統企業都無法充分滿足這些領域的需求。
傳統銀行等機構可以抓住機會與Web3原生企業合作,進行產品服務創新,推動Web3基礎設施發展成熟,最終被主流社會採用。
服務。隨著支持Web3原生資產的基礎設施不斷發展成熟,技術持續升級,就會不斷有新的等同資產出現,複製現有服務的某些功能。比如各種Web3原生市集,支付網絡,儲蓄和貸款平台的興起。
很多人認為接下來就會輪到Web3遊戲、社交、媒體平台,即Web3 元宇宙。要預測哪個用例會擴張最快也許不太容易,多個傳統平台和Web3平台很可能會共存,提供同樣的功能。但是這兩種平台可能會有各不相同的價值主張:傳統服務或許有更好的消費者保護,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而Web3原生平台可能會全天候地給用戶或者運營者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傳統企業可以不斷加大與Web3顛覆勢力的合作,借助它們這座橋樑打造或者利用新的服務。企業要跑贏趨勢,可能需要知道如何將新的、強化了的價值主張推介給自己的用戶群,同時又保持傳統服務原有的一些經濟效益,嚴謹的合規性,以及消費者保護水平。
Web3的世界仍在雛形階段。在向全社會推廣之前,還有諸如監管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然後才能贏得信任,不斷拓展壯大。而作為Web3核心的消費者價值主張是所向披靡的,它能夠集數據、功能、 價值於一體,並由此催生更多新的、高效的應用軟件和資產所有權。如果能夠以史為鑑,大小企業,公營及社會部門都應該參考Web3 一路走來取得的成績,思考一下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與之關聯。那些未能做到這一點的傳統企業也許轉瞬間就發現自己已被一整套飛速發展的新技術、新資產、新的生意範式遠遠地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