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dro 來源:Modular Media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在過去幾周里,我們逐步深入探討了鏈抽象層的各個組成部分,並重點分析了權限層和求解層。權限層是使用者與之互動的接口,使用者可以透過統一的餘額來表達特定的意圖(即他們想要的結果)。求解層則由鏈外的高階參與者組成,他們的職責是盡可能有效率地執行這些使用者意圖。
我們需要記住,求解者將會是代表終端用戶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的實體。因為鏈抽象的目標是讓使用者體驗與使用傳統的Web2應用沒有差異,換句話說,使用者不應該意識到自己正在與區塊鏈互動。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解釋了求解者通常會使用自己的流動資金為使用者墊付,從而加快執行速度。現在讓我們透過一個例子來回顧這個過程:
-
假設Alice想要將100 USDC從Polygon鏈橋接到Base鏈。
-
求解者Bob為了盡可能有效率地完成Alice的意圖,與其他解算者競爭執行任務。
-
Bob使用他在Base鏈上的資金,直接為Alice墊付了100 USDC,因為他在多個鏈上都有持有流動性資金。
此時,Alice已經在Base鏈上獲得了100 USDC並且可以立即使用,但Bob的100 USDC卻留在了Polygon鏈上。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資金再平衡問題」。
再平衡問題
在完成訂單後,求解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其資金重新平衡到其操作所需的鏈上。目前,他們依賴中心化交易所(CEX)和跨鏈橋來完成這個過程。然而,Everclear發現,大約80%的再平衡活動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易。
回到我們的例子:理想情況下,Bob希望將他在Polygon上的100 USDC轉回Base鏈,因為他預計更多的訂單流和收入將來自Base鏈。然而,在當前環境下,Bob需要手動將這些資金從Polygon橋接回Base鏈,這將產生橋接費用並導致額外的時間延遲。這些操作成本削減了Bob的利潤,最終可能會導致終端用戶支付更高的費用。
然而,求解者之間的競爭在於速度和成本: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費用完成使用者的意圖。這意味著求解者只能收取一定的費用,因為總會有其他較大的公司或實體能夠承擔這些持續的橋接費用(他們的交易量足以抵銷這些費用)。不僅如此,大型公司可能甚至會有自己的團隊(根據交易量)來手動處理這些資金的再平衡(即進行實際的橋接操作)。
最終,這個問題導致求解者的日益集中化,只有擁有足夠資源的解算者才能承擔再平衡所帶來的高額成本。
為了因應這日益嚴重的集中化問題,鏈抽象堆疊需要一個新元件:清算層。
清算層
清算層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網絡,負責協調鏈間流動性的淨額結算。透過幫助解算者、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做市商及其他參與者處理流動性再平衡,清算層消除了手動再平衡的需求,並大幅降低了整體成本。
回到我們之前的例子:Bob不再需要手動將他的100 USDC從Polygon橋接回Base,清算層會自動為他進行流動性淨額結算,從而消除昂貴且耗時的手動操作流程。
實際上,「清算」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它在傳統的Web2金融產業中非常普遍。
支付領域的清算:VISA
當Visa進行交易淨額結算時,實際上是在計算特定時間內(例如一天)所有相關方(銀行、商家和客戶)之間的最終餘額。與其為每筆交易逐一轉移資金,Visa會將這些交易批量處理,計算每一方所欠或應得的淨額。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
客戶A(Alice)使用Visa向商家1購買了100美元的商品。
-
客戶B(Bob)使用Visa向商家2購買了50美元的商品。
-
客戶C(Charlie)使用Visa向商家1購買了75美元的商品。
這些是獨立的交易,但Visa不會分別處理每筆交易,而是將它們合併到一個批次中。
在一段時間後,Visa會總結所有發生的交易。
-
商家1應得175美元(因為客戶A花了100美元,客戶C花了75美元)。
-
商家2應得50美元(因為客戶B花了50美元)。
Visa不需要將100美元和75美元分別轉給商家1,而是直接說:“商家1總共應得175美元。”
這種將金額合併並處理淨額的過程就稱為淨額結算(Netting)。
在淨額結算之後,Visa會在相關方之間結算這些淨額(商家將收到存入其銀行帳戶的資金)。
引入Everclear
Everclear是Web3中的首個清算層,允許任何求解者、做市商或意圖協議接入網絡,利用其清算和再平衡功能。
儘管Everclear在今年年初才首次推出,但背後的團隊已經存在了多年,Everclear前身是跨鏈橋接協議Connext——它是第一個提出「鏈抽象」概念的專案。
雖然Connext在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團隊意識到在鏈抽象領域中還有一個未被充分探索但非常關鍵的環節——清算。到了2024年6月,Connext重新品牌為Everclear,成為第一個Web3清算層。
Everclear的清算層直接解決了解題者在流動性再平衡中所面臨的成本和複雜性問題。透過協調跨鏈的流動性淨額結算、再平衡和結算,Everclear據稱能夠將營運成本降低多達10倍,從而使求解業務變得更加經濟可行,並且讓更多參與者能夠負擔得起。
回到我們最初的例子,這意味著像Bob這樣的求解者將不再需要手動將資金橋接回他們偏好的鏈上。相反,Everclear會自動處理這個過程,不僅對Bob如此,對所有利用清算層的求解者也是如此。
簡而言之,Everclear負責以下工作:
-
淨額結算(Netting):淨額結算是指聚合和抵銷多筆交易,以盡量減少實際的資金流動。例如,如果有100美元從鏈A流向鏈B,同時有80美元從鏈B流向鏈A,那麼在淨額結算後,實際上只需要從鏈A到鏈B轉移20美元。
-
再平衡與結算(Rebalancing & Settlement):理想情況下,解算者的餘額應在不同鏈上不斷調整。當求解者的資金在某條鏈上被用於在另一條鏈上執行意圖時,必須透過再平衡和結算來恢復其初始餘額,並在相關鏈之間結算任何未結算的金額。
Everclear 如何運作
Everclear 採用了Hub-and-Spoke 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各個區塊鏈網路(如Ethereum、Arbitrum 或Optimism)充當「輪輻」(Spokes),而一個集中的「輪轂」(Hub)則作為核心清算鏈——在Everclear 中,清算鍊是它的Rollup。
Everclear 架構的核心是意圖配對(淨額結算)機制,該機制旨在透過減少不必要的資產轉移來優化鏈間資產的流動。這個系統透過在輪轂上匹配能夠相互滿足的意圖來實現。
淨額結算範例:
-
Alice 想將100 USDC 轉移到Arbitrum。
-
Charlie 想將70 USDC 從Arbitrum 轉移到Ethereum。
Everclear 的系統會將這些意圖進行匹配,並透過淨額結算處理交易,即只需要將30 USDC 從Ethereum 轉移到Arbitrum(100 – 70)。透過淨額結算,Everclear 減少了多筆大筆代幣轉移的需求,降低了成本和延遲。
在每個週期結束時,Everclear 會最終進行結算。也就是說,實際上需要跨鏈轉移的30 USDC 會被結算,以償還先行墊付流動性的解算者。最終,Everclear 在淨額結算後將30 USDC 返還到解算者在Ethereum 上的帳戶。
這種流程使得求解者能夠專注於流動性管理和機會,而不是手動進行跨鏈資金轉移或橋接。
Everclear 的架構:
-
Rollup 框架:Arbitrum Orbit。
-
Rollup 即服務(RaaS)提供者:Gelato。
-
訊息傳遞:Hyperlane AVS(透過EigenLayer)-在AVS 完全上線之前,Everclear 將依賴Hyperlane 的驗證者叢集。
-
資料可用性:EigenDA-Everclear 將首先使用Gelato 的資料可用性委員會(DAC),並逐步過渡到EigenDA。
透過集中處理跨鏈流動性的再平衡和結算,Everclear 減輕了求解者的操作負擔,使求解流程更有效率。上週,Everclear 正式在主網上線,成為Web3 市場中的第一個清算層。
總結
在更廣泛的鏈抽象領域中,Everclear 被納入Frontier 的CAKE 框架,作為清算與結算層的一部分,幫助完成整個抽象過程。
-
權限層允許像Alice 這樣的使用者透過統一餘額表達跨鏈操作意圖,提供類似Web2 的使用者體驗。
-
求解層執行這些用戶的意圖,透過與不同的區塊鏈進行互動。
-
最後,清算與結算層透過管理解算者所在鏈之間的流動性再平衡與資本結算,優化求解過程。
鏈抽象並不是單一的產品或協議,而是多個團隊和層級之間的協作,旨在為使用者提供無縫的使用體驗。目標是讓用戶在與區塊鏈應用程式互動時,甚至意識不到他們在使用區塊鏈技術——將Web2 的簡潔體驗帶到Web3 的去中心化應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