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XPL價格因巨額買單和內盤撮合飆升近200%。清算機制引發區塊鏈反應,大量空頭被清算,巨鯨賬戶盈利超過1,600萬美元。這不僅僅是個別平台的問題,而是整體DeFi永續合約的結構性風險暴露。現有訂單簿的缺陷使得籌碼中心化與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價格容易被操控。未來協議須解決風控、現貨礦池聯動、LP保護等問題,才能在風險與紅利分配中找到平衡,推動更安全的市場環境。
1。歷史回顧:到底發生了什麼?
8月26日凌晨
05:36巨額買單掃空訂單簿,單筆交易規模從幾萬到幾十萬美元不等,XPL價格被迅速推高。
05:36–05:55標記價因內盤撮合占主導,跳升幅度遠超cex外盤參考,導致大量空頭倉位跌破維持保證金。系統啟動清算:清算單直接打進訂單簿,形成「掃簿→清算→再掃簿」的正反饋→再掃簿」的正反饋,不斷推高xpl價格。
05:55價格暴漲至高點,十幾分鐘內漲幅接近+200%,同時巨鯨賬戶完成獲利了結,單分鐘盈利超過,單分鐘盈利超過1,600萬美元。部分空頭賬戶則在數分鐘內被清算數百萬美元。
05:56市場深度恢復
這表明:這並不是單一平台的問題,而是整個defi永續合約結構性風險的中心化暴露。
2。這些情況造成了什麼?
巨鯨大賺,空頭血虧。低杠桿套保黨也中招。 ,空頭血虧。低杠桿套保黨也中招。
很多人以為1倍槓桿套保等於「無風險」。但在這次事件中,即便是提供大量質押的,即便是提供大量質押的,也在插針中被清算,損失數百萬美元。這讓不少用戶得出結論:「以後不碰這種隔離市場」。但真相遠比這個更複雜。 :「以後不碰這種隔離市場」。但真相遠比這個更複雜。
3。核心問題:訂單簿模型的結構性缺陷
在xpl事件後,很多討論中心化在「單一預言機依賴」或者「缺乏倉位上限」。但這些都沒抓住問題的核心。 ,很多討論中心化在「單一預言機依賴」或者「缺乏倉位上限」。但這些都沒抓住問題的核心。
perp::
(訂單(訂單簿驅動)
(peer-to-to)((礦池子對手盤)
以及amm/hybrid的混合形態
今天出問題的,是訂單簿型實現。它的結構性缺陷在於::
有效深度與籌碼分佈
1。訂單簿看起來深,但實際能承受的有效深度取決於籌碼分佈。
2。當籌碼中心化在少數大戶手裡時,哪怕推幾個點,就能引發區塊鏈反應。
價格錨定依賴內盤成交
1。在薄弱市場裡,訂單簿成交會直接主導標記價。
2。即便有預言機,只要外部現貨錨點不夠強,這個依賴就是軟肋。
清算與訂單簿形成正反饋
1。清算單本身需要進訂單簿→進一步推動價格→引發更多清算。
2。在流動性稀薄的市場,這是「必然的踩踏」,而不是偶然事故。
至於「給單用戶設倉位上限」這種措施,其實沒有意義。因為倉位完全可以被拆分到多個子賬戶或錢包,市場層面的風險依舊存在。所以,插針不是壞人的操縱,而是訂單簿機制在低流動性條件下的宿命。 ,而是訂單簿機制在低流動性條件下的宿命。
4。回到本質:永續合約到底在解決什麼?
當你說「我要看多eth」,背後實際發生了什麼? ,背後實際發生了什麼?
– 如果是現貨交易,你掏1000U買入eTh,漲了就賺錢,跌了就虧錢。 ,跌了就虧錢。
– 如果是永續合約,你掏1000U保證金,可以開10倍多單,撬動撬動u,在放大收益的同時,在放大收益的同時,風險也隨之放大。 ,風險也隨之放大。
這裡要問兩個關鍵問題:
錢從哪來?
你的盈利,必然來自對手盤(做空的人),或者lp提供的資金礦池。
價格是誰決定的?
傳統市場:訂單簿成交直接反映價格,買得多價格就上漲,這是市場趨勢的反饋機制。 ,這是市場趨勢的反饋機制。
鏈上永續:大多數協議(如gmx)並沒有自己的撮合簿,而是依賴cex預言機價格。
5
預言機的價格通常來源於cex的現貨成交,這意味著鏈上的成交量無法反饋回價格。 ,這意味著鏈上的成交量無法反饋回價格。
雖然預言機有延遲,但更本質的問題是::
你在鏈上開了億u,外部現貨並沒有對應的成交量。 ,外部現貨並沒有對應的成交量。
也就是說,鏈上的交易需求無法反過來影響價格,風險在系統裡被「積壓」。 ,風險在系統裡被「積壓」。
這和訂單簿模型剛好相反:訂單簿價格反饋過快,容易被操縱;預言機價格反饋滯後,風險容易被延遲釋放。 ,風險容易被延遲釋放。
6。基差與資金費率
這就帶來另一個關鍵問題:現貨與合約的價差(基差)如何矯正?
在傳統市場,如果看多的人遠多於看空的人,合約價格會高於現貨。 ,合約價格會高於現貨。
永續合約引入資金費率機制來調節:
多單過多→資金費率轉正,多頭要付費給空頭;,多頭要付費給空頭;
空單過多→資金費率轉負,空頭要付費給多頭。 ,空頭要付費給多頭。
理論上,資金費率可以把合約價格錨定回現貨。 ,資金費率可以把合約價格錨定回現貨。
但在鏈上perp,情況更複雜:如果現貨市場深度不足,資金費率再高也未必能矯正基差。特別是冷門品種,鏈上合約可能長期偏離現貨,變成一個幾乎獨立的「影子市場」。 ,變成一個幾乎獨立的「影子市場」。
7。鏈上深度的幻覺
很多人以為,只有冷門品種才容易被操縱,頭部資產不會有問題。但事實是:鏈上現貨的真實深度,遠沒有想像得那麼高。
就拿各生態的前三代幣來說:
– 在Arbitrum,除eth外的主流代幣,其深度在0.5%的價差區間內往往只有數百萬美元。
– 在uniswap這樣的頭部dex上,哪怕是uni這樣的「生態幣」,它的鏈上現貨深度也不足以支撐數千萬美元規模的瞬時衝擊。
這意味著什麼?
有效深度往往遠低於賬面深度,尤其當籌碼中心化時,實際承受力更弱。 ,實際承受力更弱。
在這種環境裡,價格操縱的門檻並不高。即便是生態前三的代幣,也可能在極端行情下被輕鬆推高或壓低。 ,也可能在極端行情下被輕鬆推高或壓低。
換句話說:鏈上perp的結構性風險,不是冷門市場的「特例」,而是整個生態的「常態」。 ,而是整個生態的「常態」。
8。新一代協議設計的方向
從這次xpl插針事件中,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問題並不是某個平台的漏洞,而是現有訂單簿與鏈上流動性的結構性矛盾。 ,而是現有訂單簿與鏈上流動性的結構性矛盾。
因此,如果要討論「新一代perp協議」,至少有三個方向值得深入::
1。風控前置:每一筆開倉、交易所、增減流動性前、開關倉都應該先模擬執行後的市場健康度。如果風險超過閾值,就提前限製或調節,而不是等倉位跌破維持保證金後才被動清算。 ,而不是等倉位跌破維持保證金後才被動清算。
2。現貨礦池聯動:(當前鏈上的主要模式,要么反饋過快(訂單簿)
3。 lp優先保護:無論是訂單簿還是peer-to-to-to-pool,lp都是最脆弱的一環。新一代協議需要把lp的風控機制寫在協議層裡,讓lp風險透明、可控,而不是最後的被動接盤。 ,而不是最後的被動接盤。
9.實踐中的探索與機遇
說方向容易,真正落地卻很難。 ,真正落地卻很難。
但已經有一些新的嘗試在發生:
風控前置:在交易執行前,先模擬市場健康度,提前過濾風險。 ,提前過濾風險。
合約與現貨礦池聯動:讓倉位與現貨流動性產生反饋,避免風險積壓或瞬時踩踏。 ,避免風險積壓或瞬時踩踏。
lp優先保護:把lp風控寫進協議層,而不是讓lp被動兜底。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更大的市場事實::
永續合約市場每年產生超過300億美元的手續費和分潤。過去,這塊蛋糕幾乎只被少數中心化交易所和專業做市商瓜分。如果新一代協議能結合amm技術,把「做市」拆解為礦池化的流動性提供,那麼,更是激勵機制的重構。 ,更是激勵機制的重構。
在這些探索中,一些新項目也開始嘗試不同路徑。例如azex基於uniswap v4鉤機制
下週,Azex將開放測試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 [https://x.com/azex_io] 獲取最新進展。
10
xpl插針事件提醒我們:風險,不在K線走勢圖裡,而在協議裡。 ,而在協議裡。
今天的defi永續合約,大多還是訂單簿驅動。只要流動性不足、籌碼中心化,就必然會重演類似的故事。 ,就必然會重演類似的故事。
新一代perp協議的真正競爭,不是ui 、積分或返佣,而是:perp協議
新一代協議不僅要解決風險問題,還要重新分配紅利。誰能做到這兩點,誰就有機會定義下一代的defi永續合約市場。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互聯網。版權歸作者AZEx 社區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