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可擴展性辯論標誌著加密貨幣的歷史,在2013 年至2017 年之間肆虐。讓我們看看這場辯論的起源以及社區內兩個敵對陣營之間的緊張局勢最終是如何出現的。
比特幣區塊大小的限制
區塊大小限制是一種協議限制,禁止礦工創建大於一定大小的區塊,從而決定網絡的交易能力。在比特幣的早期,沒有明確的限制,而是由點對點協議消息的最大大小隱式定義的限制,當時是32MB。
中本聰在2010 年明確添加了1 兆字節(1MB) 的限制,而他沒有任何公開聲明。在7 月15 日將MAX_BLOCK_SIZE 常量添加到代碼中後,它計劃在9 月7 日激活此約束,使其從第79,400 個區塊開始生效。這發生在9 月12 日,所有礦工必須從該日期開始挖礦小於1 MB 的區塊,這代表每秒7 次經典交易,足以支持當時疲軟的經濟活動。
截至2010 年10 月3 日,開發人員Jeff Garzik 注意到增加了此塊大小限制,提出了將其提高到7.168 MB 的修復程序,以“與PayPal 的平均交易率相匹配”。邁克爾·馬夸特(Michael Marquardt)以他們的筆名發言,回應說“應用此修復程序將使 [它] 與其他比特幣客戶端不兼容”,這條消息得到了中本聰的認可:
“+1 他們。不要使用此修復程序,它會使你與網絡不兼容,從而對你造成損害。如果需要,我們可以稍後引入更改。”
這確實是一個硬分叉。第二天,Jeff Garzik 寫信澄清他的想法:
“提高交易速率限制的努力與改變比特幣基本性質的努力相同:說服絕大多數人升級。”
Satoshi 回應了一篇帖子,他在帖子中描述了大小限制的這種增加是如何發生的,批准了硬分叉改進的概念,但要求它有條理:
“[升级]可以分階段進行,例如:
if (blocknumber > 115000)
maxblocksize = largelimit
它可以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內置到版本中,因此當它達到塊號並生效時,沒有它的舊版本已經過時了。
當我們接近限制塊數時,我可以向舊版本發送警報,以便他們知道他們需要更新。”
但是,由於要求顯然不緊急,因此沒有進行任何更改。另一方面,中本聰的消息會重複多次,以顯示比特幣創造者提高限額的願望。
續集眾所周知:在比特幣在2010 年下半年開始流行之後,中本聰決定離開這艘船,將舵手交給Gavin Andresen 作為項目的首席維護者。隨著Gavin 的傾聽越來越多,它為社區敞開大門,決定比特幣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
這種突然的離開凸顯了比特幣的定義:通過以去中心化方式獲得的社區各成員的同意。在沒有中本聰的情況下,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沒有單一領導者的情況下達成共識。這使得協議的治理更加複雜,並且對傳播的不同表示和不同敘述的影響更加敏感(或者更直白地說:宣傳)。這種情況將引發關於可擴展性的著名辯論。
>> 安全起見,訂閱FTX 加密貨幣交易所參考
小塊邏輯的發展
在中本聰消失之前,比特幣的擴展願景非常單一,並依賴於創造者所謂的專業知識:解決方案是逐漸增加區塊大小。但在他離開後,這個願景會逐漸多元化,社區將分為兩大陣營:
大塊的支持者,或者英文的大塊頭,想要按照中本聰的直接增長計劃,進行升級以增加限制,甚至取消限制。
小塊的支持者,或英文小塊的支持者,希望將塊的大小限制限製到最小。
小區塊邏輯的表達是在中本聰消失後的幾年內建立起來的。
這個邏輯的第一個元素是費用的致命螺旋(或費用死亡螺旋)。Bitcointalk 用戶Vandroiy 於2011 年4 月22 日在一篇文章中強調了這一點,他指出:
“現在想想我們是在未來,礦工只賺取交易費。我現在假設包含一個交易很便宜,而生成一個塊則比較昂貴。(是真的嗎?)
每一個小礦工都打算最大化他的利潤。它決定包含哪些交易並不會導致費用高度發生重大變化。因此,礦工將包括所有支付費用的交易,即使是非常低的費用,以獲得最大利潤。
這具有降低交易價格的效果。反過來,已經無利可圖的礦工看到他們的收入進一步減少並移除。這降低了哈希率,難度下跌,循環重複。按照這個推理,難度可能會降到接近於零。
這是個問題嗎?如果我們的礦工很少,比特幣會崩盤嗎?”
他的意思是,由於一筆交易的納入邊際成本接近於零,在競爭和供求規律的作用下,納入價格也會趨向於零。因此,這將大大降低計算能力,從而降低系統的總體安全性,防止雙重費用。反對區塊大小限制的開發人員Mike Hearn 部分承認了這個問題,隨後將提出一個保修合約系統來解決它,但許多人不會看到特別的問題,認為這正是市場的有利影響。
另一方面,其他人將使其成為塊大小限制的主要論據之一。事實上,保持低限可以讓區塊空間更加稀缺(供應缺乏彈性)並促進“費用市場”的出現。例如,這個想法將在2014 年2 月26 日由法國經濟學家Nicolas Houy 在一篇題為“比特幣交易費用的經濟學”的論文中闡述,其中他得出的結論是“讓交易費用來自市場並使規模無關緊要或非綁定區塊會導致比特幣的安全級別太低”。
小集團邏輯的第二個要素是中心化死亡螺旋。這個問題於2013 年5 月17 日通過由開發人員Peter Todd 製作的名為“為什麼區塊大小限制使比特幣保持自由和去中心化”的視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該視頻解釋了為什麼區塊大小限制允許比特幣保持“自由和去中心化”:這個想法是,沒有這個限制會導致管理節點和中心化網絡的成本增加。事實上,每個節點都會檢查記錄在鏈上的所有交易,因此需要相應設備(存儲、帶寬、計算等)的可用性。在高活躍度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只有裝備最好的人才能被能夠運行一個節點,這將極大地中心化挖礦和檢查共識規則,並相應地削弱系統。
小區塊邏輯的第三個要素是疊加,即使用基於比特幣可編程性的技術協議,旨在處理鏈外或“鏈外”的部分經濟轉移。
最初的想法是創建一個基於比特幣的銀行系統,正如Hal Finney 在2010 年的建議所說明的那樣,其中對信任的依賴可以通過作為鏈的公共分類賬的透明度來減輕。除此之外,還有創建實物的想法,允許在鏈上進行物理交易所而無需交易,並且其驗證通過加密貨幣過程完成(這將催生OpenDime)。
但是這些想法很快就被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希望的第二層通道解決方案,即側鏈,由Blockstream 在2014 年10 月提出,尤其是閃電網絡,由Joseph Poon 和Thaddeus Dryja 於2015 年2 月首次提出. 這些可擴展性解決方案將在整個辯論中使用,以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即擴展不一定要經歷鏈交易能力的總體增長。但是,它們將在2018 年“戰後”發射。
第一次摩擦
交易數量在2012 年下半年顯著增加,特別是由於暗網市場絲綢之路產生的活動,然後在2013 年由於4 月泡沫和11 月的投機熱潮。
2012 年4 月至2014 年7 月之間的平均比特幣區塊大小(來源)
當時,軟件代碼實現了默認的軟限制,阻止礦工按原樣使用它提交大於250 KB 的塊。在2013 年,這導致了一些確認放緩:它概述瞭如果反复達到1MB 限制會發生什麼,並使一些開發人員希望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增加它。
這就是為什麼在2013 年5 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舉行的會議上,該項目的首席維護者Gavin Andresen 表示願意在來年相當快地增加最大塊大小。然而,這引起了社區的不情願,這將把這個項目推遲到以後的日期。
另一個爭論點是按費用替換功能,該功能由Peter Todd 於2013 年4 月概念化,其第一個版本於2013 年5 月由名為John Dillon 的個人發佈到開發郵件列表中。這是網絡的一個功能,它允許未經確認的交易的發起者通過增加與該交易相關的費用來將其替換為另一個交易。通過正式取消任何“0-conf”安全性概念,它具有使接受未經確認的交易過時的效果。RBF 是小塊比特幣概念的一部分,其中交易儲備(內存礦池)經常超載,完全反對大塊的哲學,我們可以
多年來,這兩個陣營之間迅速加劇的緊張局勢將變得更加強烈,從而加劇雙方的敵意和敵意。辯論將以或多或少相關的方式解決與比特幣相關的所有主題,並將一瞥這個新系統的深層機制。它將構成一場宗教性質的內戰,最終將以大分裂告終,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看到。
Le Journal du Coin 很自豪能夠向你講述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大小故事。為了支持該報紙的此類倡議並保證其獨立性,請不要猶豫通過媒體的附屬鏈接,即你想在一個超級強大的平台上交易它們,或者為什麼不自己開採它們
The Bitcoin Scalability Debate: Emerging Tension 一文首次出現在Journal du Coin 上。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JOURNALDUCOIN。版權歸作者Ludovic Lar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