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談dYdX「叛逃」以太坊

以太坊有可能被挑戰嗎?

全長930字,預計閱讀3 分鐘作者:Louis Liu 撰文:MiX 微信交流:MixMetaverse

6月23日,dYdX 宣布將遷移到Cosmos 生態,構建應用鏈,並在即將到來的dYdX V4 版本進行遷移,震動了以太坊社區甚至整個區塊鏈圈子。

無獨有偶,章魚網絡生態應用鏈Fusotao Protocol 和dYdX 同樣是基於訂單簿的撮合系統的驗證協議,不同的是Fusotao 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應用鏈技術棧,如今主網即將啟動,那麼:

1、為什麼dYdX 和Fusotao 會雙雙選擇應用鏈?

2、應用鏈的優勢是什麼?

3、開發者該如何選擇技術棧?

4、Cosmos、Polkadot 和Octopus Network 之間的優劣勢?

5、 Web3 時代協議層的價值捕獲潛力是不是要高於應用層? ‍

Echo:dYdX 放棄StarkWare 對於以太坊生態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StarkWare 是ZK Rollup 的龍頭項目。 V神也很支持ZK Rollup 擴容,這也是公認未來天花板非常高的一個擴容方案。

所以關於dYdX 出走以太坊選擇自建應用鏈的原因,有人說可能是Layer2 性能不夠,以太坊開發進度太慢,對於dYdX 這種訂單簿模式的交易市場來說,無法滿足交易及時性、互操作性等要求。

劉老師覺得dYdX 出走以太坊主要的原因有哪些?

Louis:dYdX 官方Twitter 發布後,dYdX 創始人Antonio 自己也發了幾個Twitter ,另外Bankless 也給他做了訪談,Antonio 他自己說得很清楚,他一直就是把是把產品掛在嘴邊上的人。

大家如果注意來龍去脈的話,在去年下半年,Zhu Su 發Twitter 說要放棄以太坊,產生很大的爭論,Antonio當時就發Twitter 表示支持,他說以太坊在過去幾年原地踏步。 Antonio 是非常年輕非常有天分的開發者,他的團隊也是極其有實力也非常激進的團隊,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產品要比上一代產品好十倍。

那麼他要讓dYdX 再好十倍,這個願望在以太坊上已經不可能實現了,他們選擇Layer2嘗試之後發現並不滿足要求。 dYdX 主要面向高頻交易的用戶,所以Antonio 認為dYdX 單個應用就需要1000 TPS, 1 秒裡1000筆交易只有10筆交易是最終成交的,另外99%的交易都會撤單,這是高頻交易的特性。下單撤單這樣的交易沒有產生經濟價值,最好Gas Fee 極低甚至是零。

這樣的訴求在Layer1 或者Layer2 上都不可能實現,因為成本就在那,那麼只有自建應用鏈。只要應用鏈具備Anti Sybil Attack機制,就可以讓交易費為0。這樣的話High Frequency Trader 會用得非常爽,傳統金融市場的玩法都可以在鏈上去做。

這讓我想起了2021年四季度的時候,我有個做開發的朋友張宇,他來找我說要做Order Book DEX,希望做成應用鏈。我們很深入地進行探討,因為應用鏈有優勢,也有弱點。我們在做Octopus Network 的時候,明確說過不打算支持DeFi 應用。因為通常DeFi 對Composability 的要求很高。應用鏈的Composability並不好,資產都需要用戶做跨鏈轉賬才能進來,而且跟其他鏈的協議是沒有可組合性的。我們認為在Composability 上的損失對DeFi 協議是不可接受的,即便能獲得了性能高和成本低等好處。

張宇堅持說他寧願損失掉Composability,換取零成本交易的優勢。他認為這對於Order Book DEX 來說至關重要。最後張宇說服了我,所以章魚網絡有了Fusotao 應用鏈,這也是目前為止章魚網絡唯一的DeFi 應用鏈。所以說世事無絕對,都是取捨折中。

Fusotao 選擇應用鏈跟dYdX 的邏輯是一樣的,都是從最終用戶的角度來考慮怎麼能夠提供最好的產品。 Antonio 認為最好的產品就是「用戶體驗、功能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的最佳組合」。他從一開始就說我100% 都不在意dYdX 是建在哪條鏈上,只要最好的產品。他也承認選擇應用鏈方向有風險,但是他認為這是唯一可能讓dYdX 在未來的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內,就提供比上一代產品好十倍的機會。他公開說他不怕承擔風險,不怕失敗,甚至承認這個選擇有可能是錯的。我覺得Antonio 非常清醒,也非常有勇氣。

區塊鏈設計無論是擴容,還是其他戰略性的基礎方向上,每個選擇都有風險。我覺得對社區開誠佈公是很有必要的。你不要老說自己選擇的優勢,因為劣勢一定也是有的,沒有萬能良藥,都有利弊。把利弊說清楚,只要社區認可,就沒有問題。

至於說其他的協議會不會跟進,我覺得應該獨立思考。 dYdX 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對自己的社區負責,不是說在以太坊上做應用就要忠於以太坊,你應該忠於自己協議的社區,責任是讓社區的利益最大化。

Echo:我覺得剛才劉老師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協議要考慮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以及能犧牲什麼。像dYdX 去做應用鏈就是為了提升更高的TPS ,但是選擇應用鏈確實也會犧牲一定的Composability 。那除了這兩個特徵,不知道劉老師這邊還能不能列舉更多應用鏈的利弊,或者說你覺得什麼樣的使用場景是會更適合去做應用鏈?

Louis:應用鏈的優勢主要是三個,一個是速度快,成本低。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鏈。應用鏈TPS 跟普通的公鍊是一樣的,比如就跟BSC 或者Avalanche 這樣的公鏈在同一個量級,只不過這條鍊是一個應用專用的,所以就會很寬裕。速度快、成本低是優良用戶體驗的支柱。

第二個點是可定制性,因為這一條鍊是為應用服務的。應用鏈基本上都採用很強大的開發工具, Cosmos SDK 或者Substrate 框架來做。這條鏈的所有參數,所有用戶交互都可以為特定應用去優化,比智能合約的功能要強大很多。我舉個例子,以太坊的DeFi 協議沒有辦法應對MEV 問題。 Antonio 在那個訪談沒提到dYdX 的Front Run 或者MEV 的問題,但我覺得其實還是挺重要。

對於這麼大量級的交易協議,如果在Layer2上面做, Layer2 的中心化程度就會比較高。其實中心化程度特別難以準確地界定。因為去中心化有很多的維度。 Antonio 有一個觀點很對,也是一個老觀點,就是協議的去中心化程度是由那個最中心化的部分決定的。和水桶原理類似,水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板子決定的。那麼在Layer 2上面最大的問題就是Sequencer 排序器的中心化,Sequencer 中心化就意味著沒有辦法實現Censorship Resistancy 抗審查。但抗審查是去中心化特別重要的屬性,而且是在網絡實現設計裡最難保障的一個去中心化屬性。相對來說Permissionless 和Trustless 比較容易實現, Censorship Resistancy 特別難保障。但是在Layer2 Rollup 的設計裡,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硬傷。

回到Composability 上面,像dYdX 這樣的協議,如果是用應用鏈的話,那也就說底層協議和上層應用協議都是它控制的,可以從底層去對抗MEV 的,比如Cosmos 生態的Osmosis ,這個DEX 應用鏈計劃用閾值簽名加密Mem Pool 。就是交易進Mem Pool 是加密的,只有2/3 的Validator 簽名之後,已經進塊了,交易才能解密,這時已經沒有Front Run 的機會了。雖然現在還沒實現,但是這個方案在應用鍊是可能的,因為整個的Consensus 包括Mem Pool 的處理全是應用鏈自己的,所以可以自己決定。而在公鏈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公鏈只能控制應用層。這就是應用鏈的第二大優勢「可定制性」:你可以改所有東西,可以搞各種各樣的計算或者策略來解決協議中的問題,優化用戶體驗。

第三個點,我們認為應用鏈比較重要的優勢是可升級性。智能合約是有「可驗證性」和「可變性」之間的矛盾。所以在Layer1 層面上,智能合約是不可變的,不可變保證可驗證性或者說是執行規則的可預見性,當然這也就使得協議的靈活度大大下降。

所以現在智能合約形態的DeFi 協議,通常是每年升級一次,比如Uniswap V1、V2、V3,這是因為每次升級其實都是做一個新的Uniswap,然後號召社區去遷過來。傳統互聯網應用那種快速迭代的做法肯定不行,因為需要在社區達成共識,再在鏈上治理上達成共識,或者鏈下治理達成共識,成本都非常高。

但是應用鏈首先社區是清晰的,尤其是Substrate 框架開發的應用鏈有非常完善的鏈上治理模塊。那麼也就是說在應用社區內達成共識是一個可編程的過程,你可以參考別人的治理實現,然後比如每月升級一次,這相比智能合約而言是一個數量級的提高。

可升級性或者叫可進化性,是加密協議適應需求變化、適應技術發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基本能力。早期可能看起來不重要,但是協議之間比拼的是長跑,有點像生物的進化過程。進化得快,對外部環境或者是內在需求適應得快,那麼可能幾年下來結果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應用鏈的第三大優勢是在可進化性上。

應用鍊主要損失的,一個是剛才說的Composability 下降了;另外第二點是應用鏈的安全性一般來說沒有公鏈那麼高,但是這是指獨立應用鏈。如果應用鏈加入多鍊網絡,多鍊網絡要提供的一項基本服務就是共享安全,解決應用鏈作為獨立鏈,安全性不足的問題。

Echo:非常認同,我也覺得速度和靈活度是應用鏈最重要的特徵,它就像獨立王國一樣,但它也是要為自己的安全全權負責。但是應用鏈其實也有很多選項,它可以加入不同的多鏈生態。劉老師能不能對比一下像Polkadot、Cosmos Avalanche 還有NEAR 這幾個生態,項目方如果選擇它們的話,各自的優劣勢是什麼?

Louis:首先如果你認為應用鍊是承載協議的合理形態,那麼你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怎麼開發協議,就是用什麼工具來實現協議;第二個是安全性;第三個是跨鏈。

剛才你說的這幾個Polkadot、Cosmos、Avalanche 還有NEAR 加上Octopus Network 我們是一體的,還可以加上BSC 。 BSC 是現在也在做側鍊網絡。 BSC 選擇的擴容方向是多鍊網絡。

關於這幾個生態,如果考慮第一個問題怎麼來開發協議。如果像Avalanche 和BSC 他開發專用鏈,但是鏈上邏輯還是用智能合約。雖然獨享一條鏈,但是應用沒有享受到可定制性的優勢。相當於底層還是做好的,只是在上面部署了智能合約,用戶體驗的改進還是很局限。比如說希望Metamask 內嵌fiat on-ramp,或者要改變它,是不行的。 Avalanche Subnet和BSC 側鏈只能控制虛擬機內運行的應用層邏輯,從這個維度上比較,我認為Cosmos、Polkadot 和NEAR 是有優勢的。

Polkadot 和NEAR 的Octopus Network 都用的是Substrate 做應用鏈開發。 Cosmos 當然用Cosmos SDK ,這兩個工具都很成熟。我個人認為Substrate 的功能更強大,比如說對WASM 原生支持,比如Rust 語言的安全性優勢。最核心原因還是Substrate 凝聚的開發投入要比Cosmos SDK 要多得多,以我的了解就不在一個量級上。那麼包括剛才說的On-chain Governance 還有Off Chain Worker都是Cosmos SDK 不具備的。

所以從協議開發的維度上,我認為Polkadot 和Octopus Network 是第一梯隊,然後是Cosmos ,最後是EVM 兼容的應用鏈,包括Avalanche 和BSC。

第二個問題是Share Security,共享安全其實有多種做法。

第一集團是Polkadot ,因為一旦加入,作為Parachains 就有幾十億美元級別的安全等級,安全程度是最高的。但是也有很高的成本,應用鏈團隊需要拍插槽。不過我們先不管成本,從共享安全級別來說, Polkadot 是第一

第二集團是Octopus,Octopus 是這些多鏈生態基礎設施裡第二個實現了共享安全的。 Octopus Network 是租用安全,安全性沒有Polkadot 那麼高,但是你需要多少租多少,所以我們的成本相對Polkadot 有優勢,但是我們畢竟不能提供幾十億美元級別的安全性,所以把Octopus Network 排第二。

第三集團就是Cosmos 和Avalanche和BSC ,他們還沒有實現共享安全。 Cosmos 有Cross-Chain Validation,也許今年年底實現,也可能是明年。屆時Cosmos 和Octopus 在這個維度上是並列第二。

第三個問題就是跨鏈能力。跨鏈Cosmos 排第一,因為有IBC 協議。 IBC 現在已經鏈接起50條鏈的最大的多鍊網絡。 Cosmos 第一,Octopus 第二,為啥Octopus 第二呢?因為Octopus 也是IBC 協議,只不過我們的IBC 是Substrate IBC ,在實現進度上比Cosmos SDK 的IBC 要慢一些。再往下其實是差不多的。

Polkadot 大家一直覺得跨鏈做得很好,其實一點都不好。因為XCMP 是Polkadot 的內部Parachains 之間的通訊,功能很強大。但是把Polkadot 看成一條鏈,它跟外部的跨鏈很糟糕。至今沒有跟以太坊搭建起無信任跨鏈橋是個硬傷。跟其他鏈的跨鏈橋也都是Parachains 自己做的,基本都是多簽橋,沒有真正的無信任橋。

然後Avalanche 其實是每個子網建一個Avalanche 橋。是閾值簽名的多簽橋,在使用成本和速度上很有優勢。但是它畢竟是個多簽橋,是一個有信任的橋。最後BSC 側鏈的跨鏈方案我不了解,好像是Celer 提供的。

所以我認為在跨鏈方面Cosmos 第一, Octopus 第二,然後剩下的跨鏈還停留在有信任的跨鏈橋階段。

Echo:我覺得劉老師的分類梯隊非常實用,肯定可以指導很多開發者去選擇。對於我們理解這些項目的異同其實也很有幫助。那前面我們討論了很多應用鏈,包括適用場景,還有不同多鏈基礎設施的性能特徵。但是對於開發者來說,如果說我們從更加宏觀的視角來看,他其實選擇是更寬廣的,他也不一定非要選擇應用鏈。這裡就想問一下劉老師,如果說從性能、安全、成本這些方面綜合對比的話,那您覺得Web 3 的開發者他應該怎麼選擇Layer1、Layer2 或者應用鏈?

Louis:我們覺得最核心的考慮還是對Composability 的需求。如果協議運行非常依賴其他協議,比如主要做發行的NFT 項目,不可能自己創造非常大的、流動性非常好的市場,可以去Opensea 上交易,那選擇以太坊是最好的。如果選擇應用鍊或者選擇Layer2,都是需要跨鏈的。選擇應用鏈確實可以獲得用戶體驗優勢和速度成本的優勢,但是NFT 發行的經濟運行就依賴於可組合性,一旦涉及到跨鏈,馬上用戶體驗就會下降得很厲害。其實在Layer2 上也是一樣,仍然會有用戶體驗的損失,只不過Layer2 的跨鏈橋比應用鏈的跨鏈橋確實更安全。

如果你是能自洽的體系,比如說鏈遊。玩家上來玩有NFT 有Fungible Asset,比如Axie Infinity ,可以預見到絕大多數的交易都是在經濟體系內完成的,包括玩家之間相互買賣。這種情況做應用鍊是更好地選擇,尤其是交易量比較高,用戶體驗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像鏈遊協議,尤其是重磅鏈遊,特別應該考慮應用鏈。

對Layer2 我一直不是很喜歡。首先是Layer2 我覺得有點被高估,因為是以太坊官方的擴容方向。因為以太坊官方打大旗,硬傷被忽略了。當然Layer2 不是沒有好處,安全性確實高。但是它的成本不低,擴容的前景其實有限。你說以太坊2.0上去之後會好一些嘛?以太坊2.0上線是長期過程,對應用在性能和成本上產生收益,那是幾年以後的事了。

2015 年就說三五年後就有完整的以太坊2.0,現在感覺還是三五年之後。也許到了2027年,可能還是這個感覺。也要給以太坊說句公道話,他面臨的問題跟其他的基礎設施不一樣。以太坊是在飛機的飛行過程中換引擎,其他的生態是在地上造飛機,難度是不可比較的。以太坊冒風險的成本太高了。如果你是憑空造個新東西,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你儘管去創新就好。

Echo:我覺得這是對於各個基礎設施鏈的一個很好總結。但是確實如果要涉及到具體的選擇的話,最核心的還是開發者對於自己應用未來需求的一個判斷。

Louis:我再補充一句,其實很多開發者的選擇生態,技術方面的考量是一方面,也在考量生態的興旺程度,是否能得到資本的關注,是不是有助於獲取用戶。市場化的因素要並重,因為協議一旦選擇了基礎設施,做了開發、審計然後上線之後再去修改或者遷移,是要傷筋動骨的。所以技術因素和市場因素要並重。

Echo:同意,這是非常重要的決策,也是很考驗開發者的判斷能力。我們今天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可能比較抽象但是也挺有趣的。就是在Web2 時代,巨頭公司都有自己的殺手級的應用,你像抖音、微信,這些應用去造就公司的現金流。但是有人說在Web3 時代,協議層的價值捕獲潛力要高於應用層,這個不知道劉老師是怎麼看的。

Louis: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我們在Web3 裡說的去信任,就是說你跟對方不認識,但是你不需要對他這個人是好是壞做任何假設,你就敢跟他做交易,這就是去信任。去信任怎麼實現呢?說穿了其實是靠抵押品實現。

例如在鏈上交換Token。兩個人都把Token轉給一個協議,然後告訴協議自己的交易意願,協議忠實執行兩個人的意願,把Token交。整個過程你跟交易對手不需要信任的。但是這個協議它得能夠按照預期執行。按照預期執行的就是底層的鏈要安全。如果你這筆交易的經濟價值高過了底層鏈的經濟價值,或者欺騙你這筆交易獲得的收益大於攻擊底層鏈的成本,那這筆交易就變得不安全。所以說做這筆交易無信任的前提,是因為在底層有足夠多的抵押品。 POS 就是驗證人有足夠的Staking ,如果作惡的話會被罰款,也就保證了上層的應用層協議是安全的。

底層鍊是安全的,在POS 語境下其實就是足夠多的抵押品。那麼抵押品從哪來呢?抵押品就是基礎設施的經濟價值,基礎設施的經濟價值為上層所有的應用、所有的交易提供了擔保。那麼這也就意味著說它底層要夠大。但是以太坊的所有ERC-20 Token 的市值總和是不是永遠不可能超過Ethereum 市值總和?也不一定,因為這是個靜態價值,你不可能把所有ERC-20 Token 的價值都偷走。靜態總量上有可能是應用層的價值更高,但是對交易流一定是底層提供了足夠多的價值擔保。所以底層的價值大於應用層,是有道理的。

Echo:所以捕獲價值能力的核心是不是就在於最大份額的抵押品是放在哪裡的?

Louis:是的,我的觀點其實是就是說我們在有區塊鏈之前,做交易都是靠信任,或者抽象點說叫社會資本,因為信任是社會資本的一種,我們實際是靠社會資本來達成交易。整個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但是社會資本有個缺陷,就是那個尼克薩博說的Social Scalability 的問題。互聯網已經讓世界上任何人之間做生意變為可能,唯一的限制是社會資本。區塊鏈發明了一種方式,用物質資本來代替社會資本,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達成共識,某一個Token 是值錢的,那這個Token 並不需要去花勞動力去生產出來。比如不管是NEAR 還是SOL 還是BSC,這些價值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當價值達成共識之後,它就可以作為抵押品來讓我跟世界上另外一端不認識人做生意,那這就解決了社會資本不能scale 的問題。

Echo:對,我覺得從抵押品的視角來看,這個答案確實是很本質。非常感謝劉老師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得被用作法律、稅務、投資、理財或任何其他建議。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